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真空断路器具有灭弧电压低、灭弧能力强、分断速度快、开断容量大、使用寿命长、适应频繁操作等特点。已在电力、冶金、化工等领域广泛应用。但真空断路器在开断过程中会产生过电压,若在运行中使用不当,也会造成断路器爆炸等事故,给安全生产带来重大影响。1 过电压产生的机理1.1 截流过电压 真空断路器在开断负载设备时,会在电流过零前提前熄弧,产生截流现象,即di/dt→ ,于是在负载设备上将感应出相应的截流过电压,即幅值与断路器的截流水平和负载特性有关。在同样负载下断路器的截流值越低,过电压幅值越小。1.2 多次重燃过…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真空断路器的操作过电压产生原因,探讨了限制操作过电压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真空断路器的开发应用,实际使用证明它比少油断路器有明显的优点:具有很大开断能力和极高介质恢复速度,体积小,重量轻,行程短,能耗低,触头压力小,开断与合闸振动小,运行时噪声低,无爆炸危险,无污染,维护简单,使用寿命长。因触头处于真空中,不受外界湿冷、灰尘、有害气体和大气的影响。因此,真空断路器在电力系统及各领域用电部门中广泛使用,将有取代少油断路器之势。 但真空断路器价格偏高,外绝缘爬电比距小,开断时容易产生操作过电压。 1.操作过电压产生的机理 真空断路器使用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容易产生操作过电压。但这并不可怕,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真的路器操作过电压产生原因,探讨了限制操作过电压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真空断路器操作过电压及其保护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在不同特性电路,不同条件下运行的真空断路器所产生的操作过电压,分析降低真空断路器操作过电压的原理,探讨用RC保护过电压的方法,并介绍在设计中选择操作过电压保护装置的方法,讨论实际工程中氧化锌避雷器在各种馈线回路中能否起到防止真空断路器操作过电压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真空断路器操作过电压的类型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实际运行时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真空断路器操作过电压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真空断路器操作过电压及其限制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启文 《电世界》1998,39(7):1-3
真空断路器的操作过电压危及电力系统和设备的安全。文中对真空断路器开断中压配电网交流电流时的过电压,开断高压电动机时的过电压,操作并联电抗器和并联电容器时的过电压产生的原因分别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限制以上各类过电压的方法,分别有:采用较长的连接电缆,相对地加装并联电容器,相对地加装金属氧化物避  相似文献   

8.
<正> 一、新型电极材料 1.截流水平 我们的目的是为低操作过电压真空断路器研制一种主要能降低截流水平的新型电极材料。增加从阴极辉点发射的金属蒸汽原子数,对于降低截流水平可能是有效的。为了防止电极在动、热稳定电流负载下发生焊接,过去曾使用过一些高蒸汽压金属,如铋、铅和碲等等,但由于这些元素的含量很少,截流水平并没有降低。为了增加阴极辉点发射的金属蒸汽量,在通常为铜和银的基质金属中,曾添加了大剂量的高蒸汽压金属。  相似文献   

9.
任孝岐 《陕西电力》2004,32(4):116-118
简要介绍在不同特性电路,不同条件下运行的真空断路器所产生的操作过电压,分析降低真空断路器操作过电压的原理,探讨用RC保护过电压的方法,并介绍在设计中选择操作过电压保护装置的方法,讨论实际工程中氧化锌避雷器在各种馈线回路中能否起到防止真空断路器操作过电压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真空断路器操作过电压与无重燃真空断路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东 《浙江电力》1998,17(5):49-51
真空断路器有着使用寿命长、维护工作量小、可频繁操作、无渗漏之患等一系列优点,在中压系统中已被广泛地采用。但真空断路器有一致命的弱点──易出现操作过电压,在国产真空断路器中这一弱点尤为突出,因而要求在每个真空断路器或开关柜装设氧化锌避雷器,消极地防护其操作过电压的危害,有时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像用于并联电容器组开合的真空断路器,如果在分闸时发生多相重燃,其相间的过电压并不是靠常规装设的氧化锌避雷器所能保护的,由于真空断路器操作过电压而引起的电容器组爆炸、断路器烧毁并危及母线的事故时见报导。为此,降…  相似文献   

11.
变电站10 kV真空开关过电压保护的有关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勇 《华北电力技术》2000,(6):26-28,31
论述了真空开关开断时过电压的形成机理,并参考有关现场试验数据说明了变电站真空开关柜要否用氧化锌避雷器进行保护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对张家口供电公司目前运行的几种10kV真空断路器常见故障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40.5kV真空断路器开断并联电抗器时过电压的产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35 kV电网中真空断路器开断并联电抗器时发生了多起事故,原因不明。采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对现场燃次数最高达128次,三相重燃过程持续时间最长达5ms,试验的大量结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经统计,单次开断中重后重燃相瞬态恢复电压上升率可高达13kV/s,无保护情况下相间过电压可超过8.0pu,相对地过电压均可超过4.0pu。结果表明,三相多次重燃和相间过电压是此类事故的主要原因。基于电路理论分析并揭示了三相多次重燃过程的产生、发展和结束机制,即工频电流首先过零相的预期瞬态恢复电压幅值高,导致电弧重燃,重燃产生的高频电流经电缆的相间耦合导致其他两相发生强制熄弧。强制熄弧相预期瞬态恢复电压的幅值和初始上升率都极高,继而引发三相多次重燃过程,并产生可达相对地过电压幅值的2倍的相间过电压。  相似文献   

14.
黄刚  刘瑜俊 《中国电力》2013,46(5):56-60
为了给500 kV线路带合闸电阻断路器的运行提供技术依据,综述了近20年全国各超高压变电站发生的多起合闸电阻爆炸实例,然后通过PSCAD软件仿真,以川西地区500 kV主干网为研究对象,计算了空载线路投切时,500 kV线路操作过电压情况。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合闸电阻的作用,断路器断口和绝缘都可以承受从线路两侧产生的操作过电压。  相似文献   

15.
目前,海上风电场暂态过电压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改善现有海上风电场设备模型在高频条件下的局限性,搭建了真空断路器自定义高频合闸模型。考虑并联电抗器杂散电容的影响,建立了典型海上风电场35kV系统模型,用于分析投入并联电抗器过程中在汇流母线及风机端变压器上产生的操作过电压。大量仿真结果与试验显示,海上风电场投入并联电抗器将出现峰值、陡度均高于陆上风电场的操作过电压。针对这种过电压分析了多种保护方案,发现并联安装避雷器和阻容吸收器抑制过电压的综合效果较佳,为海上风电场的设计、关键设备的绝缘保护和日常运维等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庄顺 《电气时代》2002,(9):86-87
VD4凭其卓越的性能,艺术化的造型,将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保持其在中压电网的主导地位,并继续朝大容量、小型化和智能型方向发展更新。  相似文献   

17.
杨体 《电气时代》2005,(6):114-115,117
断路器的更换工作并不那么简单,如改换不彻底,真空断路器就会发生拒分、拒合,甚至烧坏分合闸线圈和控制回路元件等现象。所以,真空断路器与原CD10型电磁操作机构的配合好坏是真空断路器替代少油开关能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开断35 kV并联电抗器时频繁出现操作过电压事故,主要原因是真空断路器在开断过程中的截流和多次重燃效应。为有效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分析了截流、重燃和三相同时开断过电压的机理,采用ATP-EMTP建立了开断35 kV并联电抗器的电磁暂态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避雷器只能对过电压幅值进行限制,不能改变过电压的振荡频率,RC阻容吸收器能够改变高频振荡回路,降低过电压波头陡度和振荡频率,抑制真空断路器截流和多次重燃的发生。目前在35 kV母线和并抗侧安装三相星形避雷器的防护方案无法有效限制相间过电压,三相组合式避雷器能够对相间过电压起到限制作用,RC阻容吸收器的限制效果更好。针对该220 kV变电站,推荐在变电站35 kV母线侧安装三相组合式避雷器,在并联电抗器侧安装三相组合式避雷器或RC阻容吸收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变电站投切10 kV并联电容器时发生的断路器炸裂事故率不断上升,对此类事故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后发现近50%的事故中都出现了断路器合闸后快速分闸的操作。就此,率先对并联电容器的快速合-分闸操作进行了概念定义,并对其过程中过电压产生的机理进行了理论推导。同时,提出了暂态回路重构、母线对地电容突变等观点。借助ATP-EMTP软件,对快速合-分操作过电压进行了大量仿真计算。研究表明:快速合-分闸操作会在断路器负载侧产生极高的过电压;对地电容起到了重构振荡回路的作用,改变了操作暂态过程的发展;断路器触头电流高频过零后出现等效截流的现象。仿真计算操作过电压标幺值高达8.5,此操作极有可能引发断路器重燃甚至绝缘击穿。  相似文献   

20.
真空断路器的过电压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空断路器的操作过电压严重威胁电力系统和设备的安全.对真空断路器操作过电压的产生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对真空断路器的过电压保护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