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标准法测定矿石及铜物料中的铜元素,适用于不同品位铜含量的测定。本方法适用于铜物料中铜量的测定,测定范围1%~30%。通过三酸分解试样,用1∶1H2SO4调整酸度,pH4.0~4.5的微酸性溶液下,二价铜离子与碘化钾作用游离出碘,再以淀粉为指示剂,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以碘量法完成滴定反应。计算铜元素的含量。本文还讨论了pH值对数据的影响、硫代硫酸钠使用不当造成的影响、加入碘化钾的作用、淀粉指示剂加入的时间、加入硫氰酸钾的目的等。  相似文献   

2.
微量锆的测定有邻苯二酚紫法、二甲酚橙法等,这些方法对酸度要求严格,选择性较差,偶氮胂Ⅲ法虽灵敏度高,选择性也较好,但用于复杂试样分析仍需进行分离,且反应酸度高,操作不便。 本文用三溴偶氮氯膦(即2—4—(氯—2—膦酸基偶氮—7—(2,4,6—三溴偶氮)—1,8—二羟基—3,6—二磺酸萘)为显色剂,在0.5N盐酸介质中与锆生成蓝绿色络合物,灵敏度较高(ε=3.56×10~4)稳定性,选择性较好,大量合金元素不干扰,可不用分离直接测定钢铁及铜、铝、镁等合金中的锆,与偶氮胂Ⅲ法对照,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氯化亚铜脱氯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硫酸铜添加量、锌粉添加量、溶液酸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脱氯效果的影响规律,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一价铜离子脱氯的最优条件,在最优条件下,脱氯率可达92%,溶液中氯浓度在1012~4630mg/L范围内变化,对脱氯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E.Lundberg等人在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锡的影响因素中指出,由于锡有生成挥发性化合物和与石墨互相作用的倾向,因此锡是用石墨炉测定最麻烦的元素之一.W.B.Barnett等人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了铜和锌合金中六个元素,其中锌合金中锡是用标准加入法,而测黄铜中锡,无论用合成标准法还是用标准加入法都未成功.本文用涂钨热解管,提高了灰化温度,同是采用抗坏血酸作干扰抑制剂,消除了锌基体及共存元素的干扰,用标准曲线法直接测定锌合金中微量锡,获得了满意结果.实验表明,抗坏血酸不能抑制铜对锡的干扰,但采用标准加入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尾矿物料中铜量分析的准确度,对碘量法测定铜的分析方法(GB/T3884.1)进行了优化,对标准滴定溶液、样品溶解、酸度控制、滴定管选择等影响因素做了研究,制定了该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结果准确的特点,能够满足生产要求。采用标准加入法所得回收率为97.34%~103.16%。  相似文献   

6.
采用锌粉置换获得的铜粉从湿法炼锌高压氧浸液置换脱氯,对影响脱氯效果的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压氧浸液除铁后再采用氯化亚铜沉淀法脱氯效果更好,脱氯最佳工艺条件为:溶液初始酸度为4 g/L,初始铜离子浓度2.5 g/L,锌粉加入量1.3 g/L,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120 min。脱氯后溶液中氯离子浓度可以由0.48 g/L降到0.2 g/L以下。  相似文献   

7.
离子液体双水相萃取分光光度法测定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由亲水性离子液体四氟硼酸1-丁基-3-甲基咪唑([Bmim]BF4)和NaH2PO4形成的双水相体系萃取光度法测定铜的新方法。研究了离子液体用量、溶液酸度、铬天青S、盐的加入量对测定的影响及共存物质对Cu2+萃取测定的影响及消除。在pH 5.0~8.0范围内,离子液体双水相中铬天青S及Cu2+形成的络合物有较高的吸光度,络合比为3∶1,络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90 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5.16×104L.mol-1.cm-1,Cu2+量的线性范围为0~4.0μg/mL。方法用于铝合金标准样品中  相似文献   

8.
铜中加稀土对氧化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称重法研究了铜中加RE(混合稀土)和Y对高温氧化动力学的影响,发现在Cu-RE和Cu-Y二元系中,存在一个最佳加入量,0.55%RE和0.40%Y。在此加入量下,有最低的氧化速度和最小的抛物线关系系数k_D,k_D的降低应归因于氧化激活能E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研究建立了铁盐比色法测定水中硫氰酸盐的方法。通过条件实验对显色剂种类及用量、显色剂稀释溶剂、酸度、稳定剂种类及用量、显色反应光照及时间等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成功解决了铁盐比色法稳定性差的问题。该方法的精密度均小于1.50%,加入标准物质回收率为98.00%~102.83%。  相似文献   

10.
PAN-6S与Cu(Ⅱ)显色反应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pH6~8的酸度范围内;Cu(Ⅱ)与PAN-6S形成1:1红色配合物,最大吸收峰在545nm,铜量在0~30μg/25ml符合比尔定律,摩尔吸光系数为3.12×10~4.加入掩蔽剂可直接测定铝及铝合金中的铜,得到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本公司锌系统含氯高的沉铟后液进行铜渣除氯试验,利用氧压酸漫所产的含铜副产物作除氯剂。考察铜氯质量比、反应时间、初始酸度、反应温度等因素对除氯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氧压酸浸含铜副产物采除氯的工艺是可行的;在最佳条件:铜氯质量比为3、反应时阃为1 h、初始酸度pH为1.0、反应温度为常温,除氯率为90.65%,处理后,溶液中Cl~-降至88 mg/L,效果比传统的铜渣除氯方法要好。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厂铜车间的硫化铜精矿浸出渣,用浮选处理得到一种铜银精矿。我们采用硝酸和饱和食盐水,在不同的温度、酸度及时间的条件下进行了一系列的直接浸出试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原料与流程铜浸出渣浮选产出铜银精矿成分为(%):Cu7.98—10.3,Bi0.95,Ag0.48,S9.1—12.3,Fe29.4—35.3,As2.1,SiO_22.1—2.5,Zn6.7—10.2。浸剂用工业硝酸及工业食盐。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用催化酸浸工艺从铜铋硫化物渣中回收铜。分析了各因素(酸度、温度、催化剂、氧化剂)对铜浸出率的影响,给出了工艺参数。所得硫酸铜产品质量达到国标(GB437-93)农用级标准。铜浸出率大于96%,Cu、Bi、S、As得到有效分离。工艺中废气、废水可达标排放,设备简单,流程短,成本低,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详细研究用硫氰酸盐光度法测定高温合金中铁含量时,显色剂加入量对显色的灵敏度和线性范围的影响,显色的速度和稳定性,显色的酸度和酸的种类对显色的影响,钢中钴、铜、钒、钼、钛、铌、铬、钨和镍等元素的干扰及消除等问题,得出了一种新的测定高温合金中铁含量的硫氰酸盐光度法。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用CL—P507-HCl体系色层柱分离稀土元素铥、镱和非稀土元素铁,讨论了分配比、分离因数与酸度和温度的关系,计算得到50℃下铥和镱的分离因数为3.08,△E(Tm)=-8.85J/mol,△E(Yb)=-4.56J/mol,并解释了lgD-lg[H^+]关系图中铁的V字型曲线。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水合肼还原溶解法纯化氯铂酸铵,通过探索不同温度、酸度、还原剂加入量对还原溶解过程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并通过在还原剂中添加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方式,改变氯铂酸铵沉淀表面的电荷极性,达到进一步纯化的目的。纯化后的氯铂酸铵经煅烧后制备的铂粉纯度可达99.95%以上,并采用XRD和SEM对产品成分和形貌进行了分析与表征。  相似文献   

17.
镍浸出液深度净化除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镍浸出液用活性硫深度净化除铜是一项新尝试,本文研究了活性硫的制备与活性硫除铜的机理,考查了酸度,温度,反应时间及活性硫加入量等试验条件,获得了镍浸出液含铜低于2ppm、废渣中铜镍比小于100:1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8.
《黄金》2018,(12)
电解液的酸度和铜通常分别测定,不仅耗时,且操作繁琐。实验采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和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连续滴定法实现了铜电解液的酸度和铜的快速分析测定。以甲基橙作为指示剂,氢氧化钠测定酸度;测定完酸度的试液中加入2 m L氟化氢铵饱和溶液掩蔽铁,碘量法测定铜。该方法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 12%~0. 61%,加入标准物质回收率为100. 3%~100. 5%,准确度和精密度良好,且方法耗时短、操作简单,适合铜电解液的酸度和铜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钨铁中铜量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勤 《冶金分析》2002,22(2):1-1
研究了用草酸 -过氧化氢分解样品 ,并探讨了酸度、干扰离子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提出了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钨铁中铜量  相似文献   

20.
包头矿中铌的测定(氯代磺酚C比色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稀土》1976,(2)
关于铌的测定有硫氰酸盐—二氯化锡比色法,PAR法,酸性络兰K,溴连苯三酚红,二甲酚橙及氯代磺酚C等方法。近年来,氯代磺酚C广泛被应用到钢铁中铌的比色测定,而且是现有方法中较为灵敏的显色剂。但是氯代磺酚C应用于矿石中铌的测定文献报导很少。本实验针对矿石中某些干扰元素特别对铁的影响作了试验,试验证明:矿样用焦硫酸钾熔融后,酒石酸浸出,在高酸度的盐酸介质中,在EDTA存在下,一定量高价铁无须加入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