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面貌,是一个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标志,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程最直观的视觉载体。它是一门科学的艺术,也是一门艺术的科学。它既是石头的史书又是凝固的音乐,它创造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文明,源源不断地滋养、教育与护佑着众生。然而缺乏对人文环境、自然景观尊重的无序开发和对经典建筑遗产的无知拆毁,丧失个性和责任的媚俗复制,使我们的城市越来越缺乏地域性和识别性,使我们的建筑师衰退了勇于创新的动力,中国建筑留给世界的印象常常是千年不变的“大屋顶”或是当前对世界建筑的简单抄袭与模仿。我们在思考:为何…  相似文献   

2.
风水学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不单是一种理性精神,而且也有一种浪漫情致;就不单是一门科学,而且也是一门艺术。总之,是理性与浪漫的交识、科学与艺术的共生。  相似文献   

3.
建筑,作为一种巨大的物质产品,它具有实用的功能性,同时作为一个精神产品,它具有审美的艺术性,这已是早为中外建筑历史所验证的不争的事实。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是按照美的法则来创造一切事物的。而作为社会历史时代文明的综合结晶——建筑来讲,就更是这样。建筑是科技精神和艺术精神的高度结合。建筑艺术是一种永恒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郁枫 《城市建筑》2014,(5):118-120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有科学的理性,又有人文的感性.本文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尝试在科学哲学的视角下来研究建筑思潮.文章首先分析了科学哲学与建筑学的关系,并论述了20世纪以来建筑思潮发展与变革的三个阶段,重点阐述了建筑思潮与科学实证精神、哲学思辨的相互影响.建筑思潮的变化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建筑风格的变化,实质上是社会、哲学等深层次背景的变化使然.  相似文献   

5.
张舒 《山东建材》2013,(12):62-71
纵观图书馆建筑的发展历史,无不蕴含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因此,人们往往把图书馆建筑看作是文化艺术的象征和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文明标志。我国作为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图书馆建筑及其发展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宛如一根链条串起了整个社会文明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正>序建筑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设计是建筑的灵魂,它以艺术的手法和精湛的技术,赋予建筑生命与活力。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CSADI),始建于1952年,是国家六大综合性建筑设计院之一。历经60余年风雨坎坷,CSADI承载着人们对建筑的美好向往,执着地行走在追求建筑艺术的征途上。CSADI的建筑艺术之旅(一)大江涌动,潮起潮落。创业的过程,艰难而又意义深远。CSADI奠基于九省通衢,成就于中部腹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是收集、传播、储存智慧和文明的场所,它代表一座城市的文化,也是一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一个时代科学文化水平的标志,它也给人们一种求知欲望,营造一种极具文化气息的场所精神.文章从图书馆的环境、造型、中庭以及阅览空间全面剖析了与营造的"场所精神"之间的关系,又通过图书馆职能给人们思想、文化教育,也全面体现了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8.
秦华 《建筑》2000,(9):29-30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建筑艺术的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在新的世纪 ,如何总结历年来的经验教训 ,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又是人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继承与创新问题 ,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老问题。然而 ,建筑艺术与其他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又有所不同。其他艺术是精神的产品 ,它们的继承与创新主要表现在精神内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形式上。建筑艺术主要是物质产品而兼有精神性质 ,因而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定的特殊性。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创新问题 ,其核心是民族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一、趋同现象与民族、地方特色现代化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代,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设计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的需求,更应注重其所涵盖的情感、审美等精神方面的表达。建筑是一门技术,但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公共性,作为城市中最宏伟最独特的公共艺术品,未来城市的建筑形态必将愈加趋于艺术化,更多地展现出公共艺术的特质。艺术本是人类情感体验的最高境界。回顾历史,公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一直伴随着城市、建筑和环境的互动与融合。但我国当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作为舶来品,长期以来一直  相似文献   

10.
王茂林 《华中建筑》1991,(3):16-20,15
在人与表象世界间有座桥——具有文化、文明、人性的建筑。一、文化·建筑文化主要是指某一民族(或群体)的宗教、法律、伦理、科学、艺术、风俗、价值观念等,是人类寻求理解生存方式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整个民旅的精神所在。它有着整合的、开放的、发展的特性,又具有强大的稳定性、惯性与积淀作用,各种文化是相对独立的体系,在本质上,文化不存  相似文献   

11.
建筑     
《建筑工人》2015,36(3)
<正>空间与形式的关系是建筑艺术和建筑科学的本质。建筑是有生命的,它虽然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建筑,是用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深处在其中,却不知道自然在那里终了,艺术在那里开始。建筑的一半依赖于思维;另一半则源自于存在与精神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绘画艺术是属纯视觉感受的艺术,它能使人内在精神本质与作品发生共鸣,从而精神境界得以升华,满足感官精神上的享受,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美妙感觉。而建筑艺术是通过阐明建筑艺术的技艺特征、表象特征、审美特征来揭示其自由本质,是实用与观赏二者融为一体的艺术,既能使人实实在在的利用它又能使人从中感受到美的魅力。 从整个人类艺术发展的历史来看,绘画艺术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艺术形态。也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艺术形式,它体现了形式美的各种基本法则,孕育了建筑艺木之本质的那些最基本的方面,对建  相似文献   

13.
建筑不仅是一门古老的造型艺术,而且具有悠久的技术发展历史。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领域;它满足着人和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建筑是由具体的物质材料建造而成,并且通过物质对象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的需要。   今天,人们在研究建筑造  相似文献   

14.
万谦 《新建筑》2011,(5):3-3
百年前在武昌爆发的辛亥首义,一个古老文明几千年的命运发生了转折,民主与共和至少在名义上接管了中国。将1911年10月10日作为一个时间节点,仿佛一切都在这一天改变了。但仔细考察一下,历史的动荡并非瞬间完成,积淀更非一日之功,从建筑的变化中似乎更能认识到历史演进的脉络。  相似文献   

15.
建筑学作为一门跨科学及艺术的古老的综合性学科,有其自身特有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别无选择地塑造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也塑造着人们的心灵。然而过去在重大的国际性科学艺术大奖中却很难找到它的踪影,这不能不令人感到某些遗憾。“我们对建筑发生特别的兴趣是因为我们被周围世界的规划、设计及旅馆等建筑重重包围着。我们深深地感到对建筑艺术的尊重是多么的不够。”一席话道出了哈特基金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无点不成席”,所以面点制作作为一门科学,一种文化,一种艺术,它不仅是餐饮行业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精神与物质文明的进步状况。本人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着重介绍面点在生产过程中着色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上有两门学科与人类的健康最密切相关。一个是医学科学,它涉及人类身体内部的健康;另一个是建筑科学,或就其广义而言,即人居环境科学。它是构筑最接近人体的人类栖居环境,从外部来保障人类的身心健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学科学与建筑科学是最重要的民生科学。重视这两门科学,自然也就最能体现科学技术"以人为本"的宗旨,最能体现使科技成果惠及人民大众的根本出发点与目的。  相似文献   

18.
郭文祥 《四川建筑》2000,20(Z1):81-84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涵盖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和建筑各个领域的成就.它具有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双重心理感受,演员与观众直接交流感情,当众展现故事情节.戏剧情节属时间艺术,戏剧情节需要在空间中展现,所以它又是时空性很强的综合艺术.  相似文献   

19.
建筑装饰设计创造既具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既能满足功能要求,又能体现文化内涵,它所传递的是一种附着空间实体之上的艺术审美理念,是人类文明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每一个建筑设计与气候、地域、历史文化等相关,体现各具特色艺术装饰风格的建筑,仿佛是一个个凝固的音符,构筑着自然与城市美丽的乐章。建筑本身深藏的独特性在其内部体量,建筑装饰艺术通过赋予这个空间以确定的外观,而创造了其独有的天地。如何表现建筑主题、表达建筑空间、营造切题的时空氛围和人性化建筑装饰空间,是每一个设计师的建筑艺术修养,建筑装饰设计手法与功力的考验,不可等闲视之,设计师每做一个设计都要应功能、应地、应势、应人、应物,既具功能适用性又体现精神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废墟美     
废墟,是历史长河中文明与野蛮两条河流交汇淤积的产物,与其说它是一片实实在在的物质荒地,无宁说它也是一片精神绿洲,或者说废墟就是一位哲学长者和艺术家。昭示着后人怎样去更深刻的理解文明在与野蛮的历史搏杀中,它的伟大之处以及它的自我牺牲精神。让历史上文明的野蛮和野蛮的文明在对撞后获得包括艺术在内的新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