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孔隙图像特征、常规压汞等分析测试手段,对定边油田张韩区块长2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以下认识:a.张韩区块长2储层岩性以中粒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属低孔低渗储层;b.张韩区块长2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长石溶孔;孔隙组合类型以溶孔-粒间孔和粒间孔-溶孔为主;喉道类型以孔隙缩小型、缩颈状为主。孔隙结构属于中粗孔-中细喉类型,综合评价划分为Ⅱ类(较好)储层及少部分Ⅲ类(中等)储层。  相似文献   

2.
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和高压压汞等多种资料对阜东斜坡区头屯河组储层砂岩的岩石学、 物性和孔隙结构等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阜东斜坡区头屯河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 和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高;物性较好,中渗透储层所占比例较高;孔隙类型主 要为原生残余粒间孔与溶蚀粒内孔,喉道类型以缩颈型喉道与片状喉道为主;孔隙结构具有中-小孔喉 发育、孔喉大小均匀程度较差及孔喉连通性较好的特征。 此外,通过对储层物性参数与孔隙结构参数进 行多种非线性单相关分析,选出孔隙结构分类参数,运用数据构型与数理统计的方法建立孔喉结构分类 标准,并据此将阜东斜坡区头屯河组储层砂岩的孔隙结构划分为 4 种类型:大-中孔粗喉型(Ⅰ类)、中 孔中喉型(Ⅱ类)、中-小孔细喉型(Ⅲ类)及小-微孔微喉型(Ⅳ类)。  相似文献   

3.
大庆油田肇35区块葡萄花油层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研究区岩性数据、薄片、扫描电镜以及压汞实验资料的统计分析,对储层的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该区块葡萄花油层为中孔、中-高渗储层,孔隙类型主要包括正常粒间孔隙、缩小粒间孔隙和粒内溶蚀孔隙。该区储层具有较低的排驱压力和毛细管压力中值,微观孔隙结构发育良好,属于中-粗孔喉。根据孔隙度、渗透率、排驱压力、孔隙喉道半径平均值与进汞饱和度5个参数,将该区储层分为4类,即大孔粗喉道孔隙类型、中孔中喉道孔隙类型、中小孔小喉道孔隙类型和小孔微喉道孔隙类型,评价结果分别为好、较好、一般和差储层。储层物性主要受到沉积条件、压实作用以及胶结作用影响,其中以沉积作用为主,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物性条件最佳。  相似文献   

4.
采用铸体薄片、共聚焦扫描电镜成像技术、常规压汞分析和恒速压汞分析等多种手段,对三肇凹陷扶余油层中—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孔隙结构异常复杂,粒内溶孔、粒间溶孔等次生溶蚀孔隙构成了其主要储集空间,孔径大小在22.49~49.31 mm之间,孔喉连通性差异较大。在此基础上,以渗透率为主线,结合孔隙类型、孔喉半径、孔喉半径比以及孔喉连通性等参数,将研究区储层主要划分为中渗透储层和低渗透储层2种基本类型,前者以中渗透中孔细喉道型为主,后者又进一步细分为低渗透中孔细喉道型、低渗透小孔不均匀微细喉道型和低渗透小孔较均匀微细喉道型等3个亚类。明确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分类,有利于进一步开展储层评价,对油田后期挖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图像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压汞与岩石物性测试等多种技术方法,对准噶尔盆地莫西庄油田侏罗系三工河组低渗透储层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隙和次生溶蚀孔隙组合为主,孔隙结构类型属中孔-细喉道型;沉积因素对低渗透储层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压实作用强是低渗透储层形成的主要因素;胶结作用损失的原生孔隙度一般小于5%,对储层低渗成因起有限的强化作用;溶蚀作用对储层没能发挥明显的改造作用,是低渗储层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特低—超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与孔隙结构之间的关系,首次采用恒速压汞技术,结合常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常规恒压压汞分析等多种测试分析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富县探区延长组长3超低渗透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3储层孔隙以残余粒间孔和溶蚀粒间孔为主,发育低排驱压力—粗喉道型、较低排驱压力—较粗喉道型、中排驱压力—中喉道型、较高排驱压力—较细喉道型、高排驱压力—细喉道型5种孔隙结构类型。恒速压汞测试结果表明:储层的平均孔隙半径为100~200μm,为中孔—小孔型,个别为大孔型,孔隙分布曲线偏粗态;平均喉道半径为0.2~0.7μm,主要为微细喉道,喉道分布曲线偏细态。延长组特低渗透储层渗流能力与孔隙半径关联性较差,主要受平均喉道半径及其分布形态的控制,并进而影响特低—超低渗透储层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东濮凹陷桥口深层气藏储层物性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东濮凹陷桥口地区的地质、测井和化验分析资料,从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岩石结构等多方面入手,对其储层物性特征和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指出桥口深层气藏湖底扇中扇辫状水道砂体物性较好,为有利储集层;该储层孔隙类型以次生溶蚀粒间孔隙为主,岩石粒度较细、分选中-差、以点-线接触为主;片状或弯片状喉道所占份额较大,造成储层低孔低渗;受溶蚀和交代作用的影响,部分层位次生孔隙发育,深层中也存在物性较好的储层。  相似文献   

8.
应用常规压汞、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岩石薄片等资料,结合恒速压汞实验,综合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储层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8储层孔隙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可划分为4种类型:Ⅰ类低排驱压力-中喉型、Ⅱ类较低排驱压力-细喉型、Ⅲ类中排驱压力-微细喉型和Ⅳ类高排驱压力-微喉型.储层物性与平均孔喉半径、中值孔喉半径、分选系数及最大进汞饱和度均具有正相关性,与结构系数均具有负相关性,而与均值系数、歪度及退汞效率均无明显相关性.恒速压汞测试进一步表明,储层物性与孔隙参数相关性不明显,储层质量主要受喉道的控制.在低渗透储层开发过程中应注重对喉道的有效保护,进而取得更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9.
李喆 《海洋石油》2015,35(2):25-29
为了进一步研究西湖凹陷G构造的储层特征,运用薄片分析、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等多种方法,对该构造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特征及物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主要是长石岩屑砂岩,其次是岩屑长石砂岩;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以及原生粒间孔是主要储层孔隙类型,孔隙结构以小孔隙、细喉道、分选中等的特征为主;花港组储层主要为中-低孔隙度、中-低渗透率储层,平湖组储层为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储层。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果,综合分析得出沉积条件、成岩作用和异常高压是影响研究区物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纯41块沙四段低渗透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采用微孔渗仪、扫描电镜等实验室测定技术,对纯41块储层岩性、物性、孔隙类型、结构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综合研究,认为该储层厚度薄、渗透性差、成熟度低,成岩作用中的压实与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物性交差的主要原因,而后期的溶蚀作用产生了部分次生孔隙,改善了储集性能;微观孔隙结构可划为三种类型:中孔较粗喉道型、小孔较细喉道型和小孔极细喉道型。综合储层的岩性、物性、孔隙结构等特征,可以将纯41块沙四段储层划分为四大类,其多为低渗透率的Ⅲ类储层。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砂岩储集层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晓莉 《石油天然气学报》2005,27(3):307-309,337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砂岩储集层主要为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岩石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中等-差;孔隙度较小,渗透率较低,总体上为低孔、低渗储集层;储集空间以晶间孔和溶蚀孔为主,孔隙喉道以中喉型为主;孔喉组合类型以复合粒间孔+晶间孔+溶蚀粒内孔+细喉型+中喉型组合为主,其次是晶间孔+溶蚀粒间孔+细喉型组合;孔隙结构演化受控于成岩作用。根据储集层岩性、孔喉组合,结合孔隙度、渗透率、孔喉直径、排驱压力、30MPa下的进汞量等特征参数作为评价指标,可将研究区储集层划分为4类。  相似文献   

12.
采用岩石薄片观察、铸体图像分析、扫描电镜资料及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分析等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志丹油田永金地区长6 储层的孔隙成因类型及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永金地区长6储层属于低孔、超低渗储层,孔隙类型以残余原生粒间孔、次生粒间溶孔及粒内溶孔为主,长石溶蚀是形成次生孔隙的主要原因;孔隙大小以中、小孔为主,喉道以细、微喉为主,这些孔喉是长6 储层主要的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在此基础上对孔隙结构进行了分类,并认为中小孔细喉型(Ⅰ类)、小孔微喉型(Ⅱ类)是研究区长6 段主要的储层类型,而微孔微喉型(Ⅲ类)为非有效储层类型。  相似文献   

13.
库车坳陷是近年来塔里木盆地深层致密砂岩气勘探的重要领域。通过开展物性测试、铸体薄片镜下鉴定、常规压汞实验、微米CT扫描实验及包裹体测试,分析库车坳陷迪北致密砂岩气藏下侏罗统阿合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微观结构特征,结合测井解释结果和包裹体实验,探讨孔隙微观结构对致密砂岩气富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库车坳陷下侏罗统阿合组致密储层主要发育溶蚀孔隙(包括长石和岩屑等粒内溶孔、胶结物溶孔)和微裂缝,残余粒间孔隙较少。阿合组致密储层孔隙微观结构可分为3类:第一类主要发育在粗砂岩中,孔喉分选差、孔喉半径大但孔喉比小,孔喉系统为毛细管束状,具有较好的渗流能力;第二类主要发育在粗-细砂岩中,孔喉分选较差,孔喉半径小于第一类储层但孔喉比大,孔喉系统为墨水瓶状;第三类主要发育在细-粉砂岩中,孔喉分选相对较好,孔喉半径小于第二类储层,孔喉系统也表现为墨水瓶状,但渗流能力差。第一类孔喉系统可形成天然气在致密储层中的运移通道;第二类孔喉系统是致密砂岩气主要的储集空间,有利于致密砂岩气的聚集;第三类储层为无效储层,无天然气充注。  相似文献   

14.
根据岩心观察描述、铸体薄片、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研究了车西洼陷沙四上亚段低渗透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探讨了影响低渗透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四上亚段储层岩性以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平均孔隙度为14.3%,平均渗透率为13.2×10-3μm2,以低渗透砂岩储层为特征,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微裂缝为主,储层孔喉半径一般小于6μm。当孔喉半径小于0.24μm,渗透率小于0.4×10-3μm2,排替压力大于1 MPa时,储层含油气性变差。影响沙四上亚段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包括孔喉半径、沉积物颗粒大小、溶蚀孔隙和微裂缝的发育情况,以及泥质质量分数和碳酸盐岩质量分数。孔喉半径大的储层沉积物颗粒相对较粗,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溶蚀孔隙主要发育在2 000~2 600 m和3 000~3 700 m,溶蚀孔隙的发育能有效改善储层物性。微裂缝主要发育在断裂带附近,可提高储层渗透率5.4~220.1倍。泥质质量分数和碳酸盐岩质量分数的增加使孔隙度减少3%~5%。  相似文献   

15.
应用岩矿分析技术、高压压汞技术,对华庆地区长6储层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砂岩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储层岩石成分成熟度低,岩屑成分、填隙物成分都很复杂;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长石溶孔和岩屑溶孔为主,面孔率较大;储层为典型的低孔、低渗、超低渗储层,分选中等-较差;储层孔隙结构总体具有细微孔喉的特点,孔隙形状较规则。  相似文献   

16.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阔  曾韬  潘磊 《岩性油气藏》2012,24(1):46-51
通过钻井取心和露头采样测试、岩石薄片分析及扫描电镜分析等手段,对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的 储层岩石学特征、储层空间类型、成岩作用类型、孔隙结构及孔隙类型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川 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砂岩以中-细粒为主,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原 生粒间孔隙、次生溶蚀孔隙和裂缝,孔隙结构以小孔、细喉型为主。研究区孔渗较低,为典型的低孔、低渗 至特低孔、特低渗储层。  相似文献   

17.
吴起地区长6油层组是一套典型的致密油产层,查清该储层的微观特征、分析影响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有利于阐明其对致密油富集的影响。利用薄片鉴定、孔渗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高压压汞等手段,研究长6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及孔隙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及储层类型,并分析成岩作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地区长6油层组的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孔隙度为6%~12%,平均为9.45%;渗透率为0.05~0.50 mD,平均为0.34 mD。储集空间类型主要包括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具有4种不同的孔隙结构,它们的孔喉分布范围和频率稍有差异,Ⅰ类样品大孔隙较多,峰值孔喉半径为3~ 5 μm,孔喉连通性好,Ⅱ,Ⅲ类样品次之,Ⅳ类样品最差。吴起地区长6油层组成岩作用阶段总体处于晚成岩A期,胶结作用主要有硅质胶结、黏土矿物胶结和碳酸盐胶结。其中绿泥石胶结更多地支撑保护了孔隙,而伊利石胶结和碳酸盐胶结填充或阻塞了孔隙。长石、岩屑等易溶颗粒以及浊沸石等填隙物发生了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溶孔显著改善了储层物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西峰油田N区长23低渗透砂岩储集层,通过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分析,描述其储集层特征,基于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孔喉结构特征进行储集层分类,同时对不同类型储集层进行敏感性评价,并分析了储集层敏感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西峰油田N区长23储集层为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储集层,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和长石溶孔,平均孔隙度为16.4%,平均渗透率为13.5 mD,属于中—低孔、低渗储集层;储集层可划分为3类,Ⅰ类储集层孔喉结构与物性最好,Ⅱ类和Ⅲ类储集层依次变差;研究区储集层具有中等—弱速敏、弱水敏、中等偏弱盐敏、中等酸敏、强碱敏和中等—强压敏;研究区储集层敏感性受黏土矿物、部分碎屑颗粒以及孔喉结构的影响,储集层速敏性主要与高岭石含量有关,水敏、盐敏性与伊利石含量及产状密切相关,酸敏性受绿泥石和铁白云石含量共同影响,强碱敏性是由于长石和石英含量较高导致,压敏性是孔喉结构在有效压力下发生变形,使该类储集层渗透率明显降低的结果;3类储集层的黏土矿物含量、孔喉结构以及物性不同,储集层敏感性有所差异,储集层物性由好到差,敏感性依次增强。在开发过程中应根据敏感性主控因素和不同储集层敏感性的差别,针对性地进行储集层保护,减小对储集层的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