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日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质检总局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区加强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工作。通知要求,把完善计量器具配备作为"十二五"期间推进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工作的重点,按照"分户彻底、分区规范、分项合理、应配尽配"的原则,切实完善能源资源计量器具配备。关于分户计量,通知要求,各公共机构(除在同一栋建筑中合署办公,无法进行水、电分户计量的情况外)要对进出本单位的各类能源和水加装计量装置,有多个办公区的单位要对各办公区进行分类单独计量。各公共  相似文献   

2.
《中国计量》2014,(5):8-9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青海省经委,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为进一步加强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工作,提高能源资源计量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T17167)、《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要求》(GB/T29149)等国家标准,现就“十二五”后两年能源资源计量工作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国管节能〔2014〕15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北京市、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青海省经委,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各单位:为进一步加强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工作,提高能源资源计量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  相似文献   

4.
正一、能源资源计量体系建设基本原则能源资源计量体系建设应当依据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重点任务要求,科学规划、整体部署,紧紧围绕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建设以能源资源计量技术保障体系为核心,以法律法规体系、监管体系为关键支撑的能源资源计量体系。  相似文献   

5.
能源资源计量在线审查系统可实现网上填报和审查,方便用能单位信息填报,提升政府部门能源计量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新形势下能源资源领域计量监管模式的智慧创新,可为推行能源计量“智慧化+信用化+网格化”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一、流量计量在能源计量中的地位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减少资源消耗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能源计量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和手段,是实现资源节约、能源科学管理、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谢文 《工业计量》2007,17(2):50-52
济钢几年来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加强能源计量技术攻关,推进节能降耗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建立以节能降耗为中心的精准能源资源计量管理体系,依靠科学的能源计量手段、方法,促进企业节能降耗,降本增效,提高企业的能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能源计量审查是市场监管系统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旨在提升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水平、发挥能源计量基础作用的系统化工作。为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完善能源计量体系,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能源计量服务向全过程、综合性、信息化转型升级,苏州市计量测试院开发完善了“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审查信息化服务平台”,创新能源计量审查模式;组织编制了江苏省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资源计量管理系列教材,开展全省能源资源计量管理和技术宣贯等工作,切实推动重点用能单位提升能源资源计量和节能管理水平,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上海计量测试》2012,(4):68-69
各区、县质量技监局,各行业协会,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提升全市能源计量工作水平,加强能源计量专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能源计量专家在能源计量监督检查、评估、咨询、培训以及其他节能工作中的作用,在区、县质量技监局,市、区两级计量技术机构和相关行业协会等部门推荐的基础上,按照专业领域、技术职称、工作经历等标准,我局分批组织了实  相似文献   

10.
《上海计量测试》2012,(3):79-80
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文件沪质技监量【2012】391号各区、县质量技监局,各行业协会,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提升全市能源计量工作水平,加强能源计量专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能源计量专家在能源计量监督检查、评估、咨询、培训以及其他节能工作中的作用,在区、县质量技监局,市、区两级计量技术机构和相关行业协会等部门推荐的基础上,按  相似文献   

11.
目前,大部分用能单位的能源资源计量监管体系,仅仅基于生产工艺的需求进行计量器具配置和管理,没有按能源资源计量的分类、分级、分项管理要求建立能源资源计量监测体系.常常由于计量管理检测与工艺布局要求的计量监测点不统一,存在能源种类、数量统计盲区,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2.
陈丹晖 《中国计量》2013,(12):39-41
一、能源资源计量体系建设基本原则 能源资源计量体系建设应当依据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实施方案》,落实《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重点任务要求,科学规划、整体部署,紧紧围绕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建设以能源资源计量技术保障体系为核心,以法律法规体系、监管体系为关键支撑的能源资源计量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方风芹  刘霞 《工业计量》2010,(Z2):325-326
<正>我们翟镇煤矿成为能源、资源消耗大户,2007年以来被列入山东省千家重点耗能企业之一,被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确定为重点企业,建立了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信息系统,指导、帮助加强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我矿历来重视计量管理工作,近年来更是加大了能源计量投入,通过逐步完善计量设施、采用先进的计量技术,依托数据信息化网络,将计量数据应用于能源管理,指导生产和经营管理并进行能耗指标考核,有效地促进了节能降耗工作。  相似文献   

14.
邵思 《工业计量》2012,(Z1):21-23
能源计量工作能为企业服务,为管理者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通过计量对各单位实行贸易结算或成本考核,可降低能耗,杜绝浪费,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精度高、性能可靠的计量设备和合理科学的计量方法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得到准确的能源消耗数据,而且还能作为工程人员的眼睛,提高生产安全,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环境的最有效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企业耗能占国家能源消耗总量的70%左右,如何降低企业能源消耗,建立有效的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能源计量管理体系作为企业能源计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应当针对企业能源计量活动和能源消耗量化管理目标,应用过程方法和管理的系统方法,在明确目标、职责、程序和资源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计量确认、测量过程控制、分析和改进等活动,达到提高能源计量管理水平、节能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为"实现万家重点耗能企业能源资源计量数据实时、在线采集"目标,近期,吉林省质监局联合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统计局等多部门召开了能源计量工作联席会议。会上,对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吉林)搭建的"吉林省能源计量数据采集分析系统"项目进行了鉴定验收,充分肯定了国家城市能源计量中心(吉林)多年来在能源计量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决  相似文献   

17.
正6月17日-18日,省局在苏州召开全省能源计量工作推进会。总局计量司工业与能源处王英军处长就能源计量工作进行指导,孙春雷副局长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各市局计量处处长、院(所)长、各市部分能源计量工作审查员、省能源计量数据中心人员参加了推进会暨《规范》培训班。17日下午,全省能源计量审查员走访了苏州阿特斯阳光电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以“计量与节能”为主题的“纪念5·20世界计量日大会暨全国能源计量工作研讨会”5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来自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质检总局、部分省市计量管理部门和能源监测机构、大型企业、重点用能单位的代表10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刘新民副司长主持。面对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特别是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能源利用率低,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受到严重的挑战等严峻的形势,与会代表充分认识到节能与加强能源计量工作,提高能源利用率,靠计量量化管理企业,靠计量量化指导生产,靠…  相似文献   

19.
"国家城市能源计量数据中心"通过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能源计量网络中心实时采集各城市各行业用能单位的水、电、气、油、煤等各种能质的消耗数据,实现实时在线计量器具管理、能源管理、统计分析以及输出应用,实施能源计量器具管理以及能源的宏观分析与微观企业精细化管理。  相似文献   

20.
加强企业用水计量管理实现节能降耗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的有效途径之一。造纸企业对能源计量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计量管理水平落后和计量技术基础薄弱,是企业耗水耗能排污量大、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经济效益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通过提高认识和提高素质,依法加强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和监管,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计量检测体系,积极做好技术服务,才能实现节水节能、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