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竹子作为一种自然植物.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并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加之文化传统理念的审美观照,构建了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竹文化”。因此,“竹文化”建构的景观境界不只是有限的亮丽风光,而且还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并激发游赏者突破有限时空而跨入无限的自由联想,从而升华了“竹文化”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2.
以“模因论”为方法研究当代建筑设计中的“仿古”现象。通过一个全新的概念“模因”来解释大众审美标准改变的趋势是如何发生的.并以笔者参与的一个设计方案“亦山亦房”和已建成的长沙中国书院博物馆为例.进一步说明了文人建筑“模因”的当代“模仿”.实质上就是以文人士大夫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模因”在这个文化缺失年代的集体回归。  相似文献   

3.
覃力 《古建园林技术》1990,(27):40-43转25
建筑是文化的结晶。人们习惯按照本民族的传统和审美爱好,塑造着不同的建筑文化。这些审美爱好的心理倾向和文化传统不仅直接影响着建筑的形象,也是研究建筑艺术特征的关键。发掘和认识这些审美心理要素,对于深入地理解古典建筑意匠,以及今后的建筑创作都是十分有益的。中国的亭,就是典型地反映中国文化艺术成就的一种建筑类型。它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意韵隽永而又非常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之一。它不但历史悠久,造型丰富,而且富于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4.
文克明 《华中建筑》2005,23(6):18-22
中国建筑图学“卓识名理,独见别裁”的图学思想、“至详至悉,毫发不爽”的国学理论和绘制技术,代表了中国建筑国学的科学成就。这些成就体现了中国建筑图学的历史价值。而中国古代建筑国学的现代意义在于中国古代图学家所具有的人文素养、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这些都为中国建筑文化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书院建筑的伦理学诠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礼平  应四爱 《华中建筑》2006,24(11):82-84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它的组成部分之一的书院建筑,在唐朝已经开始形成.该文通过对书院园林的分析.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了书院园林空间所体现出采的“礼乐相成、情理并重、天人争一、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因。  相似文献   

6.
书院作为儒家文化的一种载体,在中国和韩国教育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韩国绍修书院模仿中国白鹿洞书院的建筑与规制而建,两者有着较为密切的传承关系。以白鹿洞书院与绍修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建立背景、选址、建筑布局以及园林意匠对两书院的物质构建和精神构建层面比较中韩古代书院园林的"异质"因子。研究表明中韩古代书院都是根据儒家思想的礼乐文化而建造,在选址和建筑布局方面有明显的传承关系,同时又表现出自身的特点,白鹿洞书院的建筑采取轴线式的规整式布局,绍修书院的建筑则采取自然式布局,但2座书院在空间上都体现了以祭祀建筑为尊的儒家伦理精神的美学观。园林意匠的营造方面两书院通过赋予亭、石刻、水池与植物等园林要素深刻寓意,营造出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白鹿洞书院强调"礼宜乐和"的儒家伦理哲学理念;绍修书院蕴含理学思想,将"持敬""格物穷理"逐渐达到与"理"合一的人生目标融入园林景观的塑造。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书院的选址,群体布局、空间组织以及装饰等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书院的影响,以期借此说明书院乃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审美价值的直接产物。关键词 书院建筑,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礼乐相承。  相似文献   

8.
建筑审美是一个较为复杂、综合性很强的文化现象,审美主体既要经历情感、想象的认识心理过程,又要从审美需要、欲望等价值心理来审视,而审美客体建筑是诸多艺术门类的一个综合体,同时又是丰富的历史文化精神的载体,海口骑楼作为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不仅物质的建筑形态审美特征显著,同时蕴涵在物质层面之下的精神层面的审美特征也耐人寻味,本文试从怀旧审美、残缺审美、骑楼审美的价值取向以及骑楼街区民俗文化审美角度来阐述海口骑楼建筑的审美,重点在于精神层面的审美研究。  相似文献   

9.
李嘉华 《四川建筑》1999,19(2):29-31
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综合载体和立体文献,每幢建筑都蕴含了它那个民族的精神、气质、观念和哲理。作为世界四大建筑体系之一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特征,学者们已从审美感受、审美知觉、审美形态待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研究。本文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因的线索,在与西方建筑的比较中对中国建筑的审美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白鹿洞书院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是我国历史上最具影响的高等学府之一,它在教育史、学术史和文化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学术界对它在教育、学术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是,对白鹿洞书院建筑的研究还为数不多.本文从白鹿洞书院的选址、空间布局以及装饰等方面探讨了书院的建筑特色,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书院的影响,进而阐明白鹿洞书院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再到城市设计,新一代建筑师正在为中国建筑寻找新的一些方向。独立工作亦或合作,他们从多方面充实了知识话语,在世界的关注下,在一个设计对于发展和改变至关重要的国度,他们代表了一群在寻找自我身份,同时又为新世纪改变自身的先锋,他们在努力实现"建筑、景观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宏观视野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建筑创作的独特背景对探索建筑的现代性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以微观的视角具体分析20世纪50~80年代一些具有现代性的建筑现象和作品。  相似文献   

13.
张庭伟 《时代建筑》2008,(2):108-111
虽然从1990年代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已经建造了数以千万计的新建筑,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实践机会,中国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们却仍然跋涉于创造具有现代特点的中国建筑风格的漫漫途中。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这个任务显得格外艰辛。文童从设计理论的角度提出二个命题参与讨论。(1)建筑设计理论的划分。依照美国建筑理论教授A.拉普卜特的“感知-认识-评价”的理论框架,文章提出建筑研究中三个可能的领域.以及当前研究的缺失之处。(2)建筑的形式和灵魂。通过对鲁道夫、卡拉特拉瓦,迈耶,谷口吉生和库哈斯等建筑师作品的讨论,文章提倡在建筑形式的创新和建筑精神的提升之间建立平衡。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虽然在时间和地域上相距甚远,但在建筑意匠、营造理念与技术措施上却有着共通之处。本文以类比的方法分析和梳理了二者在形式与功能取向、结构与技术、装配式的建筑理念以及建筑的整体性等方面的相同与相似点,提出了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出发解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的可行性及具体方案,继而总结了可供中国当代建筑借鉴的基于类型学设计方法的建筑创作途径。  相似文献   

15.
李翔宁 《时代建筑》2010,(6):144-145
文章对西班牙当代建筑师和理论家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举办的工作坊和讲座的内容进行综述,并结合对《建筑在西班牙》一书的解读,讨论当代西班牙建筑与中国建筑交流的可能性与方式。  相似文献   

16.
闵晶卢  永毅 《时代建筑》2014,(1):152-157
"空间"无疑是现在中国建筑学科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语。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中国现代建筑中的"空间"话语进行回溯,文章试图展示"空间"的概念是如何导入中国并得到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霍光 《建筑师》2007,(2):73-75
文章认为“华侨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中一个相对独立、极富特色的类型。文章扼要地介绍了“华侨建筑”的类型、美学特征和思想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指出:研究“华侨建筑”对丰富中国近代建筑的内容,深刻认识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外建筑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涛  ;滕军红 《新建筑》2014,(4):94-96
1840年以来,中国建筑受西方Archjteeiure的影响颇深,既未彻底揭示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问题,又缺失对西方Architecture观念的甄别与质疑。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于,要在现代中国探索出真正的“中国现代建筑”——既不是传统,也不是Architecture,更不是两者的“混搭”。在传统与西方道路上走不通的150年中国近现代建筑理论与实践探索恰恰表明: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探索该“破题”了,“中国现代建筑”该“破土而出”了。  相似文献   

19.
刘雨亭 《华中建筑》2003,21(4):92-94,102
古代文献是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重要资料,但由于古籍分类中没有直接而明确的建筑类目,故对文献的查找形成了一定的障碍,本文以《四库全书》的分类为线索,依四部大类详细论述了建筑资料在古籍类目中的分布情况,为方便利用,对相关重要分类的变化也做了适当说明。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运用现代建筑学和规划学的原理结合传统的风水理论与手法,设计出别具一格的永春师范学校。通过实例从一个特殊的角度阐述了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应采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服务当代、造福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