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掏土孔孔周土受力与变形以及破坏模式是建筑物纠倾研究的关键问题,影响纠倾设计中掏土孔直径及掏土孔间距等参数的确定。为了研究建筑物掏土纠倾法掏土孔周土压力变化、掏土孔破坏模式以及地基的沉降情况,设计并制作了可用于模拟掏土纠倾的模型箱,对掏土孔直径为200 mm,孔间距分别为400、600、800 mm的纠倾模型进行试验,分析了由于掏土孔开挖引起的地基土沉降及倾斜率。研究结果表明:掏土孔的破坏呈现立式椭圆、卧式椭圆及近似圆形三种破坏模式;通过孔侧和孔上部压力的变化,发现孔周土压力发生转移,从孔上部土压力向孔侧边土体转移,孔顶土压力减小,孔侧土压力增加,形成土拱效应;随着孔间距增加,土体形成稳定拱脚,从而不利于纠倾工程回倾;通过试验结果,建议孔间距为2~3倍掏土孔直径。  相似文献   

2.
在建筑物水平掏土纠倾工程中,掏土孔间距是影响纠倾工程安全与工期的重要因素。为了快速准确地确定纠倾工程中的水平掏土孔间距,研究了单个掏土孔和多个掏土孔情况下孔周边土体塑性区发展特性。利用土体塑性力学分析计算得到了单孔下的孔周土塑性区半径,而后通过有限元模拟得到孔周土体塑性区半径的数值解,将孔周塑性区半径解析解与数值解进行了对比。并通过有限元数值模型研究了多个掏土孔相互影响情况下的塑性区发展规律,以孔间土体塑性区贯通时的距离作为掏土孔间距。考虑土体参数随机特性的影响,研究不同上部荷载作用下掏土孔间距的取值变化规律,上部面荷载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比值用p表示,孔间距与掏土孔直径比值用n表示。研究发现:多孔塑性区半径(孔间塑性区贯通时)是单孔塑性区半径的1.3倍左右;标准化荷载p与孔间距比值n二者呈线性关系;通过不同土体参数及上部荷载的不同情况下的p-n曲线,给出了掏土孔间距建议值。同时,将研究结果与三个实际工程进行对比,发现p-n曲线法与实际结果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3.
于莉  张鑫 《建筑技术》2021,52(11):1374-1378
研究单个和多个掏土孔在开挖时和开挖完成后的孔周土体受力状态,结果表明在土体承载力范围内,塑性区半径与掏土孔半径基本呈线性关系,两者比值为2~3;掏土孔孔深方向塑性区影响范围为建筑物前约0.25m至建筑物中间位置随掏土孔开挖深度增加,孔周压力发生移动,从掏土孔孔顶转移至孔侧位置,出现土拱效应;对粉质粘土,当掏土孔间距设置为其半径的4~6倍时,孔间土体大部分出现塑性破坏现象,可认定相邻掏土孔孔周土体塑性区贯通,即孔间土体塌陷.  相似文献   

4.
简要介绍利用水冲掏土纠倾法处理云南某教学楼地基的设计、施工、检测过程.为既有建筑纠倾提供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5.
由于地基基础设计或施工处理不当,有时造成房屋不均匀沉降整体倾斜。要做到投入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扶正建筑物倾斜,用“掏土纠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通过对某住宅楼纠倾实例,对掏土纠倾法作简要介绍。 1、地基及工程概况 某机械厂住宅楼位于该厂生活区内,建筑物的持力层为约十年的回填杂填土(含建筑垃圾),东西两头回填土深约6100mm,中部为10900mm,地基设计承载力为100KPa。建筑物为六层砖混结构,一层为杂物层,总长为3984mm,总宽为12840mm,总高为17400mm.基础为埋深500mm的现浇钢筋砼基础,承重墙基础宽度为2600,(F)轴纵墙基础宽度为1200mm,纵墙外为悬挑通长全封闭  相似文献   

6.
钻孔取土纠倾与沉井冲水掏土纠倾方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某住宅小区内两幢倾斜住宅分别采用锚杆静压桩加固结合钻孔取土法纠倾和沉井冲水掏土法纠倾方案。对这两种纠倾方法进行了比较 ,包括作用机理、施工步骤、纠倾进度和工后沉降速率。研究表明 ,采用沉井冲水掏土法纠倾要比钻孔取土法纠倾快、工后沉降速率小 ,该方法特别适用于软土地基上基础底板薄、上部结构整体刚度差的倾斜建筑物。  相似文献   

7.
较详细地介绍了建筑物采用浅层水平掏土纠倾法纠倾的设计施工要点,初步总结了在天津地区的应用经验。介绍了采用浅层水平掏土法进行迫降纠倾工程的成功实例。  相似文献   

8.
对于受施工影响而发生倾斜的旧楼房,采用掏土迫降法进行纠倾加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留了原有结构及设施的使用价值,无需拆除重建故可大幅降低处理成本,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某厂房地基产生严重不均匀沉降,已鉴定为危房。本文分析沉降产生的原因,着重介绍用锚杆桩加固结合竖向掏土纠倾处理危房的设计要点与施工的关键措施,并用实测资料证实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10.
某倾斜建筑物的顶升纠倾计算及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小别墅发生了严重的不均匀沉降,向西北倾斜,倾斜度为21‰,严重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地基土主要压缩层是厚度不等的饱和软黏土,根据地基土情况,采用钢管混凝土后压桩法对地基进行加固。根据建筑物结构特点,确定建筑物上下顶离处标高在室内地坪下500 mm,顶升点36个,最大顶升量为326 mm,最大下沉量16mm。采用墙梁计算模式计算上托换梁,采用分段凿除、分段浇筑方法制作托换梁。采用多点不同步位移顶升法将建筑物纠倾至2‰。  相似文献   

11.
雷用 《地下空间》2001,21(2):130-133,142
本文简要介绍了掏土法在房屋纠倾加固工程中的应用,总结了纠倾加固的工作程序和信息化施工的全过程,得出了几点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合理确定地基极限承载力在工程应用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了基础荷载作用下,地基土体塑性区的发展规律,提出了以塑性区贯通时基底荷载作为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判定方法,由此推导了一个新的地基极限承载力公式;通过一个算例,对比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公式、太沙基公式与新公式的区别,验证了新公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建筑物倾斜的原因主要有:(1)同一建筑物基础中,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基础形式或将基础埋置于不同强度的地基土层而导致建筑物倾斜。(2)雨季基坑长期泡水,造成基础底板下土局部松散,软化。(3)相邻建筑物间距过小,使基础底板下的附加应力相互重叠。(4)在已建建筑物附近抽取地下水,致使土中有效应力增大,导致建筑物地基土固结沉降。  相似文献   

14.
利用莫尔圆计算地基中塑性区的开展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两构造面控制的交线倾伏方向及倾伏角的计算确定法,它可解决无赤平极射投影网时进行该项工作的困难,且计算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16.
某4层建筑物地基土为软土,基础计算采用减沉复合疏桩法设计,紧贴建筑物北侧为小区道路,路基填土高度为2.3 m。填土引起建筑物南北沉降差约为90 mm,建筑物向北倾斜。现场实测与计算表明:采用传统的冲水排土法纠倾,在有桩情况下不能获得理想的纠倾效果,还会导致地基土的塑性流动,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采用截桩迫降法实施纠倾后,北侧桩减载比例可达46%,北侧地基土压力也有明显的减少,同时南侧地基土压力显著增加,平抑了北侧填土引起的沉降。停止纠倾后,建筑物的沉降量约为20 mm。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高层建筑发生倾斜的特点,对采用辐射井射水取土法纠倾机理进行综合分析,论述了高层建筑地基土应力变化,取土孔破坏的发生、发展过程,论述了纠倾过程中的沉降组成为纠倾机理的特征,并通过工程实践证明了射水取土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8.
水平掏土法是建筑物纠倾常用方法之一,确定临界掏土孔间距是建筑物安全平稳回倾的关键,其与土体性质、上部荷载等因素有关,目前主要依靠工程经验确定.针对建筑物掏土纠倾法,采用有限元极限分析方法,将土体极限应变作为破坏准则,并通过立方体模型数值分析得到土体极限应变值,超过极限应变定义为土体破坏.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分析研究了工...  相似文献   

19.
某工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室的刚度较大,由于地下水位上升导致地下室上浮使建筑物倾斜。结合该工程倾斜后的基础底部状况,采取井点降水的方法控制建筑物沉降,采用抽砂机械对基础下的砂土进行清除。同时,在纠倾施工中采用结构竖向位移监测、整体倾斜监测和结构应力应变监测等监控,实现了纠倾施工的信息化监控,确保了结构和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20.
建筑物迫降纠倾的施工监测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具有倾斜过大的建筑物一般需采用纠倾的方法进行维修 ,为了避免纠倾时造成建筑物的损害 ,需采用信息化施工技术 ,监测和控制建筑物的变形。本文通过 5栋建筑物的纠倾工程实践 ,总结了软土地基上建筑物迫降纠倾的施工控制方法与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