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一种新的力量正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发挥作用,悄悄地改变着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这个新的力量来自从城市到乡村的"新回乡运动"。目前被主流关注和鼓励的中国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农村资源向城市流动与集中,但最近几年,一种相反流动正在悄悄发生,这就是资源从城市向乡村流动,这意味着一个城乡双向流动、双向驱动的新城镇化模式正在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2.
<正>一种新的力量正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发挥作用,悄悄地改变着中国城镇化发展模式。这个新的力量来自从城市到乡村的"新回乡运动"。目前被主流关注和鼓励的中国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农村资源向城市流动与集中。但最近几年,一种相反流动正在悄然发生,这就是资源从城市向乡村流动,这意味着一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当城市发展由高速扩张转为提质更新,乡村呈现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从美丽乡村到特色小镇,从度假酒店热到爆改民宿风,从"漂亮的房子"到"梦想改造家之乡村改造",曾经默默无闻的乡村正逐步走入大众的视野。但同时也能看到乡村发展出现了两极分化,一方面明星村镇旅游火爆,但不知名的村落却无人问津;另一方面随着外来资本进入,民宿经营者获利颇丰,但整体乡村得到的实惠却很有限……是做建筑,还是复兴乡村?成为摆在每一位关注乡村建设的人面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乡村"热"映衬了小城镇发展的"冷"。本文分析了小城镇遇冷的原因:等级化管理忽略了小城镇,农村人口进城不进镇,小城镇变"城"遭遇瓶颈。乡村振兴战略凸显了小城镇发展之"惑":小城镇发展传统路径迷失,乡村和小城镇资源配置能力出现倒置,小城镇在空间规划体系中日益边缘化。基于江苏省实践,本文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下小城镇发展之"道":区域空间格局中,小城镇规模集聚和特色发展叠合,或承担城市功能的外溢和补充,或成为乡村社区的一种形态;顺势而为,借助乡村振兴提升小城镇在人口、土地和资本争夺中的话语权;直面国家空间规划体系重构中镇村一体的关系,从全域、分区和特色构建小城镇规划基本架构。  相似文献   

5.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缩和生态游憩空间缺乏等多重压力。因此率先启动的五大郊野公园的建设应运而生,是城市与乡村交织边缘地域的土地系统化整理,其为保护和改善自然风貌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做出良好的典范作用。浦江郊野公园将成为都市中的一片林海,一个绿色生态的休闲核心,成为集生态、生活、生产"三生一体"的绿色示范空间。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8,(1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化,乡村文化遗产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乡村文化遗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但在振兴的热潮中也暴露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固旧"与"维新"的问题。文章基于40年乡村发展制度的梳理,揭示引发"固旧"与"维新"的根源:40年乡村发展一系列制度间的博弈滋生了不平衡性及其乡村保护规划引发的"人"与空间割裂,导致乡村遗产保护、乡村振兴等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利益的背离。对此,文章提出了保护规划修补之策,即探寻基于区域视角的分析方式、建构在地资源的地方经济、回归遗产保护的规划本质、多方磨合探寻最大公约数的技术路径,以此实现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正根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中国2011年城市化率已达到51.3%,城市地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首次超过农村地区。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迁移,造成了乡村地区空心化现象严重,衰败状况亦趋严重。如何改变乡村颓废的现状,实现乡村再发展,成为当前颇受关注的话题。在新时代,"美丽乡村"、"留住乡愁"成为乡村发展的新方向,乡村的价值需要被重新定义。贵州安顺的"屯堡工作营"历时4年,一直在探寻一条实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可操作、可持续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正"镇村一体"新生城市培育模式(简称"镇村一体"培育模式)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其基本途径是通过镇村一体化发展,将村庄纳入城市发展序列,培养新型城乡关系,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化解城乡二元分割问题,促进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  相似文献   

9.
制度是中国城乡发展进程中的核心影响因素,而制度的基础则是中国独特的中央—地方行政结构,特别是经历了1950—197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代,中央—地方自上而下的发展决策形塑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本文认为,1950年代以来在中央—地方垂直的国家运作模式下,中国形成了最大限度地缓解城市发展危机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国模式的建立过程一定程度上是对"最优城乡组合"的探索。以"五年计划(规划)"为依据,1950年代以来的中国城乡演变("城乡组合")可划分为"城市重建—乡村重构"、"城市收缩—乡村扩大"、"城市恢复—乡村发展"和"城市扩张—乡村再造"等四个阶段。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城乡改革以适应"新常态"的发展阶段,"十三五"将成为建立中国城乡新格局的关键时期。为此,本文建议"十三五"规划中应重新建构乡村价值,转变以城市需求为导向的乡村发展模式,在"国家—城—乡"之间建立新的均衡关系,使中国城乡实现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1"建设美丽乡村"至关重要,刻不容缓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跨世纪以来,中央加大了对我国乡村建设的关注与力度,随着乡村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乡建设确实都有较显著的发展,但"利"与"害"并存,矛盾也十分突出.总的来看,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具体来说,一是人口快速、大量流聚城市,城市规模恶性膨胀,环境容量不堪重负,热岛效应攀升,每况愈下,雾霾频发,全国范围长时段气温超高,今夏有的地方甚至达到43℃以上.  相似文献   

11.
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的发展,也涌现了诸多矛盾和弊病,城市尺度不再宜人,渐渐远离了自然和乡村。人们逃离城市生活的愿望和对自然的向往愈发强烈。在此背景下,规划者将风景园的规划手法从乡村引入了城市,试图营造一种充满乡村田园气息的风景。本文通过英国巴斯景观规划、爱丁堡新区规划和伦敦摄政规划3个城市景观规划案例,论述18世纪到19世纪早期英国城市景观与英国自然风景园之间的内在同一性。  相似文献   

12.
正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城镇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正在世界范围内轰轰烈烈地演变着,城镇化是历史的选择。传统的单纯的城市化路径通常作为某种外在的力量强加给乡村,把乡村当做城市的资源供给地,将各种有价值资源,从物产、资金、土地到劳动力,剥夺、抽离乡村。这种单纯的城镇化道路不可避免地造成城乡分裂、城荣乡枯的后果。事实上,新一届的领导人也已经注意到这种城  相似文献   

13.
<正>唐家岭、四王府、北坞村……这些都曾是位于北京城西北的著名城中村,过去违建成风、人口密集、隐患重重,如今面貌焕然一新,有的建成居民新社区,有的改造为城市"绿肺",不仅使当地农民住进舒适的安置房,享受城市生活,而且使村集体的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同步,有了可持续的未来。这些变化,源于海淀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探索出的"政府支持、镇村主导、农民主体、资源统筹、协作规划"  相似文献   

14.
谢浩 《城市开发》2012,(10):80-82
<正>黄埔古港俨然是一座鲜活的博物馆,对于研究和开发广州的历史文化,显得极为珍贵。城市里到处是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笔者选择了逃离喧闹的环境,来到了位于海珠区琶洲的黄埔古港,它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纵观广州两千多年历史,均离不开一个"商"字。  相似文献   

15.
<正>乡村建设是中国近代以来被广为关注且切中民生的主题,也是当下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乡建"似乎成为一股潮流。乡建并非简单的城市模式的复制,更在于乡村内在生命动力和活态品质的挖掘与提升。乡村有其独特的经济性、社会性、地域性等特点。乡村连接着历史和未来,是人们对生态宜居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渐趋完善,城市人口也愈加饱和,随之带来了城市住房紧张、交通堵塞等诸多"城市病"。与此同时,临近城市的乡村民居使用率偏低且遍布广泛,若能将这种空余资源加以合理利用,将会成为乡村建设的一大助力。本案通过对典型乡村民居的调研及分析,将其空间优化,满足居住者对功能的各种需求,最终实现资源节约,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民居改造。  相似文献   

17.
正城市和乡村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道路的硬化与否。乡间小路固然诗意盎然,但一场小雨过后就会变得泥泞不堪;而硬化的道路在提高了卫生水平和交通效率的同时,也让城市里越来越有限的土地变成了既不透水也不透气的"塑料大棚",形成了生态学上的"人造沙漠",给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大学校园如同城市,在容纳大量不同的功能与场所的同时,随着教学研究与社会协作方式的迭代而不断变化生长。大学校园不仅是城市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多地区,大学校园甚至成为了城市的发源地和摇篮,由此可见大学校园在知识与科创经济时代的独特地位。传统工业与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城市和大学校园所辐射的社区均在不断扩张中相互融合,工业化所需的大尺度生产空间和大学校园(campus)的中小尺度建筑组团,往往形成某种"对立"的态势。随着产-学-研的互动日益频繁,有的大学校园充分融入城市环境成为"城市大学",有的大学在扩张中依然维持封闭化管理的"大学城市"。  相似文献   

19.
《门窗》2016,(8)
最近几年,"智慧城市"的理念在我国得以快速推广,全国有近300个城市正在或即将进行"智慧城市"相关建设,然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并没有涉及到广大的乡村地区,乡村地区势必会进一步加大与城市之间,特别是在数字化与信息化等方面的差距。为了实现真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本文从"智慧"角度入手,探求"智慧城市"建设机遇下的城乡一体化"智慧"发展新模式,通过分析张承地区村庄建设的问题与特殊性,提出了建设"智慧乡村"的若干意见,并分析了张承地区"智慧乡村"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21,(9)
<正>文题打造城市名片,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时尚和追求。城市名片可以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进一步增强市民的归宿感和城市凝聚力。有的城市重视地标建筑的建设,如广州塔,外形玲珑,未来感十足,向人们呈现广州向国际大都市发展的辙印,诉说向未来进发的决心;有的城市注重特色景观的打造,如上海首条实施"落樱不扫"的林荫道——杨浦区江湾城路,在钢筋水泥中营造出一方诗情画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