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4,(8)
<正>在维京岛上生活着一群维京人和古老的龙族,他们从相互争斗的敌人变成共同生活的伙伴。嘟嘟和噜噜走进了他们的世界,让我们-起去看看发生了怎样的奇妙故事……  相似文献   

2.
比利时的滨海城市布鲁赫被称为北方威尼斯,是欧洲保护最完整,最能再现中古世纪欧洲的古城。由于其中世纪古城结构的完整保存,布鲁赫被联合国文教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一段尘封的辉煌历史 布鲁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九世纪。由北欧的维京人在瑞尔的尽端建设。可能因为比邻北海,布鲁赫不久就成为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大致形成于十二世纪,其标志为具有保护  相似文献   

3.
方海 《百年建筑》2006,(4):14-17
在过去的20年里,境外建筑师在中国用钢、混凝土,和玻璃设计了许多大型建筑,尤其在大城市。这些建筑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而且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品位和质量。在20世纪90年代初,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建筑师在中国大显身手,他们取得许多大型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项目,商业建筑师在中国日显重要。到了21世纪,更多的欧洲建筑师开始进入中国设计市场,不久,几乎所有的欧洲著名建筑大师都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的工作。从大型公共建筑到小别墅,境外建筑师在中国所处可见,他们成为中国建筑师新的导师。  相似文献   

4.
驯龙高手2     
《Planning》2014,(29)
<正>看点一:一群会飞的小狗狗和维京人的绵羊魁地奇和第一集开篇的群龙大战一样,第二集的开篇也是一场"大战"——维京人和龙的和平年代到来后诞生的新盛事——绵羊球赛!小伙伴们骑着自己的龙围追堵截,抓住,抛起,绵羊进网!耶,一头黑羊,加十分!是不是像极了《哈利·波特》中的魁地奇?维京人的绵羊魁地奇也很欢乐,骑着龙的小伙伴比骑着扫帚的  相似文献   

5.
《现代装饰》2010,(10):120-120
“1985后的欧洲设计:塑造新世纪”是对从1985年到2005年的欧洲当代设计的一次全面梳理和评估。展览介绍了250件包括家具、陶瓷、金属制品、玻璃制品等产品设计在内的有巨大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了118位欧洲设计师非凡的创造力。展览旨在阐释欧洲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对推动设计扩散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从13世纪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风靡欧洲之后,中国的城市开始成为欧洲人心中梦寐以求的天堂。初来到中国的西方人,无不对他们所看到的巍峨城墙和高大城楼的独特古建筑风格交口称赞,并常常在那些宏伟壮观、独具  相似文献   

7.
正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最早的一批中国的雕塑留学生,他们之中著名的有:李金发、江小鹣、刘开渠、张充仁、滑田友等。他们均在欧洲接受了严格的雕塑教育,具备了深厚的写实雕塑功底。回国后,他们用所学为祖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现代中国雕塑事业的奠基人。然而,他们回国后所做的事业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8.
景观设计师在高速公路设计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丁绍刚 《中国园林》2003,19(8):55-57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的景观设计及相关研究人员,对景观设计师在高速公路中的作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工程实践,他们认为景观设计师在高速公路设计中的作用,不仅仅是“美化”,更应在选址规划、安全使用和愉悦、环境保护与生态设计中,起重要作用,欧洲的景观设计师在这些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相似文献   

9.
17-18世纪期间,由于欧洲人对"中国事物"的热情,中国的园亭作为中国风格的艺术建筑出现在了西方.在13世纪末马可·波罗的<游记>发表之后,有一些旅游者的叙述揭示了关于中国这块土地的更多的秘密,如:17世纪的利玛窦(Matteo Ricci)和约翰·诺伊霍夫(Johann Neuhoff),侣世纪的马国贤(Matteo Ripa)和王致诚(Jean Attiret)等.然而,他们对中国园林和亭台的描述都是不完整的、夸张的,或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在大多数的叙述中,亭台的作用被曲解为玩乐的地方.从英国和法国的具体例证中可以看到,这些曲解,以及在建筑亭子时希望保持异国情调的愿望--最早出现在英国,后来又遍及欧洲--都体现了"中国艺术风格".如同显示在墙纸、瓷器、家具和挂毯上的情形一样,园亭也是以神奇、装饰、怪异、休闲、色彩艳丽的形式建造的,并成为18世纪欧洲人想象中的纯粹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0.
天国乐园——欧洲皇家园林的艺术风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的园林艺术中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其气魄宏伟,瑰丽多姿的欧洲皇家园林。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叶,从意大利的台地园再到法国的凡尔赛宫苑,再到英国的自然风景园,从巴洛克艺术到洛可可艺术,欧洲的造园艺术经历了三个重要的时期。法国的奢华与浪漫,意大利的热情与理想,英国的优雅与自然都深深影响了整个欧洲的园林发展,充分显示出人类征服自然的成就与豪情壮志。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5):111-116
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前后,以耶稣会士和思想家为代表的西人利用文化间天然的误读机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竭力美化中国,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观。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中国观,主要原因有四个:一是中西对比呈现出中强西弱的态势,二是西方历史上有关中国的知识文化再生产的结果,三是意识形态的需要,四是受到个人立场的影响。他们的中国观表面上是他们的自我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一种表达,实际上是欧洲启蒙时代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2.
“天时地利,已造成一个最好的地方给人居住。”——约翰·史密斯 17世纪初移民大潮开始从欧洲流到北美,在三个多世纪里势如潮水的迁移中,他们终于在一片荒芜的大陆上建立了美国,当前美国人的建筑新潮是重新发现传统。美国是多民族文化融汇在一起的殖民大陆,兼容并蓄了诸多殖民文化而完成了美国人和美国建筑传统。那种惊人的混血情况,在别的国家是见不到的,其建筑文化更是如此。所谓乡土(Vernacular)一词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罗马哲学,是指公元前7—6世纪到公元5世纪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的哲学。古希腊哲学,是欧洲哲学的开端,通过对“火”等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进行抽象和概括,提出了古希腊最早的哲学思想。当时,在城邦经济发展较快的小亚细亚地区,出现了第一,批哲学家,他们提出了水、气、火等概念,并以此说明宇宙万物的本源。  相似文献   

14.
李嘉乐 《中国园林》2004,20(5):12-12
从18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园林营建的形式和范畴发生了很大变化。英国在30年代出现了自然式风景园,以后这种形式传播到整个欧洲,并随着欧洲殖民者的足迹传播到美洲、南非、大洋洲等地。18世纪70年代以后,以英国为主的欧洲一些研究机构和种苗商人竞相从美洲、南非、印度、中国、日本、大洋洲等地引种植物并开展观赏植物育种事业,为造园提供丰富多彩的植物种和园艺  相似文献   

15.
杨丽华 《中州建设》2014,(20):80-80
“从多方面而言,中国梦归根结底将是城镇化梦。”这是欧洲理事会主席赫尔曼&#183;范龙佩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理解。2012年5月,中国和欧盟共同签署《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共同宣言》。金城出版社新近推出的《城镇化:中国与欧洲》是“中欧社会论坛文库”的第一本书,此书记录了中国与欧洲专家学者关于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思考和对话,辑纳了中欧城市专家对20世纪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反思、对21世纪中国城镇化发展之路的前瞻性探索。  相似文献   

16.
现代建筑已超过一百年的历史了。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它是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诞生在伦敦;另一些人却认为它是于十九世纪后期诞生在芝加哥;还有一些人则认为它是于本世纪头十年兴起在法国,或德国,或奥地利,或美国。尽管如此,他们都承认这样的事实:整个十九世纪后期在欧洲和美国所建造起来的那些玻璃和钢铁的建筑物是与创立建筑造型新风格紧密相关的。(图1、2、3、4) 现代活动(Modern Movement)的准  相似文献   

17.
正所到过的欧洲城市中,阿姆斯特丹给我的印象是极深的。这个小小的欧洲城市,荷兰的首都,在我看来也是一座充满奇异色彩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原意堤坝,顾名思义,是一个建在堤坝上的城市。由于绝大部分地区都在海平面以下,因此也堪称"海底城市"。12世纪晚期,阿姆斯特丹还只是一个小渔村。17世纪,荷兰的商船从阿姆斯特丹开往波罗的海、北美洲和非洲以及今天的印度尼西亚、印度、  相似文献   

18.
红色的记忆     
哈尔滨是一座独具殖民文化特色的城市,有着百年的历史。哈市的建筑很巴黎,很俄国,也很罗马。从各个角度都能让人感到她的大气。20世纪初,大量洋人流亡或侨居哈尔滨,在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欧洲文明的同时,也把他们各自不同国家的宗教信仰与生活习俗带到了这里。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他们灵魂的憩息地、精神的家园--教堂。对于他们来说,忍受着寂寞与孤独,背井离乡地生活在陌生的国度、陌生的城市并没有什么,但是如果没有教堂,就会像没有了根的灵魂一样,会是纯粹的绝望。  相似文献   

19.
当前,各国政府乃至平民百姓都对大气臭氧层的被破坏给予极大关注,他们想知道:大气中的臭氧层是否会继续变薄?他们担心自己的生存环境是否会进一步恶化。人们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对大气臭氧层的地面和卫星观测结果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早期开始,可以观察到大气臭氧层在全球范围内的明显耗减。值得注意的是,在人群集中的北半球,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冬季连续观测到1957年以来的最低臭氧值,而且在某些地区,如从西伯利亚至欧洲西部的广大地区上空,月平均臭氧亏损达到10%-25%。不仅如此,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区上空也出现了臭氧层…  相似文献   

20.
新书推介     
《国际城市规划》2020,(2):148-149
《瘟疫与城市》瘟疫总是经过人口稠密的城市大规模地蔓延。流行于中世纪的黑死病发生于14世纪,并贯穿15,16世纪和17世纪中叶(1346-1665年)。那次瘟疫遍及欧洲.亚洲及非洲等地,尤以欧洲伤亡最为惨重。据推测欧洲30%以上的人口死亡,以意大利和英国最为严重。17世纪末,终于走出黑死病阴影的欧洲迎来了启蒙和科学革命,并催生了19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启了现代化的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