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设计了一种吊顶式新型冷辐射板。辐射板采用铝合金表面结构,辐射板内置13根U型换热铜管,铜管外表面与辐射板内表面形成沟槽式通道,通道内充注传热介质。在人工气候小室内开展了辐射板供冷性能的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沟槽式结构及换热通道内充液可显著提高辐射板表面温度的均匀性,消除局部低温冷并可强化冷水与辐射板外表面间的换热能力。在小室温度为27~34℃,冷水供水温度为15~17℃,供水流量为0.1~0.2 L/s时,其单位面积制冷量可达260~720 W/m2。辐射板壁面各点间温度较为均匀,最大温差小于2.9℃。测试条件下,辐射板下方垂直方向上温度梯度小于3℃/m,采用此辐射板供冷可实现较好的热舒适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一种沟槽结构充液式辐射板供冷性能。采用90°度和130°两种肋壁夹角的吊顶式冷辐射板,在人工环境小室内开展了不同供水温度及环境湿度下的实验。主要测试了这两种新型辐射板供冷时翅片表面温度分布以及结露现象。结果表明:两种辐射板翅片表面各点最大温差约为1℃,翅片夹角影响表面最低点温度的位置。两种辐射板结露360 min后,液滴沿着倾斜辐射板表面向夹角顶端滑动,聚集并脱落。  相似文献   

3.
住宅用地板辐射供冷系统的实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军  陈金花  高殿策  丁豪 《暖通空调》2007,37(12):20-24
针对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征,分别从室内温度场、湿度场、风速场以及地板换热等出发,比较了住宅用冷却地板单独供冷、风机盘管单独供冷及两者联合运行三种供冷方式。结果显示,冷却地板与风机盘管联合运行可以满足夏季供冷要求,而且克服了冷却地板易结露的缺陷,具有良好的舒适性和节能性。  相似文献   

4.
辐射板供冷性能影响因素与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现有计算方法的分析,提出了以室内等效辐射温度作为辐射换热计算参数的方法。通过实例计算定量地分析了室内热源环境对辐射板供冷能力的影响。提出将辐射板热阻作为衡量辐射板供冷性能优劣的参数。  相似文献   

5.
对流强化式辐射板实验与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试了一种对流强化式辐射板的供冷性能,分析了其供冷量的影响因素,具体计算了辐射板与各个表面的辐射换热量,与周围空气的对流换热量及表面传热系数。分析计算了该辐射板在不同温度环境中的供冷量。  相似文献   

6.
冷天花板辐射供冷系统是一种舒适、节能的新型空调型式.系统的供冷能力和天花板表面温度及系统运行达到稳态所需的时间是系统设计、运行的关键参数,揭示各因素对它们的影响规律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本文建立了顶部保温时的天花板辐射供冷系统的动态传热数学模型,应用有限单元法进行求解,分析了埋管深度、间距、管材以及供冷水温、水量等因素对天花板表面温度、系统供冷能力和达到稳态所需的时间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埋管深度越大,埋管间距越大,天花板表面温度越高,供冷能力越小;管材对系统的供冷性能影响不大;系统的供水温度越低,天花板表面温度越低,系统提供的冷量就越大.冷水温度宜取16~20℃之间;埋管越深,埋管间距越大,系统达到稳态时间越长;初始温度越高,供水温度越低,系统达到稳态的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供水温度16℃和18℃时侧墙和顶板毛细管辐射供冷室内热环境响应特性及舒适性等。结果表明:2种末端供冷室内平均辐射温度和操作温度均在4h内达到稳定,且稳定阶段温度低于28℃;毛细管间距2cm与4cm情况下侧墙辐射单位面积热流量稳定值差20.62 W/m~2。稳定阶段2种辐射末端室内温度分布均匀,顶板辐射室内满足I级热环境标准(PMV≤0.5),侧墙辐射满足II级热环境标准(0.5PMV≤1)。2种形式辐射末端都能营造舒适室内热环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水盘管式地板辐射供冷的计算方法及与之配套应用的内源式固体吸附除湿机,并介绍在2个夏季的时间里工程应用的实测结果。  相似文献   

9.
天棚辐射供冷系统调节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羽  袁东立  谢飞 《暖通空调》2014,(2):65-68,42
采用TRNSYS软件对上海某办公室的天棚辐射板+独立新风系统进行了模拟。探讨了开关控制下,定水温、变水温控制对房间温度稳定性、结露发生频率以及人体热舒适性的影响。结合新风除湿对整个系统的运行特点及能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控制方式能耗相当,且均有较高舒适度,变水温控制可避免结露风险,供冷性能受室内湿度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实验比较了双位开关控制、变流量控制和室外温度补偿+室温反馈控制方式下地板辐射供冷系统室内温度稳定性、地板表面温度稳定性以及结露发生频率.研究结果表明,室外温度补偿控制方式的最低供水温度为15℃,室外温度补偿率为0.25;在运行初期,双位开关控制室温稳定性优于其他控制方式,随着系统运行时间延长,室外温度补偿+室温反馈控制...  相似文献   

11.
辐射供冷具有节能、舒适、安静等诸多优点,变风量系统则能够较好地适应负荷变化。通过辐射吊顶供冷与变风量除湿系统联合运行的实验研究,发现该系统能较好地适应室内热湿负荷的剧烈变化,防止辐射吊顶结露,并缩短辐射板的启动过程。表明,混合仿真系统的仿真精度与全数字仿真基本相同,但其应用于控制开发的便利性大大提高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太原市夏季室内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调查,结合地板辐射供冷系统的节能、舒适等特点,对太原市采用地板辐射供冷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地板辐射供冷用于太原市居住建筑夏季降温理论上可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张群力  狄洪发 《建筑科学》2012,28(10):88-92
本文将单位体积蓄能密度较大的相变材料与毛细管网格栅埋入到建筑吊顶中,设计出了一种相变材料蓄能式吊顶辐射供冷末端形式,建立了分析该吊顶在间歇运行工况下热性能的数学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分析不同相变材料物性对该相变材料蓄能式吊顶的表面平均热流密度和蓄能比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得出了影响吊顶热性能的主要因素。此外,对比分析了相变材料蓄能式吊顶与混凝土蓄能式吊顶热性能的差异,指出相变材料蓄能式吊顶辐射供冷方式具有蓄能比更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地板辐射供冷-置换通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地板辐射供冷的热工性能,测试了北京地区不同室外气温下地板辐射供冷系统的运行工况,得到了该系统的制冷量,地板表面温度,室内温度场分布等参数,并且把单独地板辐射供冷系统的运行参数与地板辐射供冷-置换通风复合式系统进行了对比,提出了将地板辐射供冷与置换通风配合用于夏季空调室内供冷除湿的新型空调方式,置换通风系统在近地面处形成干燥空气层,可有效防止夏季热湿天气在地板表面出现结露现象,并且使这种新型空调系统条件下地面与室内的换热得到强化.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指出这是一种舒适、节能的空调方式.  相似文献   

15.
顶板辐射供冷与置换通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顶板辐射供冷是一种舒适度较高的空调方式,系统的供冷能力和顶板表面温度是系统设计和运行的重要参数.实际工程运行参数及其影响因素的测试分析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实验测试研究找出影响顶板换热的主要因素,分析了置换通风下的顶板结露问题,提出了将顶板辐射供冷与置换通风配合用于夏季室内供冷除湿的新型空调方式.研究结果可为实际工程的设计、运行参数的选择和系统的可行性分析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建立三维毛细管辐射供冷顶板传热模型,利用CFD方法对不同毛细管管径下辐射顶板流动及传热进行数值模拟求解,以获取辐射顶板的供冷量及辐射表面温度分布状况。数值模拟得到的供冷量与ASHRAE手册中辐射供冷顶棚的传热理论计算结果相符,相对误差小于15%。数值研究表明,当毛细管管径在3~5mm的范围时,辐射顶板能保证良好的供冷性能,辐射表面温度分布均匀;管径大于5mm或者小于2mm,辐射板供冷量明显减少,辐射表面温度分布越不均匀。  相似文献   

17.
18.
毛细管网系统供冷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毛细管网供冷方式的特点及分类,通过实验模拟了地面和吊顶辐射供冷方式的供冷能力.结果表明,最大冷负荷(室外温度26~36℃)情况下,两种辐射供冷方式的供冷能力均不足,辐射板表面发生结露;非最大负荷(室外温度21~32℃)情况下,启动露点控制系统时,两种供冷方式均能维持室内设计温度,辐射板表面不结露.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装配式辐射顶板的供冷性能,本文建立了一种采用特殊气体层进行热量交换的新型直接蒸发式防凝露辐射供冷顶板的传热模型,利用CFD数值模拟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不同管间距,气体层厚度,管径大小,制冷剂流速及蒸发温度对辐射顶板供冷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管间距,气体层厚度的增大及管径的减小,辐射板供冷能力呈下降趋势.当结构参...  相似文献   

20.
全热交换器入口段结构关系到芯体迎风面的气流分布,对全热交换器性能有重要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全热交换器性能,针对一种常见的垂直交叉流板翘式全热交换器,将入口气流垂直于芯体改为入口气流平行于芯体,并在流道内设置导流片,通过实验对导流片的数量和角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比原结构,改变入口气流方向,在低风量下换热效率有所提高;在流道内设置导流片,换热效率进一步提高;增加导流片数量以及增加导流片角度,都会再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