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轨道交通周边土地开发活动较为活跃,探索站点周边土地利用模式对于预测新建站点土地使用布局状况及规划方案的调整至关重要。以长沙市地铁2号线为例,解释并分析了引入以政府调整土地服务功能为导向的发展(SOD)模式和以公共交通导向的发展(TOD)模式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周边土地利用的必要性,初步探索出不同种类站点适用的土地开发模式。结果表明:城市型、开放居住型、枢纽型轨道交通站点适合TOD为导向土地开发模式,传统居住型、产业型适合SOD为导向土地开发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的土地开发提供借鉴,促进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具备"节点—场所"的双重特性。研究结合南海区新型公共交通系统六站点周边(上盖)建筑概念方案设计,尝试提出基于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的"节点—场所"双重特性的规划设计思路,通过从与公共中心耦合的角度分析轨道交通站点在城市和交通链中的功能定位、从轨道交通站点的多重属性优化用地交通布局以及不同空间尺度下用地空间形态调控三个方面的规划设计实践,探讨实现轨道交通站点地区社会、经济和空间等综合效益最大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许多城市围绕轨道交通站点积极推进TOD发展策略,促进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一体化。文章在借鉴国外TOD效能评价指标及方法的基础上,基于“5D+”视角构建了由8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并提出将指标原始数据归一化后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进而形成可以测度每个城市轨道交通站点TOD效能的综合指数的评价方法。文章对深圳市的116个站点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全市层面城市轨道交通TOD效能分布图以及每个站点的效能特征雷达图。研究有助于了解城市不同区域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发展情况,作为制定城市TOD空间政策的基础,也有助于识别各个轨道交通站点在TOD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
全封闭的城市轨道交通,需要依靠站点完成对客流的疏散和集中,由此可见,对城市轨道交通而言,站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想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作用,对站点地区进行合理规划和建设很有必要,围绕着该课题展开的研究,也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而变得更加深入。文章首先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站点地区的特征和分类,接下来以城市轨道交通为切入点,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对站点地区进行规划和建设的策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5.
《规划师》2016,(Z2)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且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地下空间建设逐渐趋向集约化与立体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于未来城市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但近年来我国的轨道交通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多数站点地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并不合理,且利用率不高。基于此,文章通过探讨轨道交通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阐述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的重要性,并以广州市嘉禾望岗地区为例,探讨轨道交通建设中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思路与策略,以期能为同类规划提供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城市交通系统的组成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通过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与慢行系统的发展过程,总结了轨道交通站点地区慢行系统发展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以期为后来轨道交通站点地区慢行系统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与建设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笔者借鉴国外经验以及在上海地铁乘客的出行目的、出行距离和意向行为等的调查研究基础上 ,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进行了分类 ,针对城市中的公共中心区、交通枢纽区、成熟居住区和城市外围区等不同类型的站点地区进行分析研究 ,总结了各类站点地区存在的问题 ,预测了其各自的发展趋势 ,并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与建设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完整的TOD理论适用于城市新开发区,而对土地开发早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建设的城市成熟区,特别是居住型轨道交通站区,TOD理论的借鉴意义主要是基于"交通与土地使用整合"、"公交优先"的两大内涵,从站区空间整合和优化交通换乘环境两个方面实施"后补",提高轨道站点运营效益、激发站点周边活力,形成良好的社区中心。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节点—场所模型”,在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新加坡各类型站点地区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接驳交通等开发建设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明确了轨道站点地区与各级城市中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协同作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富于效率的多级中心结构应与各类型轨道站点地区实现整合发展,各类站点地区应形成“主导功能+混合用途”的用地结构;同时,在轨道站点地区的规划建设中应兼顾土地使用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并注重统筹近期开发与远期发展的关系。新加坡的经验告诉我们,应以协同发展理念和层级化结构组织原则指导轨道站点地区与城市中心的规划建设,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在强化城市结构和优化用地布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吸收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的先进理念的基础上,运用交通规划及交通工程理论,对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制定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规划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轨道交通站点的综合开发模式被认为是轨道交通站点开发的理想模式。通过总结香港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的成功之处,针对我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开发存在的实际问题,结合实际,并借鉴“香港模式”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开发的适用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铁路客运站与城市轨道交通站点换乘衔接组织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铁路客运站之间的空间关系,总结出五种轨道交通与铁路客运站的站点布局衔接模式。以轨道交通站点服务的乘客总换乘时间最小为目标建立最优化函数,结合算例用单纯形法求出每个时间段内轨道交通的发车间隔和发车时间,为轨道交通的衔接规划和运营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上海轨道交通对站点地区土地使用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上海市为例,实证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对站点地区的影响.调查了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二号线和三号线48个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的性质和土地开发的强度,分析了各条轨道交通对土地使用的整体影响和距轨道交通站点距离的远近对土地使用情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建设时期的不同,轨道交通线路的走向不同,轨道交通对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由于对站屋附近土地使用的控制,在轨道交通站点核心地区的土地使用特征有悖于城市土地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现象,比较轨道交通对土地使用的影响发现影响作用逐步降低的现象.另外,为了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的双向运能,城市空间结构与轨道交通网络布局要相互协调,避免出现过度的双向客流不均匀性,目前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和规划控制需要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主要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建设和城市空间结构的持续优化,轨道交通节点在城市的地位和作用越发重要,它拥有巨大的承载能力与疏散能力,但同时给城市整体空间结构造成了很大影响。文章通过相关理论研究,结合现状对站点地区人群需求及分布特征等进行剖析,以提高站点周边地区空间绩效和合理的规划模式为目标,对站点地区空间结构及形态、功能布局、交通系统、设施支撑、建筑景观等方面提出优化方式和设计对策,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对未来城市轨道交通节点的设计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5.
轨道交通站点吸聚大量客流,成为地区的门户性节点,而站点周边土地价值提升,往往结合大规模城市开发进行,以效益与速度为目标的城市建设使站点空间形态趋同。青浦区外青松公路地铁站周边地块城市设计通过详尽分析项目功能定位、用地特征及城市文化,从空间系统、建筑特征和地标建筑等方面,探讨具有地域特色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城市设计策略,以期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城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城市规划》2020,(5):111-117
中国正处于城市轨道交通大规模建设期,从城市空间发展视角需要关注平衡问题。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的失衡,主要反映在空间错位、时间异速和功能失配上,亟需揭示二者协同规律。本文通过影响模型、模拟模型与反馈模型构建协同分析框架,以北京为例,探究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发展在不同尺度上的时空响应规律。研究结果显示,在大都市圈尺度,城市形态中的职住空间关系会影响到轨道交通客流量,就业中心和居住中心都可能对轨道站点产生强客流压力。在城市尺度,轨道交通可达性较高的站点,会产生集聚效应而吸引更多的就业,增加周边就业岗位的密度。在站点尺度,轨道交通线路开通会带动站点周边土地利用转变。研究表明,轨道交通与城市的协同发展核心是空间上匹配、时间上同步和功能上整合,研究旨在对中国城市应对轨道交通快速集中建设时期的挑战起到理论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吴旻 《建筑知识》2013,(10):198-199
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的陆续启动,为了适应这一建设高潮的新形势,做好建设的统筹规划,当好业主参谋,抓好进度、质量、投资控制,更加完善地铁设计,设计监理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深圳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实践,介绍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咨询工作要点,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8.
轨道交通将高密度职住空间串联,主要是从客流生成的角度促进人们更多地使用轨道交通和减少小汽车的使用,还需要从客流流动的角度考虑职住空间匹配的需求以及其与轨道交通的协调关系.以深圳市作为研究案例,采用建筑普查数据、社保信息数据、居住人口数据和轨道交通刷卡数据等多源信息数据,通过分析深圳市的职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轨道交通的关系,探讨职住空间匹配问题及其与城市轨道交通的互动协调.研究提出:发展轨道型职住匹配,关注低生活成本居住空间的供给,但不能以轨道型职住匹配替代近域型职住匹配;弱化轨道交通的长距离通勤功能,基于就业中心的集聚构建生活通勤圈,形成客流流动的多中心城市格局.  相似文献   

19.
齐亮  王惠婷 《建筑与文化》2016,(12):214-215
本文基于对城市轨道交通与站点周边土地利用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探讨分析TOD交通发展模式中站点周边城市空间及用地性质的最优化设计,以实现空间的集约利用,并以徐州市1号线韩山站为例进行站点周边土地开发与利用分析,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TOD背景下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开发与利用研究相关可行性建议,以期对于工程实践有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方式,以其运量大、速度快、价格便宜的优势,逐渐成为城市快速客运交通系统的主体.城市轨道交通的可达性与居民出行的便捷程度息息相关,运用空间句法模型结合合肥市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结构,对合肥市近期轨道交通线路特征进行定量研究,并对重要站点的可达性进行微观精细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考虑城市快速公交具有运行线路明确、受其他交通方式干扰小的特点,作为人们出行选择的重要地面交通方式,对其规划线路进行可达性分析,并从协调合作角度对近期合肥市轨道交通优化建设提出一定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