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离合器摩擦副表面温度对摩擦因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某型离合器摩擦副的摩擦学小样试验,研究了离合器在结合的滑动摩擦过程中,摩擦面温度对离合器摩擦材料摩擦因数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样件的摩擦表面形貌,探讨了产生影响的机制,并从摩擦因数角度探讨了微车离合器起步发抖和烧蚀的主要原因.微车离合器摩擦材料摩擦因数随着摩擦面温度先升高,然后趋于稳定,最后再降低,其稳定工作的温度区间为130~220℃;在摩擦面温度较低的工况下,摩擦因数较低,微车起步时,离合器传递的扭矩不足以克服道路阻力,引起微车起步发抖的现象;而在摩擦面温度过高的工况下,离合过程中,摩擦因数较低,传递扭矩效率低,导致离合器滑磨时间过长,引起烧蚀现象. 相似文献
3.
4.
在已有的超声喷丸有限元模型中,绝大多数都忽略了弹丸的弹性、塑性变形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同时,关于弹丸表面与受喷材料表面之间的摩擦因数对超声喷丸数值预测结果的影响规律,目前也鲜有报道。为此,以纯铜试样为研究对象,结合超声喷丸实验和数值模拟过程,研究了摩擦因数与弹丸形变对超声喷丸纯铜的影响规律。首先,基于ABAQUS平台建立了单丸粒超声喷丸三维有限元模型;然后,设计了单丸粒超声喷丸实验,依据实验条件分析了喷丸距离对速度的影响,将实验工况输入仿真模型,并分别从弹丸速度、凹坑形貌两方面比较了实验与仿真结果;最后,分别采用刚性丸、弹性丸、弹塑性丸,在摩擦因数为0.1、0.2、0.3、0.4、0.5的工况下,对纯铜试样进行了超声喷丸数值模拟,对受喷表面的形貌、残余应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弹丸与纯铜表面之间的摩擦因数大于0.2时,摩擦因数对超声喷丸纯铜形成的凹坑形貌和残余应力的影响不再显著;超声喷丸纯铜形成的凹坑尺寸、残余压应力深度、最大压应力和表面残余拉应力随弹丸与纯铜之间接触刚度的增大而增大。该研究结果对超声喷丸的数值建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6.
为探索摩擦因数同制动器摩擦振动行为的内在联系,本研究建立起某盘式制动器有限元模型,编写VFRIC_COEF摩擦因数子程序并引入有限元模型中,从而探索指数型摩擦因数的相关参数对制动系统摩擦振动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指数型摩擦因数比定值摩擦因数,更易诱发制动系统产生高强度的摩擦振动现象。这说明在对制动系统进行动力学分析时,采用定值摩擦因数进行模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动摩擦因数μk对制动系统动力学行为影响显著,随着μk逐渐增大,活塞侧将出现粘—滑摩擦振动现象,且振动频率由多频振动逐渐变为单一频率的振动。而钳指侧的振动随μk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另一方面,静摩擦因数μs也将影响制动系统的动力学行为,且对制动盘两侧摩擦面的影响行为差异显著。当μs逐渐增大时,活塞侧的粘—滑摩擦振动现象先出现后消失,且振动强度略微下降。钳指侧的摩擦振动则未见明显的粘—滑振动现象,同时该侧的振动强度随μs的增大而逐渐增强。综合以上,由于钳指侧和活塞侧的受力情况各不相同,因此两... 相似文献
7.
斜楔摩擦减振器是铁路货车三大件式转向架的关键部件之一,对货车的动力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究铁路货车垂向平稳性指标异常问题,以某型煤炭漏斗车为对象,对斜楔摩擦减振器建模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改变相对摩擦因数再现了该车平稳性指标偏大的现象,得出了相对摩擦因数异常是导致该车垂向平稳性指标偏大的主要原因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9.
利用自行研制的新型摩擦测试装置,对铝合金板成形过程拉深筋部位摩擦因数进行了测试实验.探讨了压边力、拉延速度、润滑状态等3种工艺参数对拉深筋部位摩擦因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润滑状态下,摩擦因数随拉延速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压边力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在无润滑状态下,虽然在拉延初期摩擦因数随拉延速度的增加呈不规则变化,但是当拉延速度达到9 mm/s以后摩擦因数随拉延速度的增加而减小,随压边力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某些条件下,润滑状态下的摩擦因数反而比无润滑状态下的大,主要原因是润滑油膜对铝合金板与模具表面之间有较大的吸附力. 相似文献
10.
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钢丝之间的摩擦因数会逐渐增大。文中以某型起重机所用6×36+WS结构的钢丝绳为研究对象,仿真分析了其在不同摩擦因数下的应力和变形分布,探究了摩擦因数对其应力和变形的影响。利用Solid Works软件建立了钢丝绳三维模型,导入ABAQUS中,建立钢丝绳有限元模型。在相同的轴向荷载下,仿真分析了4种不同的摩擦因数对钢丝绳应力和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钢丝绳Von-Mises应力随着摩擦因数的增大而增大,变形量U随着摩擦因数的增大而小幅度减小,说明摩擦因数是影响钢丝绳寿命的重要因素,钢丝绳使用过程中应注意润滑。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等径角挤压技术(Equal Channel Angular Pressing,ECAP)的工作原理,详细介绍了新设计的模具结构,讨论了模具材料的选择以及润滑剂的选取等关键技术,解决了传统设计中螺栓轴向受力过大而变形甚至导致模具分离的问题.模具结构设计简单,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12.
为了给人体介入式医疗器械的运动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测试了不同材料、不同表面状况的试样与猪结肠的摩擦特性。试块由电动机牵引,通过牵引力与电枢电流的标定关系来测量摩擦力,通过加载砝码来改变正压力。使用NI-6008USB数据采集器,在Labview软件平台上实现测试控制与数据处理。使用了铝、铜2种材料,每种材料的试块分为平面、圆弧表面、锯齿表面和三角表面4种,共8种试块。测试结果表明:猪结肠对铝、铜2种材料的摩擦因数在Q24-0.71之间;对同一种材料试块来说,表面形状对摩擦因数影响较大,从平面、圆面、直齿面到三角面摩擦因数逐渐增大;对同一种表面形状来说,铝试块比铜试块的摩擦因数要略大。 相似文献
13.
滑动轴承摩擦因数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西南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ZHS20滑动轴承试验台,通过实验展开对滑动轴承摩擦因数f的研究,测定f-λ曲线和p-f-n曲线,探讨摩擦因数f和特性参数λ的关系,并且与福格波尔(Vogelphol)关于摩擦因数f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研究了不同压强p下和不同转速n耦合时,对f曲线的影响,对研究多参数影响下轴承摩擦因数的变化规律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齿面摩擦力对齿面接触应力和接触疲劳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对齿面接触疲劳寿命预估时,常忽略齿面摩擦力的影响,不利于齿面接触疲劳寿命的准确预估。为了准确预估齿面接触疲劳寿命,根据18CrNiMo7-6齿轮材料的齿面接触疲劳试验数据,基于三参数威布尔分布和名义应力法对R-S-N曲线进行拟合,在齿面接触应力的计算中引入时变摩擦因数,分析了时变摩擦因数对齿面接触疲劳寿命的影响,并通过齿面接触疲劳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由于时变摩擦因数的影响,采用传统的名义应力法所估计的齿面接触疲劳极限偏大,且随着应力的增大,摩擦因数对齿面接触疲劳寿命的影响呈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16.
17.
为分析摩擦因数为常数时是否会出现曲线啸叫,并探讨摩擦因数对轮轨接触特性和曲线啸叫噪声强度的影响,建立详细的轮轨曲线啸叫噪声预测模型,包括轮轨弹性振动模型、时域相互作用模型和声辐射模型,并用CONTACT软件验证了相互作用模型的正确性。分析结果表明:摩擦因数为常数时,也会出现曲线啸叫。摩擦因数对曲线啸叫频率没有影响,轮对横移量为5 mm、横向蠕滑率为-0.01时,啸叫频率总是与车轮的0节圆3节径轴向模态频率相近;摩擦因数越大,曲线啸叫噪声强度越大;可以用横向力级峰值的个数判断是否会出现黏滑振荡,用接触区域内滑动区所占比例的变化程度表示黏滑振荡的激烈程度,用横向力级最大值或声功率级最大值对应频率预测曲线啸叫频率;提出两个临界摩擦因数:摩擦因数小于0.20时不会出现曲线啸叫,大于等于0.24时会出现啸叫,介于0.20和0.24之间时有可能出现曲线啸叫。 相似文献
18.
以Keenan及Neumann的实验结果为基础,通过构造平均摩擦因数误差函数和采用预估一校正解法,提出一种从理论上计算气动系统管道平均摩擦因数的新方法.结果表明:管道平均摩擦因数随进口气流总压、总温、管道内径、长径比、相对粗糙度及出口反压比而变化.随着管道内径减小,长径比增大,或随相对粗糙度增加,平均摩擦因数增大.当管道其它参数不变时,减小进口气流总压或增大总温,也会导致管道临界平均摩擦因数增加.亚临界流态与临界流态气动管道平均摩擦因数的变化规律相似,只是亚临界管道平均摩擦因数的具体数值稍大一些.当出口反压比在临界压比至0.8的范围内变化时,管道平均摩擦因数随反压比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9.
以碳/铜载流摩擦副为研究对象,在CETR UMT-2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上,采用环/块接触方式,对载流摩擦过程中摩擦因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低速条件下,载流稳态摩擦因数随法向载荷和电流的增大而增大,高速时结果相反;无电流时稳态摩擦因数随转速升高而增大,载流时则随转速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载流时摩擦因数开始一般都比无电流时摩擦因数小,随后逐渐增大,并超过无电流时的摩擦因数,所需时间随转速和法向载荷的增大而缩短;低速载流摩擦因数变化的关键因素可能是摩擦过程中产生的摩擦热,高速载流摩擦因素的变化则可能与微电弧对材料的烧蚀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