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外回流比对A2/O工艺生物脱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内外回流比对A2/O工艺生物脱氮效率的效果及其局限性进行了中试研究。结果表明,通常缺氧段出水NO3-—N不为零,使TN理论去除率>反硝化理论脱氮率>TN实际去除率,并进一步分析了此时TN的理论去除率变化。当内外回流比之和为300%和500%时,出水TN稳定,分别小于20mg/L和15mg/L。当内回流比由200%上升到400%时,缺氧出水NO3-—N由1.3mg/L上升到3.8mg/L,但是反硝化速率由0.036kgNO3-—N/(kgVSS.d)上升到0.044kgNO3-—N/(kgVSS·d)。MLVSS中TN约占9.8%,通过剩余污泥排放去除TN比例随着泥龄的增加而减少,当好氧SRT为14d、8d、5d时,其均值分别为7.1%、26.2%、37.1%。  相似文献   

2.
以多模式厌氧/缺氧/好氧(AAO)工艺为研究对象,通过工艺模型构建与模拟仿真开展夏季高温条件下AAO、倒置AAO(RAAO)和厌氧/好氧(AO)3种运行模式优选与工况条件优化研究。对比多模式AAO系统夏季高温条件下3种运行模式,发现AAO模式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要明显高于RAAO和AO模式,特别是对于生物除磷而言。在运行模式筛选的基础上,通过混合液回流比(MLR)和污泥回流比(RAS)优化确定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和一级B约束条件下AAO工艺的达标运行区域,最佳运行工况为污泥龄(SRT)=8 d,MLR=175%,RAS=50%,优化工况能够显著改善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3.
基于北京市最新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采用A2/O—MBR工艺开展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好氧池DO浓度可使COD、NH3—N和TP去除率均有所增加,TN先增长后下降;提高内回流比对COD、NH3—N和TP等指标的去除效果并不显著,但TN去除率有所提高;延长HRT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COD、NH3—N和TN去除率,但增幅呈下降趋势。膜污染速率随运行时间增加,提高膜通量将加速膜污染,主要由于混合液性能变化致使膜过滤阻力增长。在DO浓度为2.0mg/L、内回流比为250%、HRT为9h的系统优化参数下,经臭氧消毒20min后,工艺出水稳定且主要水质指标满足《北京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DB 11890—2012)的新建污水处理厂A标准。  相似文献   

4.
为了考察以微生物强化为手段的隐性增殖技术对污泥的减量效果及对污水处理效能和污泥特性的影响,利用两套规模为240m3/d的A/O中试装置开展了特定菌种的投加试验。在延长污泥龄、高污泥浓度和低污泥浓度三种运行工况下,MLSS(MLVSS)减量率分别为30.66%(33.79%)、27.44%(28.69%)和26.26%(28.08%),有效减少剩余污泥产量;微生物强化使出水pH略微降低,SS、COD、BOD5、TN、氨氮的去除率不同程度增加,TP去除率下降,存在超标风险;菌剂组SVI在初期偏高,中后期变低,污泥沉降性能变好;标准化CST变小,脱水性能提高;排泥中的重金属、石油类和氰化物不同程度增加,但均达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5.
结合清潭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工程实例,通过全流程生产性测试和主要功能单元的模拟试验,对回流污泥内源反硝化强化环沟型改良A2/O工艺的脱氮除磷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回流污泥内源反硝化池HRT为3.2h时,内源反硝化NO-3—N去除量为9.6mg/L,污泥内源反硝化速率为0.68mgNO-3—N/(gVSS·h);在进水COD/TN为3.3的条件下,工艺脱氮能力高达35mg/L,回流污泥内源反硝化池、缺氧池和生物同化作用对工艺脱氮的贡献率分别为27.4%、44%和28.6%。通过将初沉池改造为回流污泥内源反硝化池,工艺脱氮能力提高37.8%;在进水PO3-4浓度均值为3.22mg/L时,好氧池出水PO3-4可达0.3mg/L以下,厌氧池厌氧释磷作用显著,PO3-4释放量高达8.3mg/L,污泥厌氧释磷速率为9.68mgPO3-4/(gVSS·h)。  相似文献   

6.
改进型合并净化槽处理生活污水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设置改性复合填料和微电解铁屑床对合并净化槽进行工艺改进,采用厌氧(缺氧)好氧(A2/O)工艺处理生活污水。为优化该装置处理生活污水的效果,分别选取水力停留时间、有机负荷、污泥回流比作为运行条件进行试验室中试研究。结合试验结果和经济效益,得出最佳运行条件:水体停留时间为8 h,此时系统对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5%、63%8、7%;COD有机负荷为2.7 g/(L.d),该条件下出水COD、T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0%、74%、88%;污泥回流比为75%,此时净化槽出水COD、T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95%、70%、94%。  相似文献   

7.
2013年,西安市污水处理厂出水将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分析了西安市第五污水处理厂工艺特征及运行现状,对污水处理厂工艺优化与提标改造进行研究,认为通过降低初沉池水力停留时间以减少有机物过多流失、量化分段进水流量实现碳源优化配置等改造措施及优化控制生化池溶解氧、污泥回流比、污泥龄等工况,可强化系统脱氮除磷效果,提高系统出水水质,TN、TP、COD等指标基本可达到一级A标准。但出水SS过高仍制约了污水处理厂的一级A全面达标,需对出水进行进一步的终端控制。项目研究为污水处理厂后期的提标改造工程提供运行参数及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8.
将基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缺氧好氧耦合工艺应用到清河东小口临时应急污水治理站升级改造工程中,简要介绍了工程概况与问题、工艺流程、主要构筑物以及运行成本,重点探讨了该系统对河道排污口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该系统出水主要指标COD、BOD_5、NH_3-N分别可减小到20.6、13.5和1.5 mg/L左右,满足设计要求;通过污泥回流,增强了系统的脱氮能力,出水TN浓度降为5.6 mg/L左右。除BOD_5外,以上指标达到北京市DB11/307—2013《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该系统吨水运行费用为0.41元。该改造工程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有利于清河下段整治工程的整体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BAF工艺的高效稳定脱氮,采用了外加碳源的后置反硝化三级BAF工艺(C+N+DN).研究了水温、污染物负荷、硝化液回流等条件下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的脱氮效果.结果表明,在无硝化液回流的条件下,水温高于23℃时,系统具有高效稳定的脱氮效果,出水NH3-N稳定低于5 mg/L;水温低于23℃时,系统出水NH3-N明显升高.当水温为12~23℃时,采取50%硝化液回流并降低负荷后,硝化和反硝化效果明显提高,C柱和N柱对NH3-N和TN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19%和22%,最终出水中NH3-N与TN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缺氧/好氧强化生物絮凝—生物膜工艺对生活污水COD_(Cr)、NH_3—N、TN、TP、浊度的去除效能和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缺氧池、絮凝池的最佳HRT之比为3.6/2.4;絮凝池最佳DO为0.5mg/L;最佳流量为4m~3/d。在最佳工艺运行参数条件下,COD_(Cr)、NH_3—N、TN、TP、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05%、44.91%、39.43%、63.46%、71.03%,出水COD_(Cr)、SS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TP接近达标。  相似文献   

11.
对以流化状态运行的升流式厌氧好氧耦合生物滤池反应器处理城镇生活污水进行了试验研究,分别探讨了厌氧/好氧体积比、混合液回流比与曝气强度等因素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以及最佳参数下对城镇生活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厌氧/好氧体积比为1:1.3,混合液回流比为100%,好氧段DO质量浓度为4.0 mg/L时,升流式厌氧好氧耦合生物滤池装置处理效果达到最佳,对COD、 NH3-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95.32%、 96.67%和49.63%。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过程中面临的场地、投资受限,实施提标改造期间难以减产等实际问题,总结前期工作成果,建立了推流式固定载体生物与活性污泥耦合工艺。为了进一步研究测试,建立了处理规模为120m~3/d的推流式耦合工艺中试试验装置,选取好氧区溶解氧值、混合液内回流比、污泥浓度和缺氧区机械搅拌强度为自变量,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推流式耦合工艺的运行参数进行优化。优化研究结论如下:响应面法分析得出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好氧DO值3.9mg/L,内回流比200%,污泥浓度为4 900mg/L,缺氧搅拌强度为140w/t;根据响应面法预测,推流式耦合工艺运行最佳工艺参数,各项污染物去除率分别为CODcr去除率97.28%,TN去除率87.22%,NH_4~+-N去除率98.18%;推流式耦合工艺中试试验装置依照最佳工艺参数运行,试验得出实际CODcr出水约为15mg/L,去除率为95.47%;TN出水约为8mg/L,去除率为85.66%;NH_4~+-N出水约为0.3mg/L,去除率为99.11%。  相似文献   

13.
A~2/O工艺升级改造工程的实施效果与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某污水处理厂采用A2/O工艺,扩建、升级改造工程同步实施,采用二级强化处理,深度处理采用V型滤池工艺。升级改造后,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数据表明,CODCr、BOD5、SS、NH3—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83.4%、93.8%、81.6%、94.3%、51.1%和88.5%,出水各项指标基本能够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对各污染物指标进行分析,提标改造工程的实施对TN去除的影响相对较小,TN的稳定达标更多地依赖于工艺设计和运行优化。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在天津地方标准要求下津沽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措施及效果。进水低C/N条件下,在生物段保留多点进水基础上优化了内回流及好氧池曝气方式,并将深床滤池改造为反硝化深床滤池以保障脱氮效果;在滤池后增加了臭氧氧化工艺以提高出水COD达标稳定性并可面向未来新兴微量污染物去除需求。提标改造效果良好,出水各项指标均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DB 12/599—2015)A类标准;有机物、氮和磷主要依靠生物二级处理去除,深度处理段显著提升了出水水质,对COD、TN、NH_3-N、TP、SS和色度稳定达标起到了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排放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中普遍存在内回流混合液携带溶解氧进入缺氧池导致工艺脱氮效能下降的实际问题,以太湖流域某市典型高排放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太湖流域典型高排放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混合液内回流点溶解氧浓度较高,平均值为3.22mg/L,可导致工艺系统脱氮量平均下降2.41mg/L,内回流混合液溶解氧对工艺系统脱氮效能的不利影响显著。另外,提出了相应的工程控制措施——基于消氧池的强化脱氮方法,并提出消氧池的设计水力停留时间为0.5~1h。  相似文献   

16.
采用MBBR对中部地区某城镇污水处理厂原有A2/O工艺进行改造,在前期小试的基础上分别在好氧池1和好氧池2中投加30%的聚乙烯K3型填料,控制好氧池内气水比分别为6:1和8:1,混合液回流比150%,污泥回流比50%,生物反应池总水力停留时间为6.37h,好氧池溶解氧控制在2~3mg/L,温度为12~28℃时,试验稳定运行6个月,在不投加絮凝剂的情况下,二沉池出水平均浓度COD(?)≤37mg/L、NH3—N≤2.9mg/L、TN≤13mg/L、TP≤0.67mg/L,均能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经济分析表明,改造后的运行费用约为0.41元/m3,小于改造前的0.46元/m3。  相似文献   

17.
采用A2/O氧化沟—絮凝沉淀—V型滤池组合工艺处理城镇污水,介绍了工程的设计参数以及调试运行情况。调试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出水水质稳定,可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CODCr、BOD5、SS、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1.5%、88.8%、97.5%、70.2%和92.6%。分析了工程特点以及调试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大型MBR再生水厂生物脱氮效率,降低外加碳源成本,从物料平衡的角度出发,研究同步硝化反硝化、生物合成、缺氧反硝化等因素对于生物脱氮的贡献.并结合配水优化、水力负荷控制、内回流消氧等多种工艺管控手段,对某大型MBR再生水厂脱氮过程进行全面优化.结果 表明,某水厂总氮的去除主要通过剩余污泥排放和缺氧反硝化两个方面实现;以氨氮为指示物并配合进水闸门改造工作,能够明显提高生物池配水均匀度;建立物料平衡模型,并结合运行管控手段,某水厂在进水BOD5/TN均值为2.75的情况下,系统脱氮效率为77%,进水总氮去除率为89%,并实现了2021年零碳源投加脱氮.  相似文献   

19.
采用改良A2/O+化学除磷工艺进行污水处理厂改造,研究各运行参数对系统去除有机物和总磷(TP)的影响。结果表明,当HRT=8 h,污泥回流比为50%,硝化液回流比200%,填料的容积比为25%,投加PAC药剂为30 mg/L时,出水TP<0.5 mg/L,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0.
针对二级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时出水氮、磷指标很难同时达到一级A标准的实际情况,提出通过优化工艺运行参数,包括优先利用碳源进行生物脱氮、增加缺氧反硝化池容、降低回流混合液DO等方式,进行强化生物脱氮,首先使出水氮指标达到一级A标准,然后在深度处理单元采用化学方法除磷,使出水水质全面达到一级A标准。并通过生产性试验,探讨了强化生物脱氮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采用UNITANK工艺的污水处理厂,经过强化生物脱氮,出水氮指标能够稳定达到一级A的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