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21年的“十四五”规划,国家提出教育强国的重要方向。在国家促进创新经济发展和优化高教布局的双重背景下,建设城校融合的共享型校园成为当代校园规划的重要目标。校园空间与城市融合,校园功能与城市混合,学校与城市融合无边界。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也趋向于多元与混合,呈现出功能共享、资源开放、空间共融、景观互通、交通无缝等特点。文章从城校融合的功能与空间互融模式分析入手,结合实践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在城校融合的发展热潮下为校园规划的设计调整提供相关经验及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村城边界空间是二元城市空间格局下,村城形态融合的关键。由于空间形态的巨大差异,城村肌理上的异质性让边界空间成为当下城市格局优化、空间品质提升过程中的巨大阻碍。文章基于中微观视角,从边界原型入手理解并分析深圳坂田村城边界,总结了四种类型特征,构建街区分析单元,总结了边界空间的类型规律,试图理清街区内不同要素与边界形态特征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大学校园边界空间形态为研究切入点、以长三角地区部分大学为例,分析了校园边界的空间、功能和交通形态,对其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优化大学校园边界空间形态的对策与意见。  相似文献   

4.
城市滨水空间开放性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芳  刘代云 《华中建筑》2014,(10):96-99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系统与水域环境衔接的边界。根据滨水区人与自然共同作用的特征,提出城市滨水空间开放性的双重内涵。根据系统论,提出基于城市滨水空间开放性双重内涵的规划设计原则,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了兼顾面向市民和自然双向开放的城市滨水空间开放性优化策略。旨在促进人水和谐的城市滨水区空间塑造以及维育自然、贴近自然的健康人居环境构建,实现滨水自然环境与人类健康活动的整体融合和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5.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风景名胜区与所属城市联系日益紧密,"城-景"边界的处理重要性逐渐凸显。边界划定以资源价值为导向,一般在宏观尺度完成;边界处用地类型及城-景空间关系的疏理一般在中观尺度完成;而边界形式在微观层面探讨。通过分形理论、层次理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对城-景边界进行研究,重点关注三个尺度的主要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衔接关系,实现尺度转化,进而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设计策略。宏观尺度对用地类型进行调整实现风景与城市良性互动,中观尺度优化空间秩序、提升景观体验,微观尺度对边界空间进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6.
正大学校园如同城市,在容纳大量不同的功能与场所的同时,随着教学研究与社会协作方式的迭代而不断变化生长。大学校园不仅是城市重要的一部分,在很多地区,大学校园甚至成为了城市的发源地和摇篮,由此可见大学校园在知识与科创经济时代的独特地位。传统工业与经济发展背景下的城市和大学校园所辐射的社区均在不断扩张中相互融合,工业化所需的大尺度生产空间和大学校园(campus)的中小尺度建筑组团,往往形成某种"对立"的态势。随着产-学-研的互动日益频繁,有的大学校园充分融入城市环境成为"城市大学",有的大学在扩张中依然维持封闭化管理的"大学城市"。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15)
文章以大连大学为例,应用环境行为学、城市设计学等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对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环境中的公共设施和旁支路径进行分析,寻找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文章还提出今后的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人的环境行为特征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注重使用者的体验与感受,从而建立符合现代大学发展模式的新型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环境的设计策略,以提升大学校园环境品质,为师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学习与生活场所。  相似文献   

8.
大学师生普遍存在注意力疲劳现象,对校园空间进行特征认知及注意力恢复功能提升已成为校园规划亟需解决的问题。以四川大学为例,剖析注意力恢复理论视角下大学校园空间的特征,构建大学校园空间注意力恢复性评价体系,分析了其36个校园空间节点的注意力恢复性特征并划定出5个等级。结果表明,该校华西校区注意力恢复性优于望江、江安校区,且各空间节点在空间景观和空间边界维度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高注意力恢复性空间具有慢行系统完善、可视度高、自然与人工要素合理配置等特征,低注意力恢复性空间具有可达性低、景观同质化及活动类型单一等特征。从空间距离、空间景观、空间边界、空间感知4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大学校园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公园城市"是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国城市建设领域的具体体现,探讨"公园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对于推动我国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回溯城市建设中"人本"理念的演进,分析并提出了"公园城市"建设发展思路的4个转变:即城市发展规划理念的转变,工作主体的转变,建设模式的转变,建设内容的转变。从人的需求、绿色公共空间、风景园林和人居环境4个维度分析了"公园城市"建设的逻辑,提出了构建以人为主体,绿色公共空间为客体,风景园林为介体,人居环境为环体的"四体共融""公园城市"建设新模式。具体途径一是打破城·绿空间边界,"园""城"融合;二是丰富人·绿互动方式,"园""人"融合;三是激活城·绿内在价值,"园""业"融合。以推进新时期全方位开放、多元模式运作、全域公园化"公园城市"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学与城市的和谐共生—论组团式开放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刚 《新建筑》2009,(5):4-9
通过分析交往模式的变化对大学与城市关系演变的决定作用,归纳出当代开放式大学规划宏观上注重校园和城市的关系,微观上则注重校园交往空间营造的设计特点。在此基础上,着力分析当代中国开放式大学校园设计的特点,并结合实践提出了适宜我国国情的整体整体开放、局部封闭的组团式开放大学校园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1.
盖世杰  戴林琳 《华中建筑》2009,27(2):132-135
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新、老大学的校园城市界面也在不断演绎着与城市共融、共生的发展进程,并逐渐呈现出了“中心化”界面和“边缘化”界面这两个并存的空间形态。该文将对这两种空间形态形成的内在机制及其外化特征逐一阐述和剖析,以期从大学校园城市界面构建的角度寻求大学校园与城市发展的互适性规律,探索大学校园发展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循环。  相似文献   

12.
高峻  吴雅萍 《华中建筑》2011,29(2):119-123
大学周边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研究在城市建设中往往被忽视,从而形成消极城市空间.要破除大学校园"孤岛"意象,使大学与城市良性互动发展,就要在大学校园城市界面加入"柔性垫层",缝合城市与校园.杭州浙江大学国际创业创新街规划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实践.  相似文献   

13.
以一体化的互动视角研究大学校园与其周边区域的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关系对物质空间规划的要求与影响,并深入研究大学校园及其周边区域的物质形态空间、行为主体的交互活动空间和"大学-城市"经济互动空间这三类空间要素,建立多层级的量化分析因子,形成研究两者一体化互动关系的量化指标体系。选取上海松江大学城、杭州下沙大学城和南京仙林大学城进行实地调研并在量化指标体系框架下进行定性、定量的研究,探析长三角大学校园与其周边区域现状空间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使两者一体化的互动对策。  相似文献   

14.
大学校园空间持续成长的原理及规划方法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吕斌 《城市规划》2002,26(5):24-28
通过对 90 0多年来国内外大学空间形成与变化历史的考察分析 ,指出开放空间是大学校园形成与持续成长的媒介 ,而开放空间的聚合力及对聚合空间的开放力正是大学空间形成与变化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北京大学校园规划 ,提出了实现具有传统的大学校园空间持续性成长的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5.
黄路遥  谢振宇 《住宅科技》2022,(10):20-25+42
在倡导校城融合和资源共享的社会背景下,高校与城市的联系日益密切。然而,校园边界并不能完全消失,其开放过程应循序渐进。文章以同济大学生活区边界为研究对象,引入“分级共享”理念,从功能、空间、运营三个层面阐述实现校园逐步开放的策略,并以生活综合体设计实践探索控制校园开放度平衡的方法,促进校园与社会的共享互渗。  相似文献   

16.
以亚热带大学校园环境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迈阿密地区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若干理念,通过三个典型大学校园的案例研究,归纳了校园步行系统设计实践的特色。从早期"户外大学"意识的萌发开始,迈阿密的大学校园对高温多雨气候作了积极回应,鼓励户外交流活动,持续优化户外步行系统、遮盖空间网络及开放空间的品质,以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为手段实现校园步行系统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具有亚热带特色的校园环境,其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在城市由增量增长向存量增长、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的转型阶段,开敞空间在视觉景观、社会共享、生态连接、地方文化等方面对城市品质提升和"产城人"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以广东南海为例,针对当前开敞空间面临的网络连接不足、空间协调不够、开放共享欠缺、参与利用低下等问题,从构建网络体系、增强与城市空间协调、增加共享空间及重视场地活力四大方面提出规划设计指引,达到在开敞空间数量增长有限的基础上,从开放、复合、连接与参与四方面增强空间品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由增量增长向存量增长、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的转型阶段,开敞空间在视觉景观、社会共享、生态连接、地方文化等方面对城市品质提升和"产城人"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以广东南海为例,针对当前开敞空间面临的网络连接不足、空间协调不够、开放共享欠缺、参与利用低下等问题,从构建网络体系、增强与城市空间协调、增加共享空间及重视场地活力四大方面提出规划设计指引,达到在开敞空间数量增长有限的基础上,从开放、复合、连接与参与四方面增强空间品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城市生活、生态、生产空间提出新的要求,产城融合是转型升级背景下,相对于过去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它把城市与产业看作一个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从而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本研究通过探索产城融合的内涵及发展路径,针对嘉兴市存在的传统产业门类、产业空间低效、产城不协调等现实问题,提出了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面的产城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20.
研究突破城市内河空间传统的基于"功能主义"的片面式修复的现状,构建基于系统性提升的内河维稳规划建设模式。通过厘清城市内河发展演进过程以及既有问题,从城市内河空间水循环平衡角度,探索内部秩序(河流本体的演绎过程)和外部秩序(建成空间影响下的互动演绎)在时空关系下的演绎过程,探讨城市建设对内河空间的影响及规划建设误区。结合对已有的城市内河改造案例的评析,明确城市内河具有自维持需求和与建成空间相互支撑的需求,提出内河空间水循环平衡和外部空间机能稳定的协同互动的维稳复健思路,通过生态修复再造内河空间内部稳定性,以及通过关键节点复合优化促进城市建成空间外部稳态形成的城市内河空间规划建设策略,从而形成以水带城、以水兴城、以水健城的生态化营建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