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磊 《建筑》2018,(12)
正自2016年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名评出的第一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起,开启了一条中国20世纪经典建筑的发现之路;奠定了一条成就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优秀设计师的育才之路;走出了一条文博视野下让建筑文化走向复兴的担当之路。面对20世纪中国建筑经典留下的丰厚遗产,需要站在历史的宏观处予以审视,需要从跨文化传播上予以东西方视角的精细解读。如果说,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乃属于国家与人  相似文献   

2.
金磊 《建筑》2020,(3):31-33
2019年12月3日是个重要时刻,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主办,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联合承办的"致敬百年经典—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公布及新中国70年建筑遗产传承创新研讨会"召开。以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的名义,笔者代表与会专家提出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传承创新发展倡言并作了重点解读。以下就为什么要提出这份智库型倡言谈两点体会与感言。  相似文献   

3.
正自2016年9月29日在北京故宫宝蕴楼第一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发布(98项)后,2017年12月2日在安徽池州又公布了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100项),伴随着业界内外对20世纪建筑遗产的认知,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还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探索及相关活动,从而使中国20世纪建筑经典乃至淡忘的建筑师先驱受到瞩目。本文结合刚闭幕的2018中国建筑学会年会的"20世纪建筑遗产"系列活动,  相似文献   

4.
2016、2017年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先后评出两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展示出百年时间跨度中,在呈现经典建筑与设计思想时也传承着中国百年的建筑学脉,这是建筑与文博界成功跨界合作的样本,体现了20世纪建筑遗产理念下事件、作品、人物、思想的时代风貌。守住20世纪建筑遗产就是对历史建筑保护最好且最需要的行为,尤其要树立20世纪中国优秀建筑师的群体像。20世纪建筑是中国遗产应特别予以关注的范本,它不仅展现近现代建筑的整体成就,还是建筑创作的基础和起点,提升了中国在世界建筑界的学术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文章指出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均为一种“实在于世”的建筑遗产“进入世界”的生产活动,而这种生产的主体、对象与目的在二战之后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使得建筑遗产保护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发生了“通货膨胀”,也使得建筑遗产再生成为一种潮流性的显性活动.  相似文献   

6.
信息综述     
《新建筑》2010,(1):144-144
20世纪建筑遗产新观感国际学生竞赛 目的:旨在鼓励未来的建筑师重视并了解20世纪的建筑遗产,以现代科技手段展现20世纪优秀建筑的风貌,并以自己的观点解读20世纪的建筑遗产。  相似文献   

7.
金磊 《城市住宅》2017,(12):11-15
<正>近年来,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建筑思想、建筑艺水及技术的发展脉络出发,论述20世纪建筑遗产对当前及未来的影响,解析20世纪建筑与建筑师被关注的原因,研究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的建筑,从多方面探讨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要点,分析其对于历史建筑保护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20世纪遗产与晚近建筑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顾国际上保护20世纪遗产理念的提出过程,阐述了晚近遗产概念的实质和内涵。在比较国内外登录保护建筑评估标准的基础上,对建成不足50年历史的建筑遗产、建成环境和文化景观的保存状况和潜在危机进行了分析,呼吁尽快建立我国20世纪遗产保护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框架。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刚刚出版的《20世纪建筑遗产导读》为载体,研究了如何在“导读”20世纪建筑遗产知识化体系中,用一个侧面解读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离不开“文化工程”,其中包括重建遗产细读的评论与认知文本及方法,因为建筑遗产研究应用至今一直未能解决全类型的遗产“补课”任务。《20世纪建筑遗产导读》以专业性与趣味性兼具的特点,成为有文献价值的科教读本,不仅对业界呈现了20世纪遗产的视野,也成为《世界遗产名录》下让国际社会认知现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必读书。文章以客观的品评分析了在建筑文博与城市管理诸领域,推介20世纪建筑遗产对城市更新及既有建筑文脉的改造之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建筑》2018,(24)
正2018年11月24日,"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于曾荣获"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中央大学旧址—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大礼堂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南京市人民政府、东南大学联合主办,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东南大学科研院、建筑学院,《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两刊"编辑部承办。在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院士、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9月29日,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的首批98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本文在分析如何为城市化精致发展,城市更新一个建筑经典作品入选理由时,研究了为什么在20世纪优秀的中国建筑遗产中要有工业建筑的比重。工业建筑遗产背后的人和事不仅是百年中国城市发展的象征,同样是当代中国城市化与城市更新策略该瞩目的。只有让工业建筑遗产学科渗入20世纪建筑事件的历史叙述中,才能既系  相似文献   

12.
正0引言新中国诞生67周年前夕,在故宫博物院1914年所建的宝蕴楼广场,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隆重举办"致敬百年建筑经典:首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发布暨中国20世纪建筑思想研讨会"。这不仅仅是因为新诞生的98个中国20世纪建筑可串起中国20世纪建筑史,更在于与会院士、大师及专家的发言中充满有担当的国家建筑评说,有情怀、有责任,体现出对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发  相似文献   

13.
《建筑》2017,(2)
<正>2016年9月29日,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了首批98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笔者在分析建筑经典作品入选理由时,研究了为什么在20世纪优秀的中国建筑遗产中要有工业建筑的比重。工业建筑遗产背后的人和事不仅是百年中国城市发展的象征,同样是当代中国城市化与城市更新策略应该瞩目的课题。只有让工业建筑遗产学科  相似文献   

14.
《建筑》2018,(24)
正2018年11月24日,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发布,至此中国已拥有298项20世纪建筑遗产。第三批经建筑文博专家严格筛选出的100个项目,是时代精神与历史底蕴相融合之作。如果说建筑从诞生之日起便是时间的朋友,那么百年沧桑时光下焕发光华的作品既记录典雅隽永的城市片段,又彰显着20世纪中国建筑设计实践的伟大精神。对此,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的各位专家都表示,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5.
<正>以智库的形式代表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向业界与社会发声是近年来秘书处所践行的。2018年11月24日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在东南大学公布,晚间研讨会上,与会专家议到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的作为,大家寄予的期望中有对委员会要代表业界发声  相似文献   

16.
<正>2018年11月24日,"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公布学术活动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大礼堂举办。据报道,这次活动由东南大学、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由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东南大学科研院、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两刊编辑部承办。规模堪称隆重~①。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开始引起文物界、建筑界和社会普遍的高度重视,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但名录所体现的评价标准,现有的遴选方式是否有进一步  相似文献   

17.
金磊 《建筑》2022,(16):75-76
2022年6月21日,中国文物学会单霁翔会长于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终评“第七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时,向专家们介绍了他的新作《人居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以下简称“《人居香港》”)以及感想。他细致讲述了香港历史建筑“保育与活化”的经验与个案,说明了香港城市保护与建设的创新成就。笔者认真研读《人居香港》一书后,确感到它不仅呈现了香港本身对建筑遗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建筑》2016,(20)
正20世纪是波澜壮阔的世纪,20世纪的建筑成果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精华。如何留存百年建筑经典,让建筑诉说百年故事,成为业界的责任担当。2016年9月29日,"致敬百年建筑经典:首届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发布暨中国20世纪建筑思想学术研讨会"在1911年建成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宝蕴楼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主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  相似文献   

19.
何璐西  刘大平 《建筑师》2021,(4):120-129
19世纪末,新艺术运动以崭新的艺术面貌出现,席卷了整个欧洲并跨越了欧亚大陆,同步传播到了中国,并形成了独属中国的地域性特征.新艺术运动中的建筑与装饰作为20世纪艺术遗产中重要的一环,对研究与溯源中国近代建筑遗产有关键性的影响,同时,新艺术运动在中国的传播是一个选择与接受的过程.本文对中国范围内新艺术运动的时空发展进行梳...  相似文献   

20.
单霁翔 《建筑》2012,(22):14-16
20世纪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变化最快的时代,对于我国来说,在20世纪的一百年时间,完成了从传统农业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跨越。事实上,没有哪个历史时期,能够像20世纪这样,慷慨地为人类提供如此丰富、生动的建筑遗产,而面对如此波澜壮阔的时代,也只有建筑遗产才能将20世纪的百年历史进行最为理性、直观和广博的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