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跨越"边界",并非意在跟风于当下时髦的"跨界",而意在表达建筑设计中本应涵盖的建筑、环境、室内、机电、结构等全过程,在建筑师设计工作中逐步缺失且界线分明;而建筑师应当有意识地跨越界线,重新关注于建筑表与里的不同层面,实现设计意图在建筑内外的完整表达。建筑之表,即场所、环境、建筑本体:建筑之里,一即内在的精神、内部空间、细节、,材质与色彩。建筑的外与内、表与里是否完整表达了设计思想,是建筑师一直探讨与关注的话题。无论从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到路易斯·康的金贝尔美术馆,还是从杰弗里·巴瓦的Kandalama酒店到路易斯·巴拉甘的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国当代乡村建设中,面对地域、场地、材料、技术、经济等现实条件,建筑师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低技策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巧妙解决各种问题,试图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取得平衡。可以说,低技不仅是一种技术策略,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在延续2014年从设计到建造系列专题深入挖掘优秀建筑背后的故事并展现真实的设计与建造过程,这一大主旨  相似文献   

3.
正木建筑曾是人类历史中最大量的建筑,而曾延续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木构技术更可谓"先进"。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疯狂扩张和高密度聚集,钢筋水泥建筑成为主流。其实,木建筑是最环保的可持续绿色建筑,其可预制装配的特点既能实现快速建造又能降低成本,加上胶合木等新技术的出现,又极大地扩大了木建筑的应用范围和结构表现。如今,在北欧、日本、北美等国家依旧保留着木构建造传统,并不断将之改进和发展。那么,反观木建筑在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木建筑在中国的未来应该如何。本期"木建筑"专题作为每年一期的"从  相似文献   

4.
正【编者按】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工匠营造"都是一种悠久的传统。设计在古代并没有专门的传授,工匠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从建造中领悟设计,设计与建造是合一的。后来产生的"学院派"、"鲍扎"体系虽然完成了建筑学理论的建立,并对建筑学教育产生极大影响,但是却中断了设计与建造紧密结合的传统,最终工程设计的负责人由传统的工匠变为在画室工作的职业建筑师。对此,包豪斯学校的创立者格罗皮乌斯曾在其"包豪斯宣言"中极力呼吁到:"建筑师们、画家们、雕塑家们,  相似文献   

5.
<正>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早已离我们远去,但它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从城市发展角度,它改变了黄浦江两岸的城市空间关系,并为未来数十年城市沿江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人文的角度,它既成为了人们心目中一个特殊的回忆,又让人们对未来文明的发展充满憧憬。7年后的今天,为了记录那段精彩的历史,世博会博物馆应运而生,这也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座展示世博会专题的永久性博物馆。面对这一特殊性,建筑师如何理解世博会的精神和作为一座博物馆应  相似文献   

6.
从AI的3种主义出发,提出建筑智能设计AID模型,试图为理解建筑设计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建立一种思维体系,并结合AID模型,系统论述了描述性语法、人工神经网络和自主体等各种AI方法在建筑设计、分析和建造中的应用,以期探索未来建筑智能设计发展之方向。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特尔福德:从建筑师到工程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马斯·特尔福德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土木工程师之一,本文基于对其生平的探究及主要作品的考察, 通过对英国当时的历史背景及其思想观念的转变加以分析,研究他由一位建筑师转变为一位伟大的工程师的过程,从而对于当时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分野倾向作出探讨, 以揭示近代化进程中建筑所经历的蜕变过程。  相似文献   

8.
建造是建筑设计的原点、创意源泉和重要内容。欧美和我国建筑院校的建造设计是将设计拉回到我们的双手、双眼对材料、连接、表现的基本体验和把握中,强调从建造到设计、从做到学的工匠式的感悟和创造。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建造设计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实验探索。  相似文献   

9.
建筑设计与建造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建筑设计和建造的分离直接影响了建筑作品的建造质量和效率.本文针对建筑建造现实问题,分析了以船舶制造业为代表的模块化设计制造特点,提出建筑建造应在设计观念、系统控制和管理过程等方面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从建筑商到建筑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Xu 《新建筑》1995,(3):24-27
建筑师应与建筑商密切配合,重新认识建筑师自身在市场中的地位,重构自身建筑创作的观念与行为方式,顺应市场经济的总体趋势。并以自己“从建筑师到建筑商”,又“从建筑商到建筑师”的切身体验,辩证地论述了两者的协调、关联与不同。  相似文献   

11.
<正>2009年7月刊点击张雷联合建筑事务所的网站,发现这一年中,张雷事务所的设计项目和社会活动都非常多。而今已近2010年末,幸得此次认识之后再认识这一专题,让我们再次近距离接触到张雷。回想起来,距离上次刊登张雷先生头版已经过去了1年多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于雷 《建筑技艺》2014,(4):48-53
从设计到建造的过程是一个转译的过程。在从概念、图纸到施工的整个过程中由于信息辗转于各种中间媒介,造成了含义上的失真。在信息时代,采用数字设计的工作方式不仅能高效和准确地完成这种转译的任务,而且可以直接生成构造原型,甚至采用自动化装配技术完成建造。数字技术搭建了多学科共享的平台,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丰富的素材和有效的生成方式,将成为一种具有极大潜力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建筑的本意是什么?著名建筑大师阿尔多·凡·艾克(Aldo van Eyck)曾这样答道建筑所要做的事,无非就是要让居住者多一份回家的温馨感。一座建筑不仅体现的是建筑师本身的造诣,同时也承载了建筑师对居住者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14.
<正>从主题解读到概念生成作为中国当代建筑与世界的一次对话机会,中国馆的设计需要对本次米兰世博会主题"滋养地球,生命的能源"及中国馆主题"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有所回应。概念设计初期,建筑师团队认可的是由一张再普通不过的图片意向开始:油菜花田中,两个孩子手挽手放学回家,旁边有农民赶牛耕田,远处则有城市和连绵的青山,显示了人与城市、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景象……  相似文献   

15.
最近在《摄影之友》上读到一篇文章叫《发掘空气污染的扭曲之美》,内容是关于如何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城市区域中利用摄影技巧制造具有强烈美学效果的摄影作品。文章先是扼要地介绍了地球面临的灾难性前景,然后笔锋一转,开始讨论在污染的空气条件下拍摄照片的“小贴士”。具体内容是纯粹的技术性讨论,包括如何在灰蒙蒙的天空下设定白平衡,如何利用黑白摄影避免色彩上的杂乱,如何巧妙利用工业背景和动植物形成强对比,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0月9日晚,在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报告厅进行了一场关于数字建筑的讲座。此次讲座中,胡羁副教授首先介绍与分析了在全球化视野下关于数字建筑设计发展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紧接着他为大家解析与厘清了当前学术界关于非线性建筑、参数化设计、参数化主义、算法、设计、数字建构、建造信息模型(BIM)等等有关数字建筑的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详尽记录南京艺术学院一次以参数化设计为主题的实验性教学过程,全面展现课程从设计到建造的整个历程,通过分析、阐述非常规式教学的独特性和难点,为此类实验性空间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徐炯  詹和平 《城市建筑》2012,(10):74-76
本文详尽记录南京艺术学院一次以参数化设计为主题的实验性教学过程,全面展现课程从设计到建造的整个历程,通过分析、阐述非常规式教学的独特性和难点,为此类实验性空间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此时此地地域场所之于建筑师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国 《中外建筑》2005,(1):i0001-i0001
时下,各种杂志和媒体,无论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已经发表了难以计数的抱怨城市特色危机和建筑千篇一律的评论.确实,包括北京、上海甚至南京等在内的中国许多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在今天这些城市的大部分地段已经难以卒读.而我们自己却对自己生活的环境司空见惯.我曾因评审方案住在上海市南京西路一高层酒店,凭窗远眺,鸟瞰中上海中心城区所呈现的异质性令人非常惊诧,历史上曾经是连绵成片的西式住宅街区,已经被一幢幢与周边环境及建筑彼此间极度冲突的高层建筑分解的支离破碎,原有街区结构和肌理特色丧失殆尽.  相似文献   

20.
《居业》2015,(1)
<正>对王柏仁而言,探索事物的本质是重要的创作元素之一,他认为建筑必须靠双脚走出来,并不能只靠阅读。因此,他旅行,开启感知、探究文化的训练;热爱登山与探险,培养了对环境与空间敏锐的观察力;收集各式各样军用品与登山设备,从这些收藏品的实用功能,他理解到设计的厚度不会随着时间而消逝;走访建筑大师作品,看见不同于台湾这片土地的辽阔尺度与冲击,这让他持续思考身为一位设计者,该如何创造出诚实的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