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安全友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儿童友好型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街道,尤其是生活性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线性要素,是儿童成长习得的外部场所,也是儿童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以武汉市具有代表性的两条生活性街道为例,分别从街道周边环境、街道自身物质空间及儿童行为活动需求3个方面探索生活性街道空间品质,结合多源开放数据与环境行为调研方法,层级归类并构建生活性街道品质影响因子量表,通过儿童友好型生活性街道品质评价模型,试图识别影响其品质的关键要素。基于评价的结果,提出街道空间品质提升的优化设计思考,以期为儿童友好型城市的街道空间品质化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17,(2)
街道空间品质影响着人的行为习惯、公共健康水平和城市文化的塑造。为了进一步深化已有的街道空间品质研究,提升特大城市街道环境品质,文章引入街道空间品质量化评价方法,利用街道微观尺度的图像数据,通过要素客观构成分析和使用者主观评价,对北京和上海的街道空间品质进行了测度,发现两地的街道空间品质整体一般,尚需改善。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进入存量规划阶段,城市研究的重点逐步从关注城市建设的速度,向关注城市发展的质量转变。城市公共空间品质与人们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是城市规划与设计关注的重点与难点。手机数据、传感器数据和社交媒体等新数据及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新技术为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研究提供了很多新的机会。本文基于人本尺度,从出行行为、主观感受、主观认知度等方面系统性地梳理了近十余年来新数据、新技术在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研究中的应用进展。新数据、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了对城市空间品质精细且深入的刻画,也为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和优化提供了定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4.
沈洁  刘亦凡 《风景园林》2023,30(9):105-113
【目的】当下新城市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为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研究提供了多学科技术支持。街道品质与人群活力的相关性可帮助识别街道的问题与潜力,进而指导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以上海市瑞金二路街道为例,结合实地调研,采集街景、兴趣点、位置服务等数据,对品质、活力涵盖的18项因子进行测度。基于多源数据测度结果,建立“街道空间品质”与“人群行为活力”评价矩阵,提出适用于中小街区尺度的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结果】依据“品质-活力”评价矩阵的评分,将街道分为“高品质-高活力”“高品质-低活力”“低品质-高活力”和“低品质-低活力”4类画像,并相应提出细部优化、激活潜力、品质提升和整体改造4类规划设计路径。在每类中选取典型街道进行个案分析,通过街道综合评价雷达图直观解读街道状况,提出对应更新设计策略。【结论】通过建立街道“品质-活力”评价矩阵,贯通了设计研究与设计实践,为中小尺度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提供了精细化的技术支持。该套设计研究方法能够应用于同等尺度的街道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存量发展的时代,对城市街道公共空间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探索其内在规律对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带动城市活力有着指导性的意义。但目前对城市街道公共空间的研究缺乏量化的数据支撑,对其品质和活力之间的关系和其影响因子缺乏定量的研究。该文以北京市展览路街道为例,利用大数据获取和计算各类影响街道公共空间品质和活力的影响因子,通过皮尔逊相关值分析方法,比较其对街道公共空间品质和活力影响的相关性,将各影响因子分类,最后分别比较其对不同类型的街道公共空间品质和活力的影响关系,以指导不同类型街道公共空间活力和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步行作为一种可持续的交通方式,对营造城市低碳环境及优化人文品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街道的可步行性评价与设计管控受到广泛的关注。针对现阶段街道设计导则编制缺乏科学性、指标测度方式不明及赋值范围缺乏依据等问题,文章以上海市的15条街道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地方街道设计导则,构建了道路需求分异下定性和定量法相结合的城市街道可步行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Os M道路数据、POI数据、百度街景图片数据与问卷调查数据,融合GIs空间分析、空间句法、机器学习拟合的图像语义识别、专家打分法、相关性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总结出各级各类街道步行环境的特征、差异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套分级、分类街道空间设计导控的策略,探索不同街道特征下实现街道可步行性最佳化的方法,为国内各城市的街道设计导则编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转型到精细化调整和完善的历史阶段,这意味着城市规划建设的关注点已开始由"速度优先"向"品质追求"的理念进行转变,逐步重视城市中人的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感。在当前城市设计的实施与评价中,急需一套综合、快速的评价体系来对街道空间品质进行评价。文章通过综述分析,利用空间形态数据和街景图片等多源数据,建立街道空间品质量化研究的基础数据库,从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的物质空间构成与主观空间感知的双重维度出发,构建街道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街道空间承载力、街道空间吸引力、出行安全性、环境舒适性以及社会交往性5项评价指标。希望该评价体系能在街道空间建设评价工作中发挥必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街道空间影响人际交往,关系城市活力。作为影响其品质的声环境应受到关注。该文首先分析街道空间声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指出"街区制"推行及"单行路"改造在解决交通拥堵外,也可能加重噪声;其次辅以实例验证,阐述"声峡谷"的形成原因及特点,指出空间尺度对其存在较大影响以及我国街道空间尺度的特殊性;最后结合参考文献,通过两大声环境量化评价指标,分析不同街道空间尺度对声环境的具体影响及规律,以期对建筑及规划设计有所帮助,使环境品质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9.
街道空间品质是城市设计的核心关注对象,强化历史街道的空间营造活力对老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岛黄台路街道空间尺度适宜,行人感受良好,生活气息浓厚.从历史建筑、公共空间、环境要素三方面切入,通过分析青岛黄台路历史街道空间品质要素,思考历史街道与建筑保护和城市设计的关系,研究青岛历史街道的可持续更新策略,以期对青岛当代历史街道精细化设计与品质提升等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围绕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聚集城 市更新的重要问题,发展了数据增强设计方法 并将之应用于城市街道空间品质评价与更新的 实践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区为实证,设计了“品 质评价——空间分类——规划指引——更新 时序”的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提升更新的技术框 架。基于多源数据的应用,建立了主观感知出发 的街道空间品质评价和客观街道空间形态分类 相结合的现状认知方法;设计了以“街段单元” 为更新改造对象的针对性更新规划指引;提出 了基于街道重要性的更新改造实施时序。充分 发挥了多源数据在城市街道空间现状评估、更 新规划和管理实施中的增强作用,为我国城市 的更新规划与品质提升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撑和 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针对城市微更新的实际需求,结合街景数据和新分析技术提出了面向人本尺度的街道空间品质测度操作框架。研究以上海杨浦区和虹口区为案例,基于街景图像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对街道空间要素进行提取,进而使用神经网络算法训练评价模型,构建大规模且精细度高的街道场所品质测度。与此同时,通过叠加sDNA的空间网络可达性分析结果,建立以"品质评价"与"可达性分析"为维度的评价矩阵,找出分析区域中"具有更新潜力的街道",为城市微更新提供精细化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城市的特色往往由公共空间来展现,而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类型之一。但在快速机动化背景下,街道作为城市主要公共空间的魅力和街道活力正在逐渐丧失。选取上海的三条社区街道和一条商业步行街进行现场踏勘和问卷调查,分析对于不同功能的街道,行人在公共活动方面的需求以及目前街道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前城市建设从大规模开发转向微调控并且更加注重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本文以提升行为品质为切入点,从街道网络、街区尺度、路径环境三个方面提出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策略,对优化居民出行结构,激发公共空间活力,塑造绿色、宜居、健康、生态的城市空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兼具商业开发和城市公共空间的双重身份,其量与质直接影响自身活力和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基于此,本文选取西安市21个商业综合体为研究对象,从整体供应和局部形态尺度两个方面切入,对其内部公共空间的面积、密度、系数、共享中庭进行图形、数据分析和整体评价,得出公共空间的供应情况和尺度规律,总结商业综合体内部公共空间增益的设计策略和优化方法。本研究有利于完善商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设计体系,提升公共空间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通过搜索舒适性研究的中外文献,梳理了研究的数量、学科、热点,以城市街道为研究对象,从街道空间对小气候要素的影响、舒适感受评价、街道空间与舒适感受的相互作用3个方面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空间要素是风景园林小气候尺度影响舒适感受的重要因素,热舒适为目前主要的舒适性研究主题。提出风景园林小气候舒适性研究,以城市街道为例,需要建立整合空间要素、小气候要素、人的感受的具有风景园林专业特色的舒适性评价体系,为未来城市宜居环境规划建设提供舒适性设计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规划正在从物质规划向以人为本的综合规划转变,需要在广度和精细度上更进一步获取和分析人类活动的数据;与此同时大数据正在推动围绕人类活动的城市定量研究产生重大变革。视频大数据的分析手段——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是一项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信息处理技术。基于视频大数据的人类理解技术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是规划行业潜在的庞大而重要的数据来源。而目前城市规划领域的视频大数据研究工作尚属空白,文章试对视频大数据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分析和探讨。文章认为视频大数据具有信息完整、维度丰富和粒度可调三大优点,在对城市公共空间中高度动态化的人类活动场景进行精细化描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城市规划领域中的街道活力评估、公共空间活力评估、公共设施实施效果评价、空间品质评价、旅游空间规划等场景中引入视频大数据,结合多源数据可实现对规划目标的实时评估和快速优化,推动城市定量研究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7.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环境品质的体现界面,是城市发展水平的反馈,对居民生活质量起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城市公共空间与发达国家的宜居城市在人性化和精细化设计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本文阐述了城市公共空间精细化设计全要素构架,提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的4大切入点和5大施力点,对城市步行空间、街道绿地空间、建筑退界空间与无障碍楼层空间的全要素进行集成,阐明针对安全、文化、人性化、智慧、绿色5大要素提升的系统策略与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城市街道作为集中体现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特征的重要载体,理应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类型。文章通过对合肥市若干典型城市街道的现场行为观察和问卷调查分析,运用空间句法等分析手段对上述街道空间结构特征进行量化分析,结合SD法来探索空间形态量化指标与空间的感知的相互关系,阐述了人们对街道形态、连续性、绿化、围合感的感知,探索影响空间感知的具体客体指标,并计算其临界值,为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提供量化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条件大为改善,住区建设也已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即封闭式门禁小区模式,然而在居住者安于小区环境的优美和安全保障之外,大型社区缺乏街道生活、缺乏公共空间活力、交通拥堵、公共环境品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也越发受到广泛诟病。究竟住宅小区应不应该开放?未来理想居住模式应该怎样?本文从城市活力街道网络步行体系建设的角度,分析当代机动车主导的城市格局下的步行环境现状、针对城市道路的基础设施属性和社会属性分化等现象,阐述合理街区尺度、连续的城市肌理、公共空间节点网络、道路的步行友好性等要素对当代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重要作用,指出开放住区的建设不在于住宅小区是否有围墙,关键问题在于规划具有合理步行尺度的街道网络、创造具有连续性和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以此为支撑形成小街区、密路网的开放住区,建立街道界面与步行路径的耦合关系,同时保留住宅街区内部的私密、半私密空间,展现未来以公交为导向的、低碳生态的、人性化的宜居住区规划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试图全面客观地衡量城市街道环境的与人们感受有关的品质.使用专家小组评级的方法,使得根据街道及其边缘的物质环境特征来衡量城市设计的五个品质——意象、围合空间、人的尺度、透明度和复杂性——成为可能.可操作的定义并不总与定性的定义相一致,可操作定义针对城市设计品质(urban design qualities)的性质提供了新见解.本研究的直接目的是为研究者提供(这五个城市设计品质的)可操作性定义,这样他们可以测量街道环境并测试其与步行行为之间的显著性联系.纽约市目前正在进行验证研究.最终目的是,根据本研究和其他后续研究的成果,来指导城市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