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承载力是评价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参考之一,也是多学科关注的热点与前沿 问题。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区域生态承载力研 究的基础上,梳理了生态承载力概念及其内 涵的演变过程,评述了常用的评价方法及其 指标要素,总结了各评价方法及指标选择的 优缺点。最后探讨了目前生态承载力研究存 在的主要问题及未来的研究趋势。本文对厘 清生态承载力概念及推动评价方法、指标的 普适性具有重要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比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对西北干旱区生态城镇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层次构建、指标评价及权重设置,探索该指标体系的评价因子,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问题,以及如何利用指标体系来指导生态城镇的建设问题,对阐明如何根据西北干旱区独特的地理条件来构建生态城镇评价指标体系,生态城镇指标体系与生态城镇建设的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为生态城镇的建设指导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河南省郑州市为研究区域,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郑州市2001年、2008年、2016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及生态压力指数进行计算。结果为:由计算结果看到郑州市人均生态足迹呈增加趋势,郑州市人均生态承载力整体呈直线下降趋,郑州市的生态赤字逐年增长,截至2016年郑州市生态赤字已达到1.3420hm2/人。郑州市的生态压力分别为4.0864、5.2826、6.6529,总生态压力为持续严峻增大状态。该研究结果以期为郑州市未来的升天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对大型工程项目对城市承载力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初始识别;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正;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研究确定了基于城市经济、社会、生态承载力 3 个维度,包含 6 个二级评价指标、23 个具体评价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是对现有大型工程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补充,而且能为评价大型工程项目的实施效果提供支持,为我国在国内外一系列大型工程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和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开展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必要性。在梳理现有研究和总结理论局限基础上,以生态保护为出发点,构建"自然—经济—社会"多维度综合评价方法,为"双评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义乌市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生态足迹计算方法过于依赖统计年鉴,尤其是两个十分重要的数据:土地利用因子、产量因子均来自普查统计数据,由此产生的误差对生态足迹的计算结果影响较大。随着遥感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当前基于遥感技术实现土地利用和产量因子的准确监测已成为可能。因此,本研究通过遥感监测获取土地利用和产量因子,然后对义乌市2000年和2007年的生态足迹分别计算,并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显示,义乌市生态承载力在急剧下降,并基于以上结果,提出几点关于减缓义乌市生态足迹增长速度、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集聚,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为探寻西安市生态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间的关系,促进区域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基于生态足迹理论计算西安市2010年~2018年城市消费水平下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赤字,以期为西安市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决策基础与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2010年~2018年西安市生态足迹由0.2873 hm~2/人上升至0.4139 hm~2/人,人均消费需求不断扩大;(2)西安市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2843 hm~2下降至0.2603 hm~2,降幅为8.44%,生态赤字总体呈增长趋势,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形式严峻。因此,调节西安市产业结构,优化用地结构,进行节约集约型生态文明城市的建设,是提高西安市生态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城镇承载力与城镇化是密切相关的,本文对城镇承载力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将城镇承载力分为资源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三大类,对每一类承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镇化与城镇承载力的关系,并且提出了提高城镇承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重庆市2005年—2015年《统计年鉴》《三峡库区移民统计资料汇编》为依据,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和计算方法对三峡库区山地城镇2005年—2015年的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对比,对三峡库区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可为三峡库区山地城镇的后续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理性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承载力指导发展规模和模式在我国城市规划政策层面,承载力概念近年开始受到重视。住房城乡建设部原部长汪光焘在《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中指出,未来城市发展必须根据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来制定计划,城市规划要改变过去仅从城市发展需要考虑资源配置的做法。同时,由于全球面对  相似文献   

11.
《规划师》2020,(8)
文章以厘清当前不同部门人口与用地统计口径的差异,建立"多规合一"视角下"人地"空间对应的城镇人均用地指标,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为目的,比较和分析各部门城镇人均用地指标的差异及存在问题,基于"明差异—统口径—建指标"的研究思路,提出"城镇范围人均建设用地"这一效率指标。同时,以泰兴市为例,测算2015年各乡镇人均城镇用地规模,并结合乡镇实际情况划分不同类型,进而提出适时修订现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指标的计算方法与规划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廖建勇  刘艳 《建造师》2010,(9):103-103
洞庭湖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由于过度开发利用,湖区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分析洞庭湖区生态风险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热点。可从生态指数、脆弱性指数、洪涝灾害指数、污染指数等方面对洞庭湖湿地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高寒地区的铁路站区的生态规划评价体系的指标研究为主线,归纳相关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依次从体系构建、指标遴选、指标标准化、指标权重分配等方面进行探讨,采用系统分析法、文献研究法、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优化,得出指标体系的指标构建成果,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对前哨农场的绿地系统进行分析,主要结合空间与绿地结构深入研究,通过对"绿、水、林"三大要素和"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合理组织,建设具有寒地特色的绿地系统,推进生态城镇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城镇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围绕我国城镇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的研究,介绍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城镇绿地生态构建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2"城镇绿地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提出结合中国国情的绿地生态网络规划研究实践应着重考虑的前沿性问题,以期为中国的绿地生态网络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动力学测定路基承载力难以形成统一标准、弯沉控制指标误差较大,无法精准测定的现状,提出基于便携式落锤弯沉仪(portable falling weight deflectometer, PFWD)模量控制的路基承载力动态力学指标评价方法。以冲击荷载作用下弹性半空间体力学模型,对PFWD动静力学测定指标的差异化进行理论分析,有限元数值模拟构建弹性路基土的动应力空间分布,依托工程实际揭示PFWD的检测特性,并提出精准测定方法。结果表明:PFWD的影响范围,深度方向2.5倍的承载板直径,水平方向以承载板圆心2倍直径的圆周;冲击荷载作用下路基土的动应力衰减规律为σz随深度方向衰减,σr呈45°衰减且速度更快;动静力学测试产生误差的根本原因为刚性承载板与路基土的不完全接触及非线弹性特质;PFWD的检测特性为高估路基刚度,但刚度越大动静差异越小;提出动力学指标预测模型,该模型的相关系数高,避免了线性模型对原点的修正,满足高精度检测的同时提高了检测效率。从而建立基于模量控制的快速检测方法与思路,为高速公路路基承载力的动力学精准测定及科学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浅谈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辉  付娜 《山西建筑》2007,33(30):200-201
根据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建立了水资源生态足迹概念模型,并计算了西安市2005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为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提出了在不降低人们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减少水资源赤字应采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10)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甘南州进行了生态承载力状况的分析。选取所属8个市县作为分析对象,进行研究。而通过平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指数,可以得出甘南州资源环境处于"较不稳定"状态,但总体始终明显下降。针对这一状况,根据该区生态资源状况的基本特征,提出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城市生态版图是城市发展消费的各种生态系统服务在地球表层形成的空间格局,心距是城市生态版图的主要度量指标,城市生态版图空间结构变化会影响到城市的生态效率、生态质量、生态安全、生态公平.城市生态版图是城市生态足迹空间分布格局的理论概括,城市生态版图边界是动态的,超越城市行政边界.比较义乌和南充两个城市的生态版图,获得义乌生态效率比南充低、义乌城市生态质量好转而南充恶化、义乌存在生态安全隐患、义乌城市发展模式加剧区域生态公平失衡等结论.基于生态版图理论的城市发展策略包括土地、空间、人口、生态补偿等4个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已作为“五位一体”被写入十八大报告,可见建设生态城镇势在必行。本文从生态学及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角度,阐述了生态城镇规划的理论依据。并通过分析现今城镇建设的缺失,探讨生态城镇规划的合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