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沙市办公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长沙市夏季、过渡季和冬季4栋典型办公建筑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流速等物理参数的实测以及现场人员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了办公类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现状和人体热舒适性情况。结果表明:1)被调查的办公建筑内夏季热湿环境良好,平均温、湿度都比较合适,而冬季室内空气温度偏低。2)各个季节办公建筑内人员平均热感觉投票TSV均比较接近0,说明人们整体热感觉趋于适中,热舒适投票也说明办公建筑内绝大多数人是感觉热舒适的。3)各个季节办公建筑内人员实际热感觉投票TSV与理论PMV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的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夏季实测热中性温度与理论值非常接近,而冬季实测热中性温度比理论值要低,说明人们对建筑环境具有了更强的适应性。4)夏季、过渡季和冬季人们的服装热阻平均值分别为0.35、0.77和1.42 clo,服装热阻与室内、外温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热湿环境特征,以某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对服务区内的热湿环境进行研究,讨论了不同环境参数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同时采用动态热舒适评价指标:相对热指标(Relative Warmth Index,RWI)和热损失率(Heat Deficit Rate,HDR),对冬季服务区公共区域过渡状态下的热舒适环境进行分析,得出过渡状态下的人体热舒适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人员整体表示对室内热湿环境接受,同时测量结果表明,服务区超市内空气平均温度为17.4℃,平均相对湿度为32.8%,室内平均空气流速为0.16 m/s,均处于人体可接受范围内。研究表明,采用动态评价指标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准确评价冬季高速公路服务区热环境;寒冷季节,服务区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设置过高,避免因环境突变造成人体不舒适。  相似文献   

3.
以广州市多个高校体育馆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热环境实测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夏季、过渡季和冬季的体育馆室内热舒适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实测体育馆室内全年平均热中性温度为24.1℃,热舒适温度范围为14.7~33.6℃;夏季期望温度为28.9℃,冬季期望温度为27.3℃,与热中性温度存在关联。分析了室内热中性温度与室外气候的相关性,建立了广州地区体育馆室内热舒适气候适应性模型。  相似文献   

4.
内廊式建筑被大量运用于多功能办公建筑中,其南北向房间在过渡季节,室内热舒适性存在很大差异,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热环境测试的方式,采用适应性模型(ACS),对南北向房间的热舒适性进行评价,得到南向房间90%的办公时间内满足90%的人员可接受热舒适要求,而北向房间大部分时间达不到人员舒适度要求。  相似文献   

5.
以徽州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地一幢典型传统民居进行为期一年的室内多项环境参数现场测试以及连续监测,从舒适性角度对民居室内环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徽州传统民居具有"冬冷夏凉"特性;夏季自然通风、遮阳以及隔热性能良好,其室内热环境较为适宜;冬季防寒保温及密闭性效果不佳,其室内热舒适性差;过渡季(春、秋季)室内热环境较好,人体热舒适性好。徽州传统民居室内具有较好的声环境,但是光环境不佳,大部分时段不能达到现代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相似文献   

6.
选择长沙、广州、沈阳和西安4个不同气候区公共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于2008年过渡季节通过采用现场建筑内热湿参数实测和室内人员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公共建筑热环境现状进行了研究.实测结果得到过渡季节我国不同气候区公共建筑室内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流速、操作温度和服装热阻的分布特征,而问卷调查分析则表明,过渡季节各地区公共建筑内绝大部分人员热感觉投票值TSV都在-1~+1之间,热感觉比较合适,但各地区公共建筑内都还有约30%的人感觉稍不舒适,热感觉与热舒适存在差异.进一步的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不同地区建筑内的热中性温度和热舒适温度范围.过渡季节各地区公共建筑室内实测热中性温度都要小于理论热中性温度,人们更偏向低于理论值的室内温度,而实际热舒适温度范围则要比理论热舒适温度范围更加宽泛,说明过渡季节各地区的人们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了.  相似文献   

7.
选择长沙、广州、沈阳和西安4个不同气候区公共建筑作为研究对象,于2008年过渡季节通过采用现场建筑内热湿参数实测和室内人员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公共建筑热环境现状进行了研究。实测结果得到过渡季节我国不同气候区公共建筑室内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空气流速、操作温度和服装热阻的分布特征,而问卷调查分析则表明,过渡季节各地区公共建筑内绝大部分人员热感觉投票值TSV都在-1~+1之间,热感觉比较合适,但各地区公共建筑内都还有约30%的人感觉稍不舒适,热感觉与热舒适存在差异。进一步的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不同地区建筑内的热中性温度和热舒适温度范围。过渡季节各地区公共建筑室内实测热中性温度都要小于理论热中性温度,人们更偏向低于理论值的室内温度,而实际热舒适温度范围则要比理论热舒适温度范围更加宽泛,说明过渡季节各地区的人们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了。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康定地区传统民居进行室内热环境测试,同时测试了室外建筑环境参数,测试季节分为冬季与夏季。综合分析测试结果,探讨当地室内热环境现状,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地铁车厢热环境作为车厢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对乘客满意度有重要影响.为准确评价地铁车厢热环境,对我国5个气候区典型城市地铁车厢夏季热环境进行了调研.在主观问卷和现场测试的基础上,进行模糊统计分析,建立了夏季地铁车厢热环境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夏季地铁车厢热感觉,为地铁空调运行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通过夏季降温性能实验对车内的热环境进行测试,对汽车空调的降温性能以及乘客的热舒适进行评价。首先通过采集车内的环境参数分析车内热环境特点,然后通过环境参数计算三种热舒适评价指标,对车内乘客的热舒适进行评价并与乘客的主观评价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等效温度在瞬态工况下与乘客主观评价的投票值最接近,可以作为降温性能实验中衡量热舒适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陈洁  罗智星  杨柳 《暖通空调》2021,51(2):116-122
为了分析干热干冷地区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采用物理环境实测结合动态模拟方法对比分析了2组墙体的保温、蓄热性能对内表面温度的影响,并结合太阳辐射季节变化探究了太阳辐射吸收比对室内热舒适的影响。研究表明: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对于干热干冷地区,提高围护结构蓄热性能能够降低夏季内表面温度,对冬季内表面温度影响不大;提高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可以提升冬季内表面温度,同时引起夏季内表面温度升高,对夏季降温产生不利影响;围护结构月平均得热差值与太阳辐射月累计值显著相关,降低外表面太阳辐射吸收比有利于该地区建筑全年热环境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毛雨杨  韩坤 《城市建筑》2023,(10):87-91
研究旨在调查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户外热舒适状况。研究选择成都市两个城市公园作为研究地点,以PET(生理等效温度)为指标,以563名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调查其在夏季、秋季和冬季对城市公园的主观热感知。同时,气象数据测量也与问卷调查同时进行。之后,文章对环境热舒适数据进行了预分析,然后进行热可接受分析与probit回归分析,以探讨老年人群体热舒适度的变化状况。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受试成都地区老年人夏季热中性PET为27.01℃;热舒适PET范围为24.71~29.32℃。(2)成都老年人达到热舒适时的热感觉状态为:夏季“微冷”(TSV=-1.03),秋季“适度”(TSV=0.04),冬季“微暖”(TSV=0.71)。秋季是全年最舒适的季节(TCV=1.54)。  相似文献   

13.
以沈阳、北京、上海、广州4个城市典型地铁线路的地铁车厢热环境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车厢内冬、夏季热环境参数的现场测试和乘客热感觉的主观问卷调查。通过对现场测试和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了各城市地铁车厢内热环境及乘客热感觉的现状,给出了各城市地铁车厢的热中性温度及80%接受率下的可接受温度范围,为地铁热环境的设计和改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利用现场实测方法,对上海一典型村庄进行了夏季及冬季住宅热环境以及居民热舒适性现场实测及调研,研究了上海地区农村住宅热环境及室内热舒适度问题。依据问卷调研结果得到了夏季、冬季农村居民对于住宅环境的可接受温度范围、热中性温度以及期望温度,同时研究了热舒适度的影响因素,可为上海地区村镇住宅节能计算、热舒适环境与绿色生态住宅的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区大学教室热舒适长期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北京市某大学的教室进行调研,对室内热环境参数、受访者服装热阻及受访者热感觉投票进行了为期1年的跟踪调查。试图通过探索教室热环境参数与受访者热感觉之间的关系了解受访者对教室内热环境的需求,结果发现,不同季节受访者对环境的需求存在差异,夏季空调环境人体中性温度为26.9℃,过渡季节自然通风环境中性温度为23.5℃,而冬季集中供热环境中性温度为22.9℃,着装量不同是造成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对于室内环境控制,在春秋过渡季节的绝大多数时间,自然通风可满足人员对室内热环境的需求;在非自然通风季节,将室内温度控制到可接受的范围就可以满足多数受访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在对过渡季帐篷室内热环境测试的基础上,分析了自然通风对帐篷室内热环境主要参数的影响,并运用当量有效温度指标对帐篷室内热环境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自然通风可以有效改善帐篷内的热环境,提高帐篷舒适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选取岷江流域桃坪羌寨典型的羌族民居作为研究对象,在夏季和冬季进行现场测试,对民居的室内热环境及热舒适性进行定量研究,研究显示羌族传统民居夏季热舒适度良好,冬季室内较冷、热舒适度较差。  相似文献   

18.
长沙地区公共建筑热湿现状与热舒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长沙地区夏季和冬季办公楼、博物馆、火车站候车室、酒店、商场和医院等公共建筑室内环境热湿参数进行实测以及对人员热感觉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不同公共建筑内的热湿现状和人体热舒适性。对现场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可知,夏季火车站室内平均空气温度高达29.8℃,而博物馆内只有22.7℃;冬季大部分公共建筑(除酒店外)室内平均空气温度低于18.0℃。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夏季博物馆内人们热感觉偏冷、火车站候车室内热感觉偏热;而冬季博物馆、火车站候车室和商场内人们热感觉均偏冷。此外,各公共建筑内夏季实测平均热感觉投票值TSV低于理论PMV,而冬季高于理论PMV。进一步的人体热舒适性分析得到夏季和冬季公共建筑内实测热中性温度分别为27.4℃和15.7℃,而根据PMV获得的理论热中性温度分别为26.6℃和19.8℃,实测值与理论值的差别说明在该地区公共建筑内,人们的耐热和耐冷能力都有所增强。夏季和冬季公共建筑内能被80%的人们所接受的热舒适温度范围分别为25.5~29.4℃和13.5~19.6℃。本文分析得到的热中性温度和热舒适温度范围可为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探析夏热冬冷地区城市街道的空间因子对小气候与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及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对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中典型的风景园林空间按顶面遮蔽方式分为4种空间类型下的12个测点进行冬夏两季小气候实测及热舒适问卷调查,分析不同顶面遮蔽对风景园林小气候风湿热的影响差异,并结合热舒适评价指标的计算和使用者热舒适问卷,评价不同顶面遮蔽空间下人体热舒适感受。结果显示:1)根据热舒适问卷,建筑遮蔽区位于街道北侧的悬挑区在冬季最舒适,夏季最舒适的是树荫全遮蔽区;2)通过改善空间遮蔽程度与类型,根据风向与距街道十字交叉口的距离合理进行街道设计可以对街道中的太阳辐射与风环境产生显著影响,从而改善街道热舒适;3)采用生理等效温度(PET)指标计算的热中性范围冬季是16.90~28.95℃,夏季是9.05~22.57℃;4)PET评价在高温季节低估了风速对热舒适的影响,提出了基于问卷的热舒适预测方程。可为未来城市街道的舒适性规划建设提供经验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5个地区典型农宅进行了夏季及冬季室内热环境以及居民热舒适性现场实测及调研,研究了各个地区农村住宅热环境及室内热舒适度问题,依据问卷调研结果得到了夏季、冬季农村居民对于住宅环境的可接受温度范围、热中性温度以及期望温度,研究了热舒适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