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街道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在街道城市主义的影响下,以武汉市街道空间为研究对象,展开对街道活力的量化研究。通过分析武汉市兴趣点数据的分布模式、密度等空间规律,将城市街道功能划分为生活型街道、商业型街道和景观休闲型街道,同时对应街道的自身条件、周边开发情况、街道功能等要素展开回归分析,发现街道功能密度、功能混合度和街道周边开发强度因素显著影响街道活力的形成,街道空间的自身要素如路网密度、街道宽度等也对街道空间活力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存量发展的时代,对城市街道公共空间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探索其内在规律对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带动城市活力有着指导性的意义。但目前对城市街道公共空间的研究缺乏量化的数据支撑,对其品质和活力之间的关系和其影响因子缺乏定量的研究。该文以北京市展览路街道为例,利用大数据获取和计算各类影响街道公共空间品质和活力的影响因子,通过皮尔逊相关值分析方法,比较其对街道公共空间品质和活力影响的相关性,将各影响因子分类,最后分别比较其对不同类型的街道公共空间品质和活力的影响关系,以指导不同类型街道公共空间活力和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夜间经济的快速发展显著影响了夜间时段居民在城市空间中的行为,但夜间经济与城市活力的定量研究成果十分有限。本次研究基于南京市主城区空间数据、两个周末夜间定位数据和POI数据,构建了以400m方格网为空间单元、两小时为时间单元的基础数据库,通过核密度分析法分析南京主城区夜间城市活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了城市活力与夜间经济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城市活力在时空维度上的波动受到夜间经济多种业态的非均质影响。研究成果以期为城市夜间经济规划和空间规划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随着交通量的剧增,人与车存在空间相互挤压现象,街道与道路权属之争日益严重。文章基于以人为本的前提,从用户的角度构建邯郸市街道空间活力评价体系,量化邯郸市街道空间活力指标;通过对量化结果进行研究分析,获得邯郸市街道空间活力分布规律和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期对邯郸市街道空间活力的提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街道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居民日常生活和交通需求。本文以武汉市江汉区街道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对街道活力的量化评价并对街道活力进行了空间自相关的初步探索。研究表明,大多数高活力的街道层级较低,并且高活力街道呈聚类分布模式,街道活力存在高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非工作日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大于工作日。  相似文献   

6.
基于已有“街道城市主义”研究中以 街道为个体的城市空间分析、统计和模拟的 框架体系,论文以大数据分析为手段,以贵 阳市老城区核心区域街道为样本,运用街道 活力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分别探索公共服 务性街道、商业性街道、居住性街道、交通 性街道和混合性街道活力的外在表征,研究 各类街道活力构成因素的量化关系。研究数 据表明,与行政中心、商业中心、学校、公园 等高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关联距离和街 道功能密度是影响街道活力的主要因素,其 中与商业中心的关联度及距离是对各类街道 活力影响最大的因素。此外,研究发现一个 有悖于直观判断的结果,南明河对于研究范 围内的街道活力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城市街道是城市系统的基本单元,是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街道活力是城市活力的重要因素,提高城市街道活力进而提升整个城市的活力提升城市内核动力,使城市快速发展。目前对街道活力的测度较为单一,在新数据的支撑下,意在构建多角度、多指标的城市街道活力体系,该评价体系兼顾街道的形态特征与空间特征,通过熵权法赋予相应权重进而可视化分析街道活力。结果表明,一级指标中,区位对街道的活力指数影响较大;二级指标中道路长度、功能密度对街道活力的影响较大,道路越长、功能密度越小,街道活力越低。通过多元线性回归与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发现,已构建的街道活力指数评价体系并不能完全反映POI种类及各类POI密度对街道活力指数的影响,体育休闲与其他POI关系较小。  相似文献   

8.
街道活力的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成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建筑》2016,(1)
街道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交通的主要载体,也是重要的城市开放空间。在龙瀛和沈尧提出的街道城市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对成都全市街道活力展开定量探索,明确了"街道""活力"和"街道城市主义"的概念,构建了街道活力定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分别探索了A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B类(商业服务业设施)和R类(居住)街道活力的外在表征和街道活力构成因素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类型街道的活力影响因子差异较大:A类街道活力受天府广场距离制约明显,B类街道活力则与地铁口紧密关联,R类街道活力更多受功能混合度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上海市南京西路为案例,使用移动互联网"位置服务"定位数据,以街道上人群轨迹点密度表示人群活动强度,生成了街道活力量化测度指标。随后选用空间滞后模型测算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影响的时间、空间特征,分别构建了五个分时段模型,测度功能混合、小街段、老建筑、密度、交通和场地设计5组15个建成环境指标对街道活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各个建成环境指标对街道活力影响时空特征各不相同。其中,影响南京西路街道活力最显著的指标是地铁站出入口和沿街商业业态多样性。在这两个因素之外,规划设计理论关注的外部空间设计、街段长度、人行道宽度、商业界面连续性等也具有较强的显著性。街道两侧建筑功能混合、老建筑占比等会促进街道活力的观点,在当前南京西路环境中并不成立。本研究可为存量规划背景下南京西路以及类似高密度建成环境的商业街道更新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0.
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街道空间影响人际交往,关系城市活力。作为影响其品质的声环境应受到关注。该文首先分析街道空间声环境所面临的问题,指出"街区制"推行及"单行路"改造在解决交通拥堵外,也可能加重噪声;其次辅以实例验证,阐述"声峡谷"的形成原因及特点,指出空间尺度对其存在较大影响以及我国街道空间尺度的特殊性;最后结合参考文献,通过两大声环境量化评价指标,分析不同街道空间尺度对声环境的具体影响及规律,以期对建筑及规划设计有所帮助,使环境品质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中心城区夜间活力的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夜间活力是一座城市的现代化程度、经济发展繁荣程度和人口活力的集聚程度的重要反映。对城市夜间活力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从而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满足城市居民活动需求显得日益重要。利用手机信令数据,对上海中心城区的夜间活力展开定量探索,可视化地表达城市夜间活力的空间分布特征、时空变化规律、不同类型夜间活力的分布差异,并对不同半径范围内的用地布局混合度与夜间生活活力值的相关性变化进行定量测算,探讨用地布局对夜间活力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上海中心城区的夜间活力主要呈现出商务区块状集中、内环内连绵成带的空间分布特征,产生城市夜间活力的主要业态为商务办公、酒店住宿、夜间娱乐休闲场所、批发市场、快递物流等,且不同类型的夜间活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相关性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公共设施用地的大范围集聚正效应略强于居住用地,相反工业用地在周边的集聚具有负效应作用。地块自身以及其距离500m以内的公共设施用地和居住用地的混合布置对地块的活力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据此,可为城市夜间活力提升策略中的用地混合、业态布局等方案拟定提供方法支撑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中国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大环境下,街道空间品质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文章立足于街道空间,通过构建步行友好评价体系来论证影响街道活力的要素中步行友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观点,并以南京市花园路为例,通过安全性、舒适性、吸引性、服务性四个方面对其进行步行友好程度评价打分,进一步强化此观点。最后从提高街道功能复合度,加强执法监管和明确职责分工,提升街道舒适度、注重公众参与和人文关怀四个方面提出失落街道空间的活化建议和对策,对失落街道空间焕发生机活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街道空间品质大规模量化测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规划》2019,(6):107-114
伴随我国人居环境建设从重"量"走向提"质",城市建成环境的科学评估与定量研究亟待展开,街道作为重要的公共领域,其空间品质与活力成为重要的方向之一。本文从街道空间品质的概念、大规模量化方法和空间品质测度方法三个方面切入,梳理了国内、国外街道空间品质量化研究方法的进展。总体而言,街道物质空间的测度在不同的方面已有一定的方法积累,但少有多种方法的集成应用,利用可获得性高的街景图片进行街道空间测度是国际上新兴的研究方向,空间品质的影响机理研究还有待深入,已有研究少有以科学认识为基础的规划设计方法讨论。  相似文献   

14.
随着黄浦江两岸滨水区从生产空间转 向生活空间,市民前往滨水区进行游憩活动的 意愿愈发强烈。为了助力黄浦江两岸新一轮更 新,研究以沿岸17个垂直河流的典型街道及其 两侧街区为样本,对慢行流量进行调研,基于 ArcGIS平台构建GWR模型,分析各因子在不 同时空下对滨水区慢行活力的影响。慢行活力 特征方面,在空间层面,慢行活力从城市腹地到 水滨逐渐减弱,但慢行活动的趋水特征依然明 显;在时间层面,工作日的通勤时段和休息日的 下午时段慢行活力较高,且夜间活力一直处于较 低水平。影响因子效用方面,介数中心性、慢行 基础设施、街区建设强度等呈现出较大的空间 异质性;而介数中心性、功能混合度等呈现出较 大的时间异质性。基于量化结果和经验预判的 差异,研究有针对性地从街道网络梳理、慢行空 间布局、相关功能配置、公共交通设置四个方面 提出滨水区的开发导向。  相似文献   

15.
街道时城市空间重要的组成,受龙瀛和沈尧提出的街道城市主义的启发,本文试图以街道尺度作为出发点,重新理解北京市二环以内餐饮业的分布特征及空间关联。通过可视分析探讨餐饮业空间分布规律,比较分析与其他城市要素的关联;同时,构建街道的餐饮活力指标,如餐饮密度,餐饮多样性等,通过回归及决策树等数据模型探讨影响街道餐饮活力的城市因素。研究表明,北京市二环内的餐饮空间具有如下规律,街道活力和餐饮活力有着一定的正相关性;街道长度是影响其餐饮多样性指标的重要因素;街道餐饮密度呈现明显的去中心性。  相似文献   

16.
街道活力是社区规划建设的关键与 核心,富有活力不仅是社区的安全保障,也是 社区的生命力。本文以大数据和实地观测为 基础,选取成都市社区街道为样本,对社区 街道活力展开定量研究。一方面,在既有理 论之上,提出了街道活力评价的量化指标, 通过定量测评对样本街道的活力进行评价, 并给出了相应的活力值。另一方面,将人口密 度、空间品质、业态混合度、公共交通可达性 等街道活力影响因子与街道活力值进行线性 回归分析,从而判断对活力值的影响度。结果 显示,60岁以上人口密度、街道长度、公共交 通站点密度这三项因子与活力值的高低明显 相关,而街道空间品质、业态混合度等一些被 公认为决定街道活力的重要因子却与街道活 力值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这一结论使得我们 需要重新认识和进一步探索社区街道活力的 形成内因,以帮助街道活力的营造。  相似文献   

17.
龙瀛  高炳绪 《规划师》2016,(4):23-30
ICT技术的发展使其影响扩展至城市运作的各个方面,对"互联网+"的讨论即是对这个趋势的回应。文章立足于城市街道空间,试图从ICT技术和城市空间两方面讨论两者之间的影响与互动。在ICT技术方面,通过回顾与分析已有的理论研究,根据ICT技术的发展阶段探讨ICT技术如何从基础设施、内容和连接方式三个角度影响城市以及各个阶段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在城市街道空间方面,文章在已有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ICT技术与"互联网+"时代下街道活力丧失的原因进行了讨论,提出新时期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应结合ICT技术及互联网提供的新技术平台,实现对街道空间的量化分析,并介绍三个国内外采用量化分析手段研究城市街道空间的案例,以期补充说明采用新技术手段研究街道空间的前景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城市街道空间品质对市民的身心健康与出行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对影响街道空间品质的因素进行分析梳理,基于街景、POI等多源数据,从安居、乐业、畅行、趣游四个维度构建街道空间品质指标体系,对街道空间品质进行评价;进而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厦门火车站片区和杏林湾片区的街道进行对比研究,探索两个片区在不同指标维度上表现差异的影响因素与主客观结合测算得到的街道空间品质得分情况;对比发现街道空间品质影响最显著的为“安居”系列指标,为未来打造高品质街道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9.
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是城市设计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街道空间的定义,阐述了街道空间品质的影响因素,归纳总结了已有研究的成果和街道空间品质的量化方法,对已有研究方法进行评价,并得出结论 :现阶段街道空间品质的客观影响要素的测度方法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但是主客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还有待补充,未来研究方向需注重本土研究的特殊性,协调好街道建成环境、社会环境、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历史街区活力的提升是复兴历史街区的重要手段,明确影响因素是提升历史街区活力的基础,以什刹海历史街区为例分析得到街区日间与夜间的活力影响因素,并对其作用方式与一般规律进行阐述。首先,基于大众点评兴趣点(POI)及微信宜出行等城市网络数据,建构历史街区街巷活力评价体系;其次,通过量化获得历史街区活力表征与潜在的活力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得到什刹海历史街区日间与夜间的活力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活力表征显示什刹海历史街区日间活力集聚于恭王府,夜间活力集聚于银锭桥,剩余区域活力分布较为均匀;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日间影响街区活力的因素由强到弱分别为历史吸引、商业吸引与地标作用;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夜间影响街区活力的因素由强到弱分别为商业吸引与地标作用。研究结果对什刹海历史街区及其他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起到启示作用,明确未来发展与更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