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纯的自然通风方式在室外高温气候条件下往往难以满足通风降温的要求,此时,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联合运行的复合通风方式显得很有必要。通过数值模拟,对机械排风口的合理布置位置和最佳配置方式进行了研究。对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自然通风、机械通风工作情况分别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在该运行工况下所应采取的相关措施以保证最佳运行效果。此研究结果可为解决高温气候条件下变压器室通风降温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热压自然通风和局部机械送风相结合的复合通风工业厂房室内气流组织和热流分布特征。研究了在不同热源强度,不同机械送风压力下厂房内气流分布,通风量,温度垂直分布以及排温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排温效率随着热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机械送风强度的增大,排温效率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最后趋于平稳。研究结果可以为工业厂房通风系统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工业厂房受工艺条件限制或辅助用房影响,自然进风口面积无法保证,进而影响热压通风效果的问题,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相同热源强度条件下,单侧进风口面积减小对热压通风量的影响,对比了6种不同热源强度条件下,单侧墙面进风口面积减小对热压通风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集中热源位于厂房中部的工业厂房,在相同热源强度下,随着进风口面积的减小,热压通风量总体变化趋势为先稍微增大、后减小;随着热源强度增大,进风口面积减小对热压通风量影响作用逐渐削弱。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了数值模拟的方法,在大空间建筑物中拟定一个固定热源,并且对单侧风压和热压自然通风,单侧通风加屋顶机械排风,穿堂风加屋顶机械排风这三种不同的耦合方式进行了模拟并得到温度分布。模拟结果发现,自然通风能够较好的对建筑物的下部空间进行通风,顶部机械通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建筑物上部的空气环境,建筑物可根据内部结构适当调整通风方式。  相似文献   

5.
电厂厂房选择合理的通风方式至关重要,在机械通风的基础上适当的引入自然风,能够起到节能、降低投资成本的作用。通过CFD模拟验证了自然进风、自然排风以及自然排风与机械排风相结合的方式的合理性,同时数值模拟手段也可为通风设计优化提供有力指导。  相似文献   

6.
结合蒙古UHG选煤厂主厂房,介绍了严寒地区大空间工业建筑的采暖及通风设计。主厂房集中采暖系统主要采用低温热水地面辐射采暖辅以暖风机采暖,连接厂房外皮带接口处设置热空气幕,厂房内矿粉池以及厂房外门坡道防冻均采用伴热电缆加热方式;屋顶设置轴流风机进行机械排风。本文的研究对于大空间工业建筑采暖及通风设计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将厂房内工作区热环境的实测值与模拟值作对比分析,验证了夏季自然通风条件下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进排风口中心高度差的改变对厂房内工作区热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进排风口中心高度差的增大,工作区温度总体呈递减趋势,研究成果为工业热厂房自然通风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青岛某综合管廊电缆舱室通风系统进行研究。采用传统的机械排风加自然补风通风系统,舱室平均温度为31.8℃,但排风口平均温度达到43.6℃,高于设计标准的限值40℃。采用诱导通风系统,舱室内平均温度为31.5℃,排风口平均温度降至37.3℃,保障了舱室顶部设备的正常运行。对两种通风方式下电缆舱内温度场均匀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舱室内温度场方差分别为6.645和4.667,诱导通风系统空气温度分布均匀性优于机械排风加自然补风通风系统。此外,对两种通风方式下电缆舱内速度场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沿舱室高度方向,诱导通风系统的平均风速大于机械排风加自然补风通风系统,空气流动死角较少,更有利于舱室内的气流组织。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热回收技术的专项研究、通风节能系统整体方案研究、热回收装置和通风系统集成研究、一次性投资成本分析和运行成本分析。重点介绍了在汽车工厂厂房建设中应用通风节能系统,实现回收利用排风中的热能60%以上的节能目标。  相似文献   

10.
建筑结构对带内热源工业厂房自然通风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热源参数一定而分别改变进风口面积、进风口离地高度、矩形天窗喉部开口面积及排风口面积等建筑结构参数的情况下,对工业厂房自然通风的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计算工况下的通风量、排风温度、工作区的平均温度、热量分布系数及其变化规律,分析了工业厂房的建筑结构对自然通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室内通风与热舒适性研究,是暖通专业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采用FLUENT软件,对北京某高校学生宿舍不同楼层的室内环境进行数值模拟,比较了热压单独作用以及热压与风压共同作用时室内气流速度分布情况,证明在单独热压作用下高层宿舍通风环境优于低层宿舍,而风压的影响将使得低层宿舍通风环境恶化。通过分析宿舍不同的通风方式对室内气流组织的影响,得出3层以下宿舍不能仅仅依靠自然通风,而应结合强制送风或排风来改善室内环境品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热源面积对室内热压自然通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具有内热源的民用建筑,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通过改变热源面积对热压自然通风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了不同热源面积下的通风量、排风温度及其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的温度场和速度场,得出了中和面高度和有效热量系数随热源面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热源面积的变化主要影响房间下部的温度场,对通风量和排风温度的影响不大,对中和面高度和有效热量系数均有一定的影响。该结论为民用建筑自然通风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办公室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仿真方法研究了置换通风与顶板辐射复合空调系统三种运行模式在不同冷负荷条件下的室内热环境。结果表明,联合运行模式下,热舒适性最好,且冷板表面结露的危险小于顶板辐射单独供冷;在负荷较小的情况下,三种运行模式均能保证室内热舒适要求,且联合运行模式的通风效率与置换通风单独运行相当;在负荷较大的情况下,采用置换通风模式,室内垂直温度梯度增大,当负荷大到某一程度时,垂直温度梯度将超过3℃/m,表明其单独运行将无法满足热舒适性要求;顶板辐射单独运行可以满足热舒适性要求,但冷板表面结露的危险性增大;联合运行的通风效率小于置换通风模式,且随着室内冷负荷的增加,单独置换通风和联合运行模式的通风效率均有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刘凯凯 《暖通空调》2023,(12):149-154+172
针对地铁地下车站公共区卫生间通风气流组织进行了数值模拟与优化研究,分析了排风方式、换气次数、下排风口高度、补风形式对污染物的影响。研究表明,卫生间采取自然进风、局部机械下排风、下排风口高度0.3 m、换气次数20 h-1可有效降低室内污染物水平,提高室内空气品质。通过现场测试验证了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通风管道设计是工业厂房通风系统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确保工业厂房通风系统的有效运行,必须对通风管道进行合理设计。对工业厂房及其特点、工业厂房通风管道设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工业厂房通风管道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并结合实例提出了工业厂房通风管道设计的要点。  相似文献   

16.
白音夫  敬成君  徐龙  扈峥 《四川建筑》2014,(1):208-212,215
文章利用CFD技术对某厂房的气流组织进行数值模拟,通过改变送排风口的位置进行对比分析,获得了各送排风方式的影响规律。对于这类工业厂房,同侧上送下回和异侧上送下回的送风方式均可满足舒适性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武汉某高大空间工业厂房的地道通风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热压原理建立了地道自然通风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预测模型,根据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了该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基本符合要求。利用该CFD预测模型研究了地道长度和竖井高度对地道通风量、地道出口处空气温度及工作区空气平均温度的影响规律,得到地道长度和竖井高度的最优值分别为200 m和3 m。本文的研究结果为高大空间工业厂房地道通风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在该恒温游泳池设计中引入了自然通风系统,结合CFD模拟结果确定了进排风方案。给出了自然通风、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联合运行和空调运行的逻辑判定条件。采用广州市典型气象年的气象资料计算了全年通风运行时间,并通过全年能耗模拟分析了其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正交回归设计改进了相似模型试验方法,并以高窗厂房热压通风的研究为例,说明使用这一改进方法只需为数不多的试验,可较为容易地揭示复杂通风现象的规律,并用获得的“最优”回归方程预测实际高窗厂房的热压通风,结果较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0.
为了确定寒冷地区电厂主厂房夏季采用全面自然通风和自然进风、机械排风2种通风方案的可行性,对某电厂主厂房内部的流场分布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夏季工况下采用全面自然通风方案时,底层和夹层的空气温度超过34.5℃的高温区域面积较大,不能很好地满足相关技术规程的要求;采用机械排风方案后,厂房内部温升超过3℃的高温区范围明显变小,各层空气流速分布更加合理;但在2种通风方案下,凝汽器附近均会形成小范围高温区,以及出现局部流速过低问题。分别通过开启通风格栅和采取隔热措施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其降温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