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冯正汉 《广东建材》2012,28(8):49-51
国土规划与城市规划是地方政府实施土地空间管理的重要法定规划,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中,可以在人口数据、建设用地规模、空间管制、中心城区用地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近期建设规划等六方面与城市规划相衔接,实现"两规合一"。  相似文献   

2.
正国内设计行业在近十年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与挑战,这其中有行业受体制性影响的因素,也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规律性因素,还有与民族性、地方性等传统的与人文相关联、相互作用的因素,可谓局面错综复杂。这样的局面,使从业者疲于应对,举步维艰。但是,可以预见的是社会终将前行,依着它自身的规律、依着环境6时间:2018-5-25(周五)12:30-14:30地点: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咖啡厅主办:《城市建筑》杂志社协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相似文献   

3.
《城市建筑》2013,(23):6-17
《城市建筑》12月刊主题沙龙题为“观念与道路”.本次沙龙由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冯果川老师召集并主持.沙龙邀请了多位建筑界人士讲述自己独立的建筑价值观和建筑观念,以及在此观念下的设计道路与策略。嘉宾们围绕沙龙议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设计时话.展示了各自坚持的评判标准和建筑观念。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深入,医院服务向社区分散转移,医院建设关注焦点也将从医院建筑单体向社区医疗设施转移;老龄社会的社区适老建筑与医养设施建设也日益增多……共同筑成了"未来健康社区"图景。本次沙龙特别邀请在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健康系统设计研究中心(Center for Health SystemsDesign,CHSD)工作学习的学者和博士研究生,请他们基于各自研究背景——养老建筑、医疗建筑与健康社区等领域,就"未来健康社区"这一主题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建筑界的发展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进行更替,全球化的发展为建筑界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新技术、新思想,但建筑在不断发展更替中仍能体现出其地域性也一直都是建筑界人士追寻的目标。建筑地域性是建筑与自然、传统、文化、环境之间的交融与对话,能体现出建筑的本质属性,是建筑主体中的静态的凝固的沉积。而地域性建筑创作是将建筑的地域性形式及内涵完整地表达出来,是与时代发展同步  相似文献   

6.
《城市建筑》2012,(9):6-32
本次沙龙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袁烽和南加州大学建筑系教授尼尔·里奇(NeilLeach)共同主持.邀请了包括学者、实践建筑师、材料专家以及软件工程师等10余位嘉宾,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10年后的数字未来提出预测。  相似文献   

7.
<正>数字化2.0是一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概念,不是一种口号,一种主义,而是一种进程。在这样一个时代,教学、研究、生产、实践等的新兴方式伴随着数字技术的逐渐发展而不断涌现,数字设计自身也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着自我完善与升级。中国正处于快速建设的历程中,在数字化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当今新常态的形势下,数字设计的发展值得关注和探讨。数字化2.0时代下,设计、加工、建造都在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8.
本次沙龍由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袁烽和南加州大學建築系教授尼爾·裏奇(NeilLeach)共同主持,邀請了包括學者、實踐建築師、材料專家以及軟件工程師等10餘位嘉賓,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對10年後的數字未來提出預測。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的地域性特质逐渐被人们关注,除了美丽的婺源粉墙黛瓦,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吊脚楼、福建的客家土楼、岭南的过街楼等都各具魅力,可以说乡土建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密切相关。看得见山水,望得见乡愁是在呼唤乡土建筑,也是需要我们重视乡村营建。而乡村营建一定不是小城镇般的规划,更不是大城市般的建设。美丽乡村的背后,遵循的是东方的山水美学,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0.
<正>"地域建筑"是当下建筑学界共同尊重的准则,但这一术语的过度使用,也使得其内涵在当代建筑创作中逐渐模糊。本期沙龙主题"建筑适应性",是对"地域建造"这一命题的具体化。"适度"的"适应"是当下应当倡导的地域建筑设计创作原则。"建筑适应性"中的"适应",强调对历史文脉与所处环境的积极回应,研究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复杂应答关联;除此,"建筑适应性"还强调对经济、技术、材料的"适度"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空气污染、生态环境恶化、城市问题日趋严重,人们的健康也因此面临威胁,心脑血管、心理疾病、癌症等慢性疾病患病人数大大增加。将公共健康贯彻到城乡建设的方方面面成为城乡发展的迫切要求。城乡规划学科与公共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但目前,我国关于城乡规划与公共健康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及人口的快速流动,作为交通汇集和转换节点的交通建筑也面临新的挑战。轨道、公路、航空等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换乘、停放、到离等交通行为的组织;餐饮、购物、休闲娱乐等不同功能需求的满足;交通建筑与土地、城市的协同关系等,都需要融入交通建筑的设计中。因此对于将上述设计要素融合于一体的"一体化的交通建筑"也越来越受到设计师们的关注。本期沙龙关注"一体化的交通建筑"涉及的诸多设计方面内容,诚邀您参与到本期沙龙主题的探讨,分  相似文献   

13.
隨着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建築的可持續性要求也在不斷提高,然而材料作爲建築的基本構成要素,它在其中起到了何等的重要作用?是决定性的還是錦上添花?面對同樣的建築設計方案、同樣的經濟條件,如何通過對材料組合的選擇獲得更好的可持續性?除了在物理性能層面,材料對建築的可持續性的影响還有哪些其他的可能?比如文化的延續?……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在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方面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造成了千城一面奇奇怪怪的乱象。而我们对地域性的探寻,正是为了发现我们每一片土地上最本质的内容,以地域化的多样性去回应当下社会多样性的需求,以地域化的优势基因在国际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本真,是地域性的重要特征,因为在地域性的形成过程中,自然因素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稳定性及人文要素中的科学性决定了其结果的真实性。所以本真的地域性更应关注普通大众的现实需求和精神世界,关注自然山水和风俗人情。  相似文献   

15.
正"生长中的建筑"就犹如"活"的建筑,其在环境和人的生活中处于动态的改变中,这种改变分为被动适应和主动适应,其中主动适应是"生长中的建筑"的出发点,也是本次沙龙探讨的重点。从建筑的主动适应性出发,其生长模式包含了对旧建筑(历史建筑)的扩建、更新和改造。这三种不同的建筑生长模式也在建筑由增量走向存量的时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然而这悠久的历史在现在的城市实体空间和物质环境中确实很难读取。经历了沧海桑田已成为历史见证和文化记忆的许多老建筑,在城市化和旧城更新的浪潮中面临着拆除或将拆除的命运。当我们在为已失去的而深感痛心之时,是否更应该痛定思痛,更多地思考如何保护现存的历史建筑,将其作为永久的记忆代代相传。在新的转型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对医疗设施的需求相对较大,2010年年末,全国共有医院20 918家,2015年年末,全国共有医院约27215家,由此可见中国医院建设在数量上仍然处于发展期。但在大量建设的同时,却依然存在医院建设布局不够合理、医院效率偏低、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较弱,以及忽视人性化设计等诸多问题。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医疗模式的改变,医疗建筑也都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使用需求。为此,本次沙龙邀请多位学者、建筑师、医院管理者基于各自的视角,深入探讨如何使得医疗建筑更加贴合医疗需求。  相似文献   

18.
正当代建筑学中,不断发展的虚拟技术让建筑师得以摆脱媒介的束缚直接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空间操作,并通过由数字到机器的转译直接进行物质实现。而这种发展使得我们对于虚拟与物质的认知越发宽泛。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可以认为构成建筑的物质材料具有某种虚拟的智能。这种智能可以驱动物质自身搜索在特定环境中的最佳能量状态,以达到一种或热工层面、或结构层面、抑或人体行为层面的动态平衡。其中,建筑师的任务是通过特定的工具与媒介将物质的虚拟性进行视觉呈现,并加以利用来探索建筑形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正建筑遗产是人类历史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遗产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随着国家步入繁荣昌盛的现代社会而日益提高。但是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市的建设速度加快、旧城改造规模逐渐扩大,对遗产保护带来了很大冲击,这不仅阻断了历史文脉的传承,也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因此,本次沙龙围绕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与方法、制度与体系、遗产申报、实践经验等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希望通过本次沙龙能够促进业内人士的交流,引发更广泛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20.
<正>雄安新区的设立,引发了新一轮关注国家级新区建设的热潮。从1992年设立的上海浦东新区到2015年年底设立的哈尔滨新区、2016年2月设立的长春新区和6月设立的赣江新区,再到2017年4月设立的河北雄安新区,目前我国已经设立了19个国家级新区。国家级新区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承载了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和区域振兴的重要使命,也给城乡规划界和建筑界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