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文静  龙杰 《中外建筑》2021,(6):109-113
2016年住建部发文《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乡村建设要彰显地方特色.湖南地域特征明显且差别较大,需充分把握地域性、差异性,因地制宜地开展乡村建设.本文基于当代建筑师在湖南地域内的乡村实践整理出两类乡建策略,一为空间形式上的地域式回应,二为乡土材料的应用重构,并结合设计案例做了具体分析,最后针对湖南乡...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经济落后地区,由于经济与技术的制约,当地住宅的发展缓慢,千篇一律,失去了原有村落的活力.如何在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发展适合当地现状条件的住宅已成为目前被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文章从青年建筑师所建成并且反响强烈的乡村住宅入手,探寻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化转译中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3.
《城市环境设计》2015,(6):182-183
UED:作为建筑师去投资乡村文化酒店项目是怎样的机缘? 赖军:最近两年,随着房地产行情的调整,相应地设计公司也面临着市场的变化.三年前,我们有一个预判:房地产发展的速度会放慢,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建筑设计行业,尤其是像墨臣这样的民营设计公司.因为我们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完全依托于主流房地产的发展,所以如果房地产速度放慢,对我们来讲市场是非常不确定的因素.我们希望在未来的市场当中能够把我们的设计持续地做下去,希望对设计的追求能够落实到具体项目当中.  相似文献   

4.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国际建筑师的表演舞台。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中外交流活动的增多,中国建筑师在境外的实践也有增无减。目前,这种建筑设计实践仍以项目援建为主,并主要集中在亚非地区,除单个建筑外,也开始有一定规模的开发项目。在建筑项目的实践之外,也有中国建筑师通过参  相似文献   

5.
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是经济利益驱动的结果。全球化既影响着经济的融合与发展和文化思想的多元,也促使人力资源的台理流动。“海归”作为这种潮流中的一种现象.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历史上文化经济等的交流融合其实就没有间断过.这些交流催生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20年的飞速发展,就是开放交流的结果。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开始吸引全球建筑师的眼球.包括一批“海归”的建筑师。他们有着良好的海外教育背景.部分还有境外公司实践的经历.同时在资源信息方面占有优势.已迅速成为国内建筑设计市场的活力因  相似文献   

6.
王去宠 《中外建筑》2012,(12):62-63
通过乡村建筑师王柳愚的建筑经历、建筑见解、为自家建造的住宅和独门绝技,探讨乡村建筑的历史与经验。  相似文献   

7.
霍方方 《中外建筑》2014,(12):43-45
本土化就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探索本土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这才是设计本土化的精髓所在。一批中、日建筑师对此发掘和探究,并且取得卓越的成果,在国际建筑行业引起巨大反响。  相似文献   

8.
《城市环境设计》2012,(7):200-201
虽然外界常把谢英俊及其团队与灾后重建联系在一起,或视他们为人道主义建筑师,但不如说他们继承了包豪斯现代主义,着眼于普罗大众居所,思考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的课题下应该怎么做。70%的人类居住和生存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在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村民逐渐放弃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采用他们不熟悉的施工方法与材料,穷一生之  相似文献   

9.
我们,为什么要谈当代女性建筑师的创作?那得先来谈谈女性,抑或女性主义在人类文明演进历程中的衍生,及其在社会、两性与学科领域的影响.女性主义,是女性的一项“争权、促平到建论、拓展”的社会运动,其核心是为了实现男女平权、结束性别歧视、克服性别差异、促进性别阶层的平等与扩大女性参与社会的机会,之后产生相关的性别研究与理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建构的基本内涵和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的建构实践入手,通过对中国建筑师近期的一些论文和作品的读解,提出中国大陆实验性建筑所显示的对建筑语言与建构文化的探索以及对建筑本体文化的关注,正是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笔者近几年的创作实践,探讨了当代职业化的建筑创作环境下,建筑师如何结合项目所在地域的特定历史、人文及经济环境,选取适当的切入点,创作出扎根当地环境,被当地民众接受,能与地域文化、地理空间氛围对话、融合的新建筑形态,从而在传承地域文、维系地域空间特征的同时,赋予地域性命题时代性及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城市面貌逐渐趋向于一种千城一面的状态,建筑如何反映地方特色逐渐被设计师重视起来,越来越多的建筑师投入到对建筑地域性的思考。然而,建筑地域性所涵盖的范围使得建筑的在地特征不能被准确地表达出来,甚至,为了适应高效建造出现模式化地域主义的倾向,这也促使当代建筑师开始对在地性建筑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13.
邹育华 《四川建材》2007,33(3):112-113
本文从建构的基本内涵和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的建构实践入手,通过对中国建筑师近期的一些论文和作品的读解,提出中国大陆实验性建筑所显示的对建筑语言与建构文化的探索以及对建筑本体文化的关注,正是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世界全球化的趋势是经济利益驱动的结果。全球化既影响着经济的融合与发展和文化思想的多元,也促使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海归”作为这种潮流中的一种现象,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历史上文化经济等的交流融合其实就没有间断过。  相似文献   

15.
《住区》2015,(4)
<正>一带一路从宏观战略层面是一种释放,或者是一种产能过剩的输出。我们做麦语云栖的酒店其实就是墨臣的过剩产能的输出,是墨臣的建筑师的一带一路。房地产十几年的黄金发展阶段,房价涨了差不多十倍,但设计费没有涨,可能还在往下降。设计创造的价值根本不可能回馈设计师,所以当时也在想除了建筑设计之外,我们还能做点什么?探索设计师的价值到底在哪儿。  相似文献   

16.
介绍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项目,阐述了作者对当下中国乡建中建筑师身份、工作方法等—系列思考,特别强调了设计的模糊性、对当地人的尊重,以及村民参与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的单向进程导致了乡村的边缘化,而建筑学正在积极介入乡村营造改变这一现实。为让建筑学更好地应用于乡村营造工作,通过分析建筑学介入乡村营造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肯定了建筑师主导模式对于乡村营造的借鉴价值,从建筑师在乡村的实践案例中总结出价值观、地域表达和建筑师3个方面的乡村营造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正为了筹备2019年的天津大学建筑学术周,孔宇航院长邀请我与金秋野、张听楠两位老师共同策划一个板块,主题为"NEXT:中国青年建筑师实践展"。展览和论坛以发掘代表中国当代建筑界未来的"青年之星"为目标,选择了15位建筑师。在策划过程中,我们将"青年建筑师"界定在40岁左右——虽然这个标准不符合通俗对青年的定义,但对于建筑师这个晚熟的群体却是恰当的。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在60岁的时候还曾参加名为"下一代"(Next Generation)的展览。在策划方案讨论和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观察到当代中国青年独立建筑师群体的探索面已十分多样化,从建造实践、设计研究、展览传播到与工业化、数字化结合的跨界实践等,无一不呈现出立足当代的全新特征,以及不同于上一代建筑师的实践风貌。展览中所选择呈现的建筑师的作品或许可以作为当代中国建筑实践探索状态的一个侧写。  相似文献   

19.
王瑜  黄捷 《新建筑》2012,(3):31-35
通过梳理外国建筑师在曾代岭南建筑创作实践的历程,解析其建筑作品的主要特点,指岀其创作实践更直接且直观地将西方多元的建筑理论与设计方法传入岭南。然而,外国建筑师在岭南的创作实践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必须以辩证与理性的态度去面对。  相似文献   

20.
今天,活跃在国际建筑舞台上的建筑师是 50来岁的一代人,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相比较,这一代建筑师具有更为特殊的位置。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糅合不同的建筑创作模式,创造出体现设计者独立个性的做法,善于处理历史文化与当前现实的关系,适宜的合作规模和在建筑作品中巧妙地不事张扬。可是,意大利50来岁的建筑师却不知道处理这样一种恰如其分的平衡,例如如何体现设计者建筑语言的肯定性、在合作过程中如何认识自身的位置,以及面对当今复杂的施工要求如何保证建筑作品在实施过程中不失去个性,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处理不当,致使在国际建筑舞台上缺少他们的身影。今天,可以肯定的倒是30-40来岁的意大利建筑师,阿克雅建筑师事务所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们能够娴熟地运用国际流行的建筑语言,并且不局限在某种作者定式和个人魅力,致力于把纯粹的学术研究与建筑实践结合在一起。这一代意大利建筑师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把每一次设计作为一次积极展示他们个人特点的机会,表现出强烈的希望设计作品付诸实施的愿望,以及作品中展现出扎实的结构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