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雾霾的影响,PM2.5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介绍了在不同天气以及开关窗条件下测试室内外PM2.5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室外的PM2.5浓度受天气影响较大。雾霾天气情况下的PM2.5浓度明显高于下雨和晴朗天气下的PM2.5浓度。同时,在开窗和关窗条件下,室内外的PM2.5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具有较强的跟随性。室内外的PM2.5浓度最大值常出现在8:00~10:00时间段左右。为研究室内外PM2.5浓度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上海地区13户住宅为对象,长期监测室内的温湿度,CO_2浓度,PM2.5浓度以及开关窗行为。调查住宅通风换气,舒适度情况以及PM2.5现状水平,探究不同通风方式对室内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住宅室内CO_2浓度在冬季最高,中位数水平未超过国家标准1000 ppm。相比于机械通风,自然通风住宅存在通风不足现象。开窗可增大换气次数,且可显著降低室内CO_2水平。同时,过渡季节室内的温湿度均满足舒适度要求,全年室内PM2.5浓度优良率达到93.4%。上海地区冬季室外污染时,建议住宅采用短时开窗+净化器辅助的通风方式,其他时间在保证人员热舒适情况下,建议住宅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且增大夜间开窗时长。  相似文献   

3.
雾霾天气的频繁出现导致关窗并开启空气净化器成为住宅中常用的净化手段,而长时间关窗带来的危害往往被忽视。模拟了雾霾天气下住宅中全时开窗及短时开窗2种开窗方式与空气净化联合使用时对室内细颗粒物(PM2.5)和CO_2浓度的控制情况,结果表明:当室外雾霾在中度污染(室外PM2.5质量浓度200μg/m~3)以下时,可以采取全时开窗与空气净化联合策略控制室内污染物的浓度;当室外雾霾污染严重(室外PM2.5质量浓度300μg/m~3)时,可以采取短时开窗与空气净化联合策略将室内污染物浓度在大多数时间段内控制在限值以下。合理的开窗通风与空气净化联合控制策略为住宅中应对室外雾霾与室内多种污染物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4.
采用模拟手段,开展了居住建筑通风净化运行策略优化的分析研究,并探讨了室内PM2.5初始质量浓度、室外PM2.5污染等级、房间通风换气量、房间容积、空气净化器连续和间歇运行方式等的影响特性及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 表明,在室外PM2.5污染等级为严重、重度和中度时,应尽可能关窗以减少通风换气量,而在轻度和良时,...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某办公建筑夏冬季室内外PM_(2.5)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把握雾霾天气大气环境细颗粒物PM2.5浓度变化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规律,项目组先后于2013年6月~8月(夏季)和2013年12月~2014年2月(冬季)对北京地区一办公建筑室内外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及I/O比值变化规律进行了实时监测。实测结果表明:1)在建筑外窗关闭、室内无其他污染源且机械通风系统关闭条件下,夏、冬季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的日变化规律均为夜间高白天低,周变化规律为周一~周五呈逐渐上升趋势;2)冬季各月的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水平均高于夏季各月的,对应的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I/O比值也是冬季高于夏季;3)室外风速和空气相对湿度与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负相关,而室外空气温度与室内外PM2.5质量浓度水平的变化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认识住宅室内PM2.5实际的通风净化状况,对北京地区15户住宅客厅和卧室的室内PM2.5浓度、空气净化器和机械新风系统的运行功率及外窗开关状态进行了连续测试记录。基于不同室外PM2.5污染等级下室内PM2.5质量浓度低于35μg/m~3的相对时长,提出了室内PM2.5净化时间达标率的概念,由此分析了室外PM2.5污染等级、房间通风净化方式等对室内PM2.5净化时间达标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现有以开窗率和净化开启率描述的通风净化策略并不理想;对于室外PM2.5污染等级为轻度至重度的情况,通过优化通风净化策略可改善室内PM2.5环境。  相似文献   

7.
以雾霾影响下的人员开关窗行为调查为手段,了解和探析雾霾影响下人们的开关窗行为,据此提出相应的室内细颗粒物(PM2.5)污染控制方法。从认知与关注、开关窗习惯和室内PM2.5控制措施3方面开展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探讨了以控制人员开关窗行为为目的的PM2.5可感知措施、宣传、技术展示等方法来引导建筑使用者的合理开关窗行为,为健康建筑设计和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灰霾天气条件下,对上海市某住宅建筑室内外PM2.5浓度进行了测量,研究了最小通风量(外门窗关闭)条件下,室内外PM2.5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无明显室内污染源时,室内外PM2.5浓度平均I/O比值为0.67±0.17。这表明,在近期上海冬季灰霾天气下,即使门窗关闭保持最小换气次数,室内人员暴露的室外PM2.5浓度可能仍然相当高;进而计算了典型活动模式下人员PM2.5吸入暴露量。结果表明,成人的全天总吸入暴露量要高于老人和儿童,人员室内总吸入暴露量占全日吸入暴露量比重较大,最大可达80%。  相似文献   

9.
于2015年4—12月(除7,8月外,每月一周)实测了该幼儿园室内外PM2.5浓度,结果显示:室外PM2.5质量浓度中位值为60.6μg/m~3,室内PM2.5质量浓度中位值为32.5μg/m~3;室内外PM2.5浓度相关系数达0.74,检测期间平均约有52%的室外PM2.5通过建筑围护结构进入室内,室内55%的PM2.5变化由室外颗粒物源导致;实测期间,时均I/O值为0.69,变化范围为0.1~5.46;I/O值受室外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随室外PM2.5质量浓度升高呈下降趋势,室外PM2.5浓度较高时,I/O值随换气次数减小而减小,室外PM2.5浓度较低时,I/O值随换气次数减小而增大;室外空气湿度与室内外PM2.5浓度正相关,室外风速与室内外PM2.5浓度负相关,而室外温度对室内外PM2.5浓度影响有限,但与I/O值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室内人员开窗行为是对空调系统能耗、室内空气质量和热舒适性有显著影响的人行为。通过对2018年北京地区某妇幼医院过渡季室内外环境参数及病房窗户状态的实时监测,研究了对妇幼医院建筑开窗行为可能产生影响的环境参数。结果表明,室外温度是妇幼医院建筑过渡季开窗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其次是室内相对湿度、室外相对湿度和室内温度,室外PM2.5质量浓度对开窗行为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1.
在灰霾天气条件下,对上海市某住宅建筑室内外PM2.5浓度进行了测量,研究了最小通风量(外门窗关闭)条件下,室内外PM拍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无明显室内污染源时,室内外PM2.5浓度平均I/0比值为0.67±0.17。这表明,在近期上海冬季灰霾天气下,即使门窗关闭保持最小换气次数,室内人员暴露的室外PM2.5浓度可能仍然相当高;进而计算了典型活动模式下人员PM2.5吸入暴露量。结果表明,成人的全天总吸入暴露量要高于老人和儿童,人员室内总吸入暴露量占全日吸入暴露量比重较大,最大可达80%。  相似文献   

12.
针对设计中PM2.5室内控制浓度标准、PM2.5室外计算浓度确定方法、建筑漏风量与穿透系数估计范围、室内人员PM2.5发生强度、打印复印设备集中局部排风等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介绍了空气净化设备选型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选取哈尔滨(严寒地区)、天津(寒冷地区)、武汉(夏热冬冷地区)、广州(夏热冬暖地区)和昆明(温和地区)作为我国5个气候区域的代表性城市,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室外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数据作为样本,对室外细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于广州、昆明,由于气候条件、能源使用强度低等原因,室外细颗粒物质量浓度明显小于其他3座城市。虽然武汉不属于集中供热区域,但冬季居民分散供暖造成能源使用强度较高,室外细颗粒物年平均质量浓度仍较高。即使门窗关闭,室外PM2.5质量浓度仍对室内PM2.5质量浓度有显著影响。空气净化设备(独立式净化器、集中式净化系统)可有效降低室内细颗粒物质量浓度。独立式净化器占地面积小,使用灵活,净化效果较好,但不具备新风处理功能,为降低室内空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仍需开窗通风。当室外污染物浓度高时,开窗通风不仅易将室外污染物引入室内,而且在冬季将室外冷空气引入室内使人有吹风感,且会增大热负荷。集中式净化系统兼具室内空气净化功能与室外新风处理功能,在保持室内细颗粒物质量浓度较低水平的同时,还能满足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探究不同住所室内颗粒物PM_(2.5)的浓度水平随室外颗粒物及室内污染源的变化规律,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对北京城区4户居民住宅、2个学生宿舍和1户农村住宅的室内PM_(1.0)、PM_(2.5)及PM_(10)浓度、室外PM_(2.5)浓度及室内外温湿度变化进行了逐时测试,并对测试分析结果进行了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①城市住户室内污染源对室内PM_(2.5)浓度的影响程度为:吸烟烹饪清洁。农户污染源对室内PM_(2.5)的影响顺序为:燃煤燃烧薪柴吸烟清洁人员活动。②当住所门窗关闭室外雾霾开始或结束后,室内PM_(2.5)浓度的升高或降低均延迟于室外PM_(2.5)的变化。③城市住宅与学生宿舍的平均I/O小于1,农村住户的平均I/O大于1,且不同住所之间的I/O差异性显著(P0.05)。④住户相对湿度在10%~50%时(冬季采暖),室内颗粒物PM_(1.0)/PM_(2.5)及PM_(2.5)/PM_(10)的比值随相对湿度增加而增加,室内细颗粒PM_(2.5)的主要占比为细微颗粒物PM_(1.0);住户相对湿度在50%~80%时(秋季实测),室内颗粒物PM_(1.0)、PM_(2.5)和PM_(10)平均浓度随相对湿度增加而下降。⑥Spearman相关分析得到室内外温差与室内PM_(10)浓度和PM_(2.5)浓度呈现显著性负相关,与室内PM_(1.0)浓度无明显相关性。研究成果可为室内颗粒物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改善住所环境和保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是室内最常见的污染物之一,主要来源于室内各种装饰装修材料的散发。通风是去除室内VOC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不同的通风模式以及持续时间、风量大小都会使其室内浓度和可能产生的人体暴露量有所差异。本文以我国华东地区为例,通过文献调研了该地区新装修住宅室内甲醛的浓度水平,并以此估算了平均散发源强度。在此基础上,模拟计算了该地区的住宅建筑在夏季、冬季和过渡季,不同密闭情况下分别采用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时室内VOC浓度变化和可能的暴露量。模拟结果表明,室内VOC浓度与自然通风开关窗情况密切相关,当开窗通风时浓度迅速降低,关窗时浓度显著升高。各季节室内VOC日平均浓度主要由开窗通风时间决定,总体表现为冬季高于过渡季,过渡季又高于夏季,开窗时间越长、频率越高,日均浓度越小。在房间适宜开窗的情况下,自然通风去除室内污染物的效果远好于机械通风,但对于密闭性较好的住宅来说,在冬季和过渡季时,机械通风时室内的平均浓度要低于自然通风。  相似文献   

16.
通过长时间监测济南市冬季某高校宿舍内干球温度、相对湿度、CO_2、PM2.5、PM10、甲醛和TVOC浓度的变化规律并结合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得出结论:本次研究的宿舍室内休息区空气质量(IAQ)基本符合国家标准,宿舍散热器供热稳定,基本满足室内休息区热负荷要求。由于冬季宿舍门窗开启频率较低且时间较短,导致宿舍空气不流通,同时宿舍人员密集存在卫生间和垃圾异味等原因使得部分在室人员会主观感觉不舒服。冬季大部分宿舍通风量较小,开窗通风能显著提高夜间睡眠时段IAQ水平。由于缺少自然通风,走廊北侧宿舍IAQ劣于南侧宿舍,冬季室外雾霾天气下室外颗粒物浓度上升,导致室内休息区颗粒物浓度也大幅上升,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使室内休息区颗粒物浓度恢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值以下需较长时间,由此提出加强宿舍门窗通风和优化宿舍设计等一系列改善冬季宿舍IAQ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2020年哈尔滨市冬季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室外PM10和PM2.5浓度的影响因素。文中采用相关性分析法探讨气象因素对PM2.5和PM10污染物的影响。得出冬季室外颗粒物的浓度相对较高,并且不同地点的颗粒物浓度相差较大,绿地PM2.5、PM10浓度最低,PM2.5、PM10受室外气象因素的影响,与温度及太阳辐射呈负相关。经研究发现,室外颗粒物浓度在不同地点相差很大,并且温度与相对湿度对其影响较大,风速与其相关性较低。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室内装修的快速发展,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得不被人们所重视。通风是目前解决室内空气污染的首要选择,但是辽宁地区的居民在过渡季时开窗受到室外PM2.5污染影响。为了探究辽宁地区自然通风的过渡季室内甲醛污染现状,采用酚试剂分光光度法对该地区机械通风与自然通风共29户住户进行密闭与通风两种工况的实地入户测试。过渡季密闭工况下的平均甲醛浓度为0.090 mg/m~3,通风工况下甲醛浓度为0.044mg/m~3。过渡季节,在室外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居民应多开窗户达到去除室内甲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对北京居住建筑供冷期居民开窗行为进行实测,分析室内温度、室外温度、人员在室情况、降雨、室外细颗粒物质量浓度对开窗行为的影响。对开窗行为主导因素进行筛选,建立住户开窗概率模型。厨房、卧室、客厅的开窗比例均随室内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3个功能房间的最大开窗比例均出现在室内温度30℃附近。在各室内温度条件下,厨房的开窗比例高于卧室、客厅,卧室、客厅的开窗比例非常接近。卧室、客厅的开窗比例均随室外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厨房的开窗比例始终保持在80%以上,且随室外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明显。人员在室情况对卧室外窗户开启状态的影响比较小。卧室、客厅的开窗比例均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厨房的开窗比例仍远高于卧室、客厅,卧室与客厅的开窗比例相差不大。厨房、卧室、客厅的开窗比例均随室外细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升高而减小。当室外细颗粒物质量浓度大于100μg/m3时,卧室、客厅的开窗比例明显下降。当室外细颗粒物质量浓度大于200μg/m3时,厨房开窗比例才明显下降。室内温度、室外温度对开窗行为具有显著性影响。与室外温度相比,室内温度的回归系数绝对值更大,对开窗概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室外细颗粒物(PM2.5)通过围护结构缝隙进入建筑室内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以"源头控制"为思路提出被动控制措施,通过实测手段分析了室内和室外PM2.5的相关性及外窗气密性对室外PM2.5的阻隔作用;在介绍PM2.5围护结构缝隙穿透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室外PM2.5进入室内的影响因素;根据实测和理论分析结果提出了被动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室内外PM2.5浓度具有相关性,气密性好的外窗对室外PM2.5的阻隔作用强;颗粒物穿透围护结构的过程受换气次数影响。因此,对于住宅或无正压保证的建筑,应采取较高气密性外窗、保证外窗密封胶条产品质量和安装质量、加强墙体预留孔口的密封以及定期维护等被动式控制措施,以减少室外PM2.5向室内的穿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