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对地下空间的利用也越来越充分,新建地铁线路不可避免地要近接既有结构进行施工,常常造成新建及既有结构物受力复杂、既有结构变形过大等问题;对于软硬不均地层条件,该类问题更为显著。文章以深圳地铁7号线在软硬不均地层条件下下穿既有1号线及上部过街通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建立三维数值仿真模型对盾构下穿既有线路及其附属设施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揭示了新建地铁线路正交下穿既有盾构隧道近接施工时,既有隧道上方地表及过街通道沉降、既有隧道二次变形的时空分布规律,并据此提出了针对性的掘进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低温建筑技术》2019,(8):111-114
针对南宁地铁4号线盾构隧道近下穿既有南环线铁路隧道工程,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新建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施工对地表和既有隧道结构及轨道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对下穿段一定范围内的盾构周边土体进行注浆加固可以有效控制盾构隧道施工对地表和上方铁路隧道的影响,能够将地表沉降、既有隧道衬砌变形及结构安全、轨道变形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为工程施工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广州城市的发展,地铁线网规模会成倍的扩大,将会有大量在建地铁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隧道的情况,此类施工会对既有在运营的地铁隧道结构产生影响,如果下穿过程中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下穿中盾构机发生故障无法运转等,将对运营线路行车安全构成非常大的危险。本文根据作者实际工作经验,结合广州地铁十四号线嘉东区间下穿既有地铁三号线现场情况,从下穿前、中、后阶段三个阶段,提出了在建地铁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线路风险防控,为今后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既有运营地铁线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蒋超  王文辉 《江西建材》2022,(4):246-248,253
为保证盾构长距离重叠、并行下穿运营地铁隧道施工中既有线路的正常运营,确保盾构隧道的安全掘进,文中依托长沙地铁3号线下穿地铁1号线的成功工程案例,通过结合数值模拟计算、现场施工控制和监测方案布置,对地铁隧道在复杂下穿工况下的施工技术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盾构施工工法、地层地质条件和现场控制措施均是隧道安全掘进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张亮亮 《土工基础》2012,26(2):31-34
考虑时空效应的盾构下穿既有地铁隧道结构受力特征计算,对盾构工程风险控制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以南京地铁新建三号线区间盾构下穿既有一号线矿山法区间隧道为例,利用有限差分软件,按施工过程对既有一号线隧道衬砌结构的受力特征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采取有针对性的工程措施后,盾构下穿既有矿山法隧道施工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以在建地铁隧道下穿既有工程为研究对象,对既有车行隧道结构变形以及地层土体变形影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新建盾构隧道合理的掘进方案。主要研究工作:以广州地铁21号线黄村站—世界大观站盾构区间下穿既有车行隧道案例为依托,利用有限元软件和有限差分软件分别进行数值建模和计算分析,制定左右线新建隧道不同错距的掘进方案,研究左右线新建盾构掘进面错距大小对其下穿既有车行隧道的变形影响,得到合理的施工错距范围。  相似文献   

7.
在建地铁线路隧道下行穿越既有线路存在着施工安全风险,自动化监测是准确地了解在建线路对既有线路工程结构变形的有效手段和定量分析方法,确保既有线路的结构安全。本文以成都市在建地铁11号线盾构区间隧道下穿5号线既有线路地铁车站施工为例,对该车站的结构变形情况进行监测和分析,实行信息化施工监测,及时调整和优化盾构掘进参数,严格控制车站的变形量,有效保障了隧道顺利下穿通过,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曾英俊 《建筑施工》2022,(6):1318-1322
为研究新建盾构穿越软土地区运营双圆地铁隧道过程中既有隧道结构的变形特征,依托上海新建轨道交通14号线云山路站—蓝天路站区间盾构近距离下穿运营中的地铁6号线双圆隧道工程,对既有双圆隧道结构的实时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并结合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控制参数调整,展开探讨。结果表明,新建14号线下穿既有地铁6号线的过程中,既有地铁双圆隧道结构隆沉控制在±2 mm内,满足施工要求,证明了施工控制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根据穿越过程中的实际施工控制参数,明确了类似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关注的关键技术参数,即合理设置土仓压力、盾尾注浆量可有效控制施工过程对既有隧道结构变形的不利影响,为后续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李莹 《建筑技术开发》2022,(15):128-130
以深圳地铁12号线盾构下穿隧道为研究背景,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盾构掘进过程中地层变形。较坚硬地层盾构下穿施工,地表沉降值不超过1 mm。既有隧道削弱了掘进对地表变形的影响,导致地表沉降曲线在既有隧道位置出现回升。  相似文献   

10.
地铁新线近距离斜下穿既有线路属于特级环境风险工程,虽然这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但未见结合变化的施工参数等进行隧道动态变形的具体分析文献报道。杭州地铁4号线斜下穿既有1号线时,二者最小垂直净距仅2.1m,在软土地区无地层加固条件下对施工控制的要求非常高。分析了盾构下穿施工时既有1号线随施工参数而变化的变形特点,总结了一些规律,并给出了盾构下穿既有线路施工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施柳盛  程子聪  谢小创 《建筑施工》2023,(12):2386-2388+2392
城市更新建设周期下既有密集区复杂约束下的盾构隧道建设规模不断攀升,大直径盾构隧道下穿既有地铁运营隧道始终是城市路网、地铁更新建设的典型难题,其施工工艺复杂、施工控制要求高,目前普遍缺少准确定量的分析方法以满足施工参数精细化控制要求及周边环境保护目的。依托上海北横通道下穿轨交10号线项目的实际工程,其最近下穿距离仅为7.5 m,斜交角度约为76°,首先建立三维精细化数值模型分析了新建大直径盾构隧道施工斜交下穿既有运营地铁区间隧道的影响,通过与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表现为较好的一致性;其次根据分析结果、实测数据及现场实际施工参数控制措施等,总结了盾构穿越前、中、后的经验,给出了大直径盾构下穿运营地铁线路施工过程中施工控制措施,可为类似施工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吉平 《市政技术》2023,(4):76-83+108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新建地铁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地铁隧道日渐成为常态。因此,新建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运营隧道的综合控制技术、施工安全评价及时空变形规律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广州地铁22号线下穿既有地铁3号线为例,采用现场监测、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重点研究了新建双线盾构隧道分别下穿既有运营双线隧道过程中的时空变形规律,特别是隧道结构、轨顶面等关键位置处的竖向变形规律。首先分析了水平定向钻孔加固范围和土体参数加固影响范围,提出了加固区岩土力学参数增强系数计算方法,确定了加固地层计算参数。然后基于精细化建模,分析了22号线左线下穿3号线时既有运营隧道的时空变形规律及隧道结构内力,并与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显示计算结果与监测结果吻合度较高,充分证明了该研究提出的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对下穿既有运营隧道安全评价及施工技术选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深圳地铁10号线福田口岸站—福民站区间盾构始发段施工工程为依托,研究设计袖阀管注浆加固方案下,新建地铁隧道在盾构始发处正交上跨穿越既有地铁线路施工的力学行为。通过数值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在设计方案下,新建盾构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管片受力影响有限;新建隧道开挖后的土体卸载作用会引起下方既有隧道产生轻微隆起;在设计方案下进行上跨施工,可以保证既有地铁隧道的受力和变形满足安全运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随着城市地铁的快速发展,地铁盾构施工不可避免地会下穿既有建(构)筑物,因而会对土体及相邻结构产生影响.依托于南京地铁5号线下关站—建宁路区间段盾构施工项目,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模拟计算了盾构下穿既有隧道引发的土体和结构变形规律,并讨论盾构与既有结构距离对土体变形及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盾构下穿既有隧道...  相似文献   

15.
新建隧道近距离穿越既有地铁隧道时,不但会诱发地表沉降,并且对既有地铁隧道也将产生不利影响。针对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施工,构建二维颗粒流数值模型,研究新建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开挖面破坏形态、支护力与开挖位移关系、纵向地表变形及既有隧道周围土压力分布模式。研究表明:盾构开挖面支护压力随着开挖面位移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由于既有隧道的存在,开挖面逐渐远离既有隧道时,盾构开挖面支护压力较开挖面逐渐接近既有隧道时大。最大地表纵向沉降值出现在距离既有隧道中心2D范围内,随着盾构推进,新建隧道管片上方土压力表现为平缓增加的趋势,当远离既有隧道时,隧道上方水平土压力整体逐渐增加,盾构开挖面前方区域沿深度方向的土压力呈显著的非线性分布。研究成果可为今后此类施工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以杭州地铁区间隧道下穿既有1号线运营隧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对1号线区间进行MJS预加固、隧道自动化监测辅助推进、盾构推进参数控制并及时进行二次注浆的方案,探讨在软土层中盾构推进对周边环境沉降的控制,约束既有区间管片的变形,从而降低对运营线路的影响.本次研究成果为软土层地铁盾构法施工过程中对既有线路和重要地下建构筑物采取加...  相似文献   

17.
深圳地铁9号线为轨道交通三期工程线路之一,建成后完善线网布局,为市民提供更加便利出行条件。区间多次下穿既有地铁线路,其中盾构区间下穿既有地铁3号线距离最小,为区间施工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对下穿的风险分析,研究穿越方案和流程,选择匹配的盾构设备,制订应对措施,确保了盾构区间顺利下穿既有3号线。  相似文献   

18.
基于合肥地铁修建过程中可能出现新建盾构隧道正交下穿既有隧道的情况,运用Midas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分析新建隧道施工后地表沉降、既有隧道管片变形和内力情况,以期为今后地铁隧道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隧道施工对土体产生扰动会引起周边及上部土体应力状态发生改变,导致不同程度的地表变形。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的最大难点在,于既要保证施工期间不能影响铁路列车的正常运营,同时又要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施工难度和风险很大。因此,采取合理有效的加固措施减小隧道施工对地表及其他构筑物的影响,控制路基及轨道的变形十分必要。论文结合深圳地铁7号线下穿广深铁路实际工程,从设计方面对地铁隧道下穿既有铁路的加固措施要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苏州地铁5号线劳动路站至盘胥路站区间为例,该区间盾构施工下穿既有超近距地铁2号线隧道(最小竖向间距仅3. 36 m),拟定监测方案后,结合既有线内自动化监测手段,分析观测点沉降规律与既有隧道纵轴线变形演化规律,研究超近距离条件下盾构施工影响效应。解决盾构掘进下穿既有运营地铁隧道可能诱发的沉降变形与结构开裂等,保护线网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