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周详 《南方建筑》2017,(6):94-99
社区营造是日本在借鉴欧美城市规划理论及经验的基础上独自展开的社区规划探索。其中街区保全型社区营造是日本在历史街区保护领域从被动式的静态保存概念演变为参与式的动态保全理念方面的创举。文章从日本历史环境保护制度的演变入手,在分析每个阶段的成就与特征的基础上,讨论日本历史环境的保护对象从单体到全域的演化过程。在活化利用地域资源方面,文章以川越为例研究公众参与型社区营造的过程与方法,旨在发掘街区保全视角下的日本社区营造对中国当代历史街区保护的启示意义。最后,文章指出:强调公众参与的动态保护理念,鼓励民间团体的介入和推动,采取不同段位的设计指导和补助基准是当前语境下中国历史街区保护的应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历史街区中社区的建设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双重课题。本文建立在对社区的认识以及对历史街区保护的理解上,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中社区的建设应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协调统一问题,认为"保护"和"发展"均应以人为中心,为人类创造适宜的居住环境,并根据当前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总结当前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历史街区的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虽然在这方面做出了不错的成绩,可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政府在不同的时期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政府应如何推动保护工作的进行?历史街坊的更新与开发等等,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这期间,历史文化内涵深厚的苏州市就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实践和尝试,为我们以后的历史街区保护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本文将以此为例,对我国历史街坊的保护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中国乡村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一方面作为人口的主要流出地,另外一方面,作为城市承载与资源供给的重要区域。中国乡村发展面临的诸多困境也亟待解决,如何实现与城市发展思路不同的发展,如何延续乡愁,如何在乡村中留住人,成为广泛思考的议题。中国的乡村发展应该积极培育以村民为主体的乡村营造组织,日本在社区营造探索中积累的经验对于中国的乡村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街区的色彩作为一定历史时期、一定地域范围文化积淀的产物,是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历史资源,必须予以保护。当前我国的保护实践中,由于缺乏规范、科学的方法指导,使得保护人员不知如何对历史文化街区的色彩特征进行提炼,也不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制定色彩的保护措施;日本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在调查研究阶段有具体落实形式,即“传统建造物群保存对策调查”工作体系。该体系针对街区色彩采取了兼顾整体与部分的调查研究策略。调研过程中,配合客观先进的方法,确保了对历史文化街区色彩的科学评价,从而为后续的保护措施制定和落实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其独特的调查研究模式.给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以重娶启示.  相似文献   

7.
公众参与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越发重要,中国目前的公众参与还处于一个过渡阶段,可以从社区基层开始发展。文中通过对日本多个县市网站社区营造的案例总结和知网、CINII、J-stage等论文网站的文献综述,对日本的社区营造的经验进行综合性总结并结合中国目前的公众参与情况提出建议。未来要加强中国公众参与的发展,需要加强分权与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发挥乡村、大学的潜力,关注弱势群体,打破单独的社区壁垒,让居民与社会和谐相处,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8.
9.
中国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多为地方政府或专家主导,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虽然使大量物质遗产得以保护,但往往会因缺乏社区价值的考量使街区的历史记忆被切断、社会肌理遭破坏。本文以四川省都江堰市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探讨在灾后重建背景下建立的社区参与机制对街区保护性更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社区参与必然使保护政策和保护规划发生局部的调整,在保护项目的实施中需要更加注重居民需求、民间智慧及公平透明。由于部分居民个体化的、非理性的行为,遗产保护真实性和完整性目标的实现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战。社区参与是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趋势,但须通过遗产教育、社区增能等方式倡导理性、组织化的参与,从而使共同的目标得以达成。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这一概念,我国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保护体系不够成熟,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而国外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形成较完善的保护体系,尤其是法国。因此本文以红十字坡,对法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体系进行分析,反思我国在保护中的不足,以期对我国未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涂婷 《中外建筑》2011,(10):54-55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很多优秀的历史街区在现代城市文明的冲击下越来越遭到破坏,城市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也随之丧失。本文在分析相关研究和概念的基础上,将城市设计的空间处理手法应用到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中,使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不仅局限于建筑和群落,而是扩大到整个街区风貌和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承载着城市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综合体,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在经济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政府忽略文化建设,造成城市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历史文化街区出现物质衰退、活力丧失的危机。文章通过对衢州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探究凸显城市品牌、带动城市旅游发展、文脉与活力并存的发展模式,从而推动我国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3.
物质环境与生活方式共同构成了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以生活传承为切入点,实现两者的统一共存是历史街区传承文脉与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生活传承,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可以通过凸显文化特色、延续多样生活、保持街区功能与社会网络相对稳定的方法,结合具体形式实现街区的生活传承,并以此带动街区功能提升、引导街区空间环境更新与历史场景再现,从而塑造多彩的街区生活和空间意象,实现街区的活力复苏与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我国台湾地区大稻埕迪化街作为探讨对象,基于区域文化保护视角,对其进行简要概述并挖掘其价值,系统地分析其从文化资源保护到产业转型的的整体过程,总结出符合时代需求和社会现状的策略启示,期望对大陆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工作有一定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法国历史街区保护概况在法国,对建成环境历史遗产的保护被认为既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抽象理念,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其目的在于深入发掘具有历史、文化、美学、自然等价值的城市、建筑和景观资源。  相似文献   

16.
王旭  张衔春 《华中建筑》2010,28(7):134-136
该文以武汉市昙华林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对其目前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目前昙华林街区存在物质性衰退、环境孤立、建筑风格紊乱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根据国外历史街区保护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提出昙华林未来发展的走向及对策,力求实现街区活力复兴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正>每一个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发展的印迹和脉络,这些印迹及脉络经过继承和传衍,成为有别于其他城市最鲜明的特征,是塑造城市归属感和识别性的基础元素,是城市文化赖以生存的载体。在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基本都是以旧城为中心来逐步发展的,旧城一直是城市的生活和经济中心,有着良好的街道空间和脉络,汇集了一个城市不同发展时期的特点和风格。历史文化街区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化名城范围内最具  相似文献   

18.
汪浩 《规划师》2007,23(6):90-94
历史街区保护是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环节,应根据历史街区的自身特点选择适宜的保护策略.在绍兴市新河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应灵活运用以"点"为基础、以"线"为纽带、以"面"为突破,以"全城"保护为最终目标的"绍兴模式",不仅关注街区内的文保点建筑,还应关注街区内的"非文保"建筑及与街区紧密相关的外围建筑,并根据保护对象类型的不同,采取改造、修缮等不同的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19.
韩飞  林峰 《华中建筑》2008,26(8):127-132
文以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山塘历史街区规划改造的实践为例,分析了分阶段改造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一种循序渐进的整体改造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文化街区是一座城市中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在旧城改造的背景下,许多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出.本文基于历史文化街区社区营造的现代意义,结合实际案例,探究更新历史文化街区过程中社区营造的内容,以期实现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延续,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