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恒温恒湿环境仓模拟室外环境条件,对空气–水双热源复合热泵系统的单水源制热、单空气源制热和空气–水双热源制热3种运行模式在不同环境温度和湿度、低温水箱水温、水流量等参数条件下的系统性能系数COP进行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单水源制热模式系统随低温水箱水温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单空气源制热时空气温度变化对系统COP影响较大;蒸发器进风温度和进水温度的有效温差是空气–水双热源制热时影响从空气侧和水侧同时获取热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以废热水为热源的浴室热泵热水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给出了带有浴室废热水余热回收装置的浴室热泵热水器的组成和流程图,借助lg p-h图和T-5图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并计算了不同工况下的理论与实际制热系数。理论分析表明,带浴室废热水余热回收装置的浴室热泵热水器理论制热系数的最大值是普通电热水器的13.4倍,可节约电能92.8%。  相似文献   

3.
通过改变蒸发器冷媒分流器的安装角度,将分流器由竖直安装改为倾斜15°/30°安装,分别测试了热泵热水器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分流器的安装角度为15°时热泵热水器机组的性能参数最佳,制热量升高,能效比上升,消耗功率下降,过热度增加,排气温度上升,压缩比下降。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空气源热泵和土壤源热泵的运行特点,介绍了一种空气-土壤源双热源复合热泵,以济南市某别墅为例用De ST软件计算出其逐时冷负荷和热负荷,通过计算比较土壤源热泵从土壤中的吸热量和放热量,以土壤源热平衡为基准,确定了其最佳复合温度为3℃。通过统计分析空气源热泵和土壤源热泵的运行时间及运行性能,初步确定了空气-土壤源双热源复合热泵在济南地区使用的COP为3.77,证明了空气-土壤源双热源热泵比单一的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更稳定且COP更高,并且能够减少从土壤中的吸热量,缓解土壤的热不平衡,能够实现整个系统的长期和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以废热水为热源的二氧化碳热泵热水器系统,给出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借助EES计算软件,进行了不同工况下系统的性能分析,为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沈阳某节能建筑中,空气–土壤源双热源热泵系统有效地利用光伏板的光热转换部分热量作为空气源,避免了空气源热泵在严寒地区应用的结霜问题,减少了土壤源热泵的布井面积。利用TRNSYS软件建立仿真模型,选取系统的主要模块,对双热源热泵运行性能进行冬夏两季模拟分析,结果证明双热源热泵比单一土壤源热泵系统运行更稳定且COP值更高,更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对R410a直流变频热泵热水器系统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发现:环境温度、进水温度不变时,在相同的水温温升区间内,压缩机以较高频率运行,膨胀阀保持相应的开度时,可以使系统的加热时间最短,耗电量最低。同时为了降低排气压力,随水温升高,压缩机频率应随之降低,电子膨胀阀应增大开度。另外,在环境温度22℃、进水温度2...  相似文献   

8.
针对空气源热泵用于冬季供热时存在的不足及太阳能热泵应用特点,提出可同时利用空气和太阳能两种低位热源的复合热源热泵模式:制热工况时,该热泵机组有两个并联的蒸发器;制冷工况时,机组有两个并联的冷凝器.建立了复合源热泵系统的稳态仿真模型,对复合热源热泵机组样机进行了测试,模型分析和测试结果表明,复合源热泵机组的性能大大优于传统的风冷热泵机组.  相似文献   

9.
对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在标准工况和低温工况下的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分析了进水温度对排气压力、排气温度、消耗功率、热效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排气压力、排气温度和消耗功率随着进水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制热功率和性能系数随着进水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标准工况下的性能优于低温工况下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从卫生和健康的角度来看,生活用水必须加热到60℃以达到抑制细菌繁殖的目的。所有的热水器包括热泵热水器都必须达到这个要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基于微热管阵列的光伏光热组件作为蒸发器与热泵技术相结合,提出了1种新型太阳能-空气双热源直膨热泵系统,对其运行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表明,随太阳辐照的增加,其电效率和COP逐渐增加,热效率和综合效率逐渐降低;随环境温度的增加,其电效率逐渐降低,热效率、综合效率和COP逐渐增加。在供热工况下,太阳能-空气双热源模式更适合在低太阳辐照、高环境温度条件下运行;而太阳能单热源模式则更适合在高太阳辐照、低环境温度条件下运行。相比于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和空气源热泵热水器,该系统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2.
热泵热水器运行中常见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家用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的当热水平均温度高于50℃时,压缩机频繁开启过热保护从而不能正常工作,严重时甚至烧毁压缩机这一常见问题进行了模拟分析,指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采用热泵热水器专用压缩机、热水平均温度超过50℃后采用辅助电加热、以及冷凝器的两步换热法可以改善压缩机的恶劣工况,延长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3.
对采用纯石蜡相变蓄热式与水蓄热式2种热泵热水器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了2种热泵热水器系统在制冷兼热回收模式下的蓄热过程、蓄热箱的冷凝热回收率以及系统的综合能效系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纯石蜡相变蓄热式热水系统性能的措施。实验数据表明,与传统水蓄热式热泵热水系统相比,纯石蜡相变蓄热式热泵热水系统减小了蓄热箱的体积,蓄热过程中系统运行相对平稳,但蓄热箱的换热效果较差、冷凝热回收率相对较低,进而影响了系统的综合能效。可通过对蓄热箱内螺旋盘管进行翅片化处理或者插入铝箔、加入膨胀石墨等项措施强化蓄热箱的传热以提高冷凝热回收率,进而提高系统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4.
吕坤  彭曾根 《建筑节能》2009,37(11):52-56
通过对3种热泵供暖性能系数(COP)比较可知,太阳能热泵供暖COP值比空气源热泵高.运用试验分析和理论计算发现压缩机电效率随压缩机压缩比的增加呈线性下降规律,并直接导致双热源热泵系统制热水性能系数(COP)偏低,当热水温度超过时,COP值甚至<1.通过对系统供暖试验数据的拟合得到2个表征双热源热泵系统供暖性能优劣的数学模型,试验和模型都显示出当蒸发器进口水温为28℃左右时,系统供暖COP值最大,而当蒸发器进口水温偏离该值时,COP值都会下降.对双热源热泵系统制热水和供暖的不可逆程度分析发现当压缩机压缩比ε=3.4时,系统运行更接近可逆过程,即系统运行最佳,压缩比偏离该值会导致系统不可逆损失增加.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复合热泵技术将太阳能、空气能、地源热泵等两种或几种可再生能源利用形式结合成联合供能系统应用于建筑中,改善单一形式可再生能源在应用中的条件,既可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又能保证系统能量供应的稳定性,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探讨了空气-水双热源复合热泵技术在太阳能热水、太阳能供暖、太阳能光/热一体化、地源热泵、余热/废热回收利用等方面的应用方案,为复合源热泵技术在建筑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冷凝热回收与热泵对建筑冷热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探讨了冷凝热回收技术用于制备卫生热水的可行性及其研究现状,提出将冷凝热回收技术与热泵技术相结合用于制备卫生热水的方法,指出有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冷凝热回收技术及热泵技术用于制备卫生热水的经济效益,提出了未来建筑冷热源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废水热源热泵热水系统的探讨与性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热水能耗和废热利用的现状,提出了以废水为热源的热泵热水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系统理论循环性能分析,并与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进行了比较。对系统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和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既有建筑面积为560亿m~2,绝大部分为高能耗建筑,生活热水能耗占建筑能耗的20%~30%。建筑节能势在必行。通过对上海地区某高校学生宿舍空气源热泵辅助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实际运行工况下的热性能测试和分析计算,得到该系统年运行耗能为807 445.6 MJ,热泵的平均COP为3.2,系统太阳能保证率为47%,系统年运行费用仅为37 147.4元,具有极大的节能经济性,为生活热水能耗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文中在多能互补的基础上,设计了太阳能复合热泵系统,该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污水废热和空气能可实现空调制冷和供热的功能.通过实测该系统的运行工况,得出污水源热泵的性能参数和污水温度及蓄热水箱之间的关系,COP在4.5~1.69之间;通过分析多功能空气源热泵的运行工况,得出不同运行模式下的COP.在不同季节时,分析该系统的联...  相似文献   

20.
双热源型太阳能热泵夏冬两季节能运行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智  刘骥  虞维平 《建筑节能》2008,36(3):67-69
开发新能源和节能是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两大途径,太阳能热泵系统以其显著的节能性和环保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介绍了一种将太阳能热水器与家用热泵型空调器结合运行的双热源型热泵系统,并对其装置的工作原理与构成进行了介绍.在对其在夏,冬两季运行工况下的节能原理进行了详细阐述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经济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装置可以达到很好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