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预应力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梁弹性阶段的挠度变化规律,通过12根预应力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梁张拉阶段应变和反拱的实测数据,结合现有理论计算方法及规范公式,推导出预应力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梁的弹性刚度计算公式,并基于概率论方法,给出弹性刚度折减系数建议值.通过其他3根预应力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梁在弹性阶段的试验来验证建议公式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预应力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梁弹性阶段挠度实测值较按规范公式计算值大,且与本文建议公式计算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预应力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梁弹性阶段的挠度变化规律,通过12根预应力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梁张拉阶段应变和反拱的实测数据,结合现有理论计算方法及规范公式,推导出预应力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梁的弹性刚度计算公式,并基于概率论方法,给出弹性刚度折减系数建议值.通过其他3根预应力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梁在弹性阶段的试验来验证建议公式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预应力自密实再生混凝土梁弹性阶段挠度实测值较按规范公式计算值大,且与本文建议公式计算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预应力混凝土迭合梁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在我院所作的预应力混凝土迭合梁试验的部分试验结果。研究了预应力混凝土迭合梁的受力特性及其对预应力混凝土迭合梁工作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钢筋混凝土迭合梁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系统的试验,研究了钢筋混凝土迭合梁在二次受力下的正截面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通过34根迭合梁及5根对比梁的试验结果,证实了迭合梁在二次受力下的“受拉钢筋应力超前”现象,探讨了迭合梁在迭合前弯矩作用下所产生的“荷载预应力”等基本性能,讨论了梁在使用阶段及破坏阶段的特征和规律性。并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迭合梁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
在完成6根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混凝土梁抗弯试验基础上,对我国现行《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中适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梁短期刚度的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并提出了适合于预应力CFRP板加固混凝土梁挠度计算的建议公式,应用建议公式对本文的试验梁以及国内外8根试验梁进行了对比计算。结果表明,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预应力混凝土矩形截面迭合梁裂缝出现时的受力特点以及弯曲时截面应变梯度增大对混凝土极限拉伸率的影响,提出了受拉区塑性系数γ的修正系数α_D,分析了迭合前与迭合后预应力分期损失对迭合梁抗裂度的影响。对于预制混凝土的裂缝出现,提出了两种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由于预应力混凝土迭合梁存在预应力钢筋应力超前现象,因此在使用阶段其预应力钢筋可能处在接近屈服强度的高应力状态。这是不安全的,必须加以控制。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实用计算法。本文还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迭合梁的极限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钢筋混凝土迭合梁在均布荷载下的抗剪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 首先介绍了迭合梁的试验过程和结果分析,分析表明,迭合梁的受力性能与相应的整体梁比较具有较大的不同。然后,采用有限元非线性分析方法对均布荷载下的整体梁和迭合梁的抗剪强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抗剪强度的计算公式,并和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焦作工学院学报》2013,(2):218-224
为了研究无黏结部分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受弯构件的刚度变化特征及计算方法,对2根无黏结部分预应力吊车梁进行试验研究,获得了吊车梁在各级荷载作用下挠度变化图及刚度变化值;分析梁的受力及整个破坏过程,建立荷载-挠度变化曲线,将试验值和计算值展开对比研究,修正了反拱值;建立了梁开裂前后刚度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梁开裂前,预应力效应和RPC的抗拉作用是保持其刚度恒定的主要因素;梁开裂后直至破坏,钢纤维以及预应力筋面积对挠度的影响较大,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对于无黏结预应力活性粉末混凝土简支梁,在开裂前取0.85B0计算反拱值较为合理;在计算预应力RPC梁的开裂后刚度时,RPC的抗拉强度和钢纤维的拉结作用对梁的整体刚度有较大的提高,其增大系数可以达到1.7左右.  相似文献   

10.
疲劳荷载作用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挠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2根先张折线形配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与1根后张有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疲劳试验,进行了疲劳荷载作用下平截面假定的验证,分析了其挠度随着疲劳循环次数增加的变化规律,探讨了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疲劳荷载作用下挠度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按本文提出的公式计算的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基于材料疲劳损伤和损伤累积的非线性模型,将混凝土损伤弹模和钢筋损伤剩余面积引入到截面刚度计算中,推导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多级变幅疲劳荷载下的刚度退化模型。结合遗传算法进行了参数拟合,提出了疲劳刚度损伤退化预测的神经网络方法,编制了相应的Matlab计算程序。通过预应力混凝土梁多级变幅疲劳试验对模型参数和结果进行了拟合、修正和验证。结果表明:多级变幅疲劳荷载下预应力混凝土梁刚度退化存在类似混凝土损伤发展的三阶段规律,混凝土材料应采用能体现损伤发展三阶段规律的损伤模型;刚度退化模型各参数物理意义明确,理论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偏差普遍在5%以下;基于遗传算法进行参数拟合方法和基于神经网络预测方法的结果具有较高精度,可以为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疲劳耐久性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根先张折线形配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与1根后张有黏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疲劳试验,进行了疲劳荷载作用下平截面假定的验证,分析了其挠度随着疲劳循环次数增加的变化规律,探讨了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疲劳荷载作用下挠度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按本文提出的公式计算的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试验:用统计和曲线拟合方法,分析了非恒温恒湿条件下混凝土梁的自由收缩和予应力引起梁的部分徐变过程;用平均曲率法推导了迭合梁收缩徐变微差曲率公式;验证了平均曲率等假定;提出了予应力徐变较小时迭合梁收缩徐变微差曲率的简化公式;研究了收缩徐变微差与截面特征的关系及对迭合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预应力碳纤维加固RC梁挠度和裂缝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梁在不同阶段截面刚度及跨中挠度计算方法;利用传统钢筋混凝土理论推导平均裂缝间距及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将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文中提出的简化公式计算的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5.
基于本试验和目前国内全部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正常使用阶段试验结果,探讨了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在正常使用阶段的受力特征,提出了可用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控制的计算公式,并与普通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相应计算形成统一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抗裂和裂缝闭合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便于施工操作保证结构质量.配制出满足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的缓凝砂浆.通过21根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抗裂试验和裂缝闭合试验,得到了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静载条件下的开裂强度和裂缝闭合强度;分析了缓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在等幅重复荷载作用下正截面疲劳抗裂的S-N曲线.建议实际混凝土构件的抗裂强度折减系数为0.55.对试验梁进行了结构静力计算和疲劳验算,比较了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的关系.建议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静力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恢复力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FRP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等优点,非常适合作为预应力筋材料.通过4根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在低周反复荷载下的试验研究,根据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在低周反复荷载下滞回曲线的特点,提出了适合于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的弯矩-曲率恢复力模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模型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8.
为了准确分析复和材料叠合梁的受弯全过程,考虑到组成叠合梁的各种材料非线性本构关系,基于经典层合理论和有限元基本思想,建立了一种新型层合梁单元,得到了该种类型单元的刚度方程.采用分步加载法进行了钢-混凝土组合试验梁及碳纤维加固混凝土梁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受弯全过程分析,经过试验验证,复合梁挠度的计算值与试验值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短期刚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9根有不同的预应力无粘结筋、非预应力有粘结筋和跨高比的混凝土梁进行了试验和研究。分析了影响受弯构件开裂刚度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短期刚度的计算公式。经本次试验及其它文献共70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试验结果验证,该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文中还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其它弯曲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对39根有不同的预应力无粘结筋、非预应力有粘结筋和跨高比的混凝土梁进行了试验和研究。分析了影响受弯构件开裂刚度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短期刚度的计算公式。经本次试验及其它文献共70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试验结果验证,该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文中还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其它弯曲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