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对龙首矿下向六角形胶结充填法采矿工艺采场布置、六角形进路的形成过程以及采场分层道、进路回采完毕后找规格、平底、吊挂工艺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采场在充填后,充填体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了在采场分层道、进路充填前,对分层道、进路口倒梯形、矿柱及通风井、通风行人井等重点部位,通过采取打锚杆眼、预埋吊环、加密吊筋及桁架等措施,加强对金属网和桁架吊挂质量的管控,从而有效保证该区域的充填吊挂质量,确保满足采场安全、高效回采的要求,对提高充填体的稳定性、增强充填体的强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下向分层进路式胶结充填体的力学模型,应用弹性力学和材料力学的理论,结合某矿实际,分别对硬支弱板结构和软支弱板结构进行了力学分析,寻出了人工假顶的危险截面和危险点,阐明了该矿以往发生事故的真正原因,同时也分析了进路侧帮的弹性模量等对人工假顶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提高人工假项稳定性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3.
下向分层碎石胶结充填采矿法在前河金矿成功应用,解决了矿山多年存在的开采技术难题,使矿山扭亏为盈.碎石胶结充填技术是该采矿方法成功的关键环节之一.在试验研究中建立了简易碎石胶结充填系统,取消了充填体中吊挂竖筋,采用进路分层充填结构、黄泥充填接顶,达到了降低钢材消耗、节约水泥降低充填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薄板理论在采场假顶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岩石力学薄板理论,结合现实实测,研究了武山铜矿下向分层进路式充填采矿法采场暴露后的假顶下沉规律及其稳定性影响因素,得出了维护采场假顶稳定的有益结论,对其他矿山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湘洋  宋卫东  杨勇  何国强  曹帅 《黄金》2020,41(1):30-33
针对焦家金矿北翼矿体下向进路充填采矿法人工假顶失稳的问题,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人工假顶失效原因,并提出了人工假顶优化设计方案。将"田"字形布置的进路改为"品"字形布置,采用吊筋连接相邻进路人工假顶,增设竖筋,充分利用胶结充填人工假顶强度,提高了人工假顶的稳定性。现场工业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采矿成本降低了18. 88元/t。该人工假顶优化设计施工方案为焦家金矿北翼矿体安全高效回采提供指导,对类似矿山人工假顶构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嵩县山金矿业有限公司主矿体位于矿区构造破碎带内,前期采用上向进路充填采矿法对其进行开采时留下了高品位顶底矿柱的开采难题,矿山提出通过在各中段间施工人工假底来对这部分高品位矿柱进行回收。因此,为保证顶底柱回采稳定性和矿石回收率,建立了人工假底薄“板”力学模型,应用弹性力学理论对其失稳机理进行分析;同时在人工假底厚度确定的情况下采用安全系数法分析了进路宽度与高度对进路稳定性的影响,确定安全合理的进路宽度为3.5~4.0 m,高度为3.0~4.0 m;再对人工假底进行配筋设计,并对金属网在人工假底中不同位置时假底位移及应力场变化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最安全合理的铺设位置为人工假底中部。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工程实践中,结果表明人工假底的应用使矿山顶底柱得到安全高效的回采。  相似文献   

7.
张葆春 《铜业工程》2002,(2):21-22,16
本文介绍了武山铜矿下向分层进程式充填采矿法概况,分析了影响假顶稳定性因素,提出了假顶炉顶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金川二矿区为生产能力350万t/a的大型铜镍矿,采用机械化下向分层水平进路胶结充填采矿法,充填体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二矿区的安全生产。本文简述了充填体质量的现状,分析了引起充填体分层离析的原因,并提出了降低充填体分层离析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实例介绍了下向分层充填法在国内外矿山的应用与发展状况,同时对回采方案、采场充填方式、人工假顶构筑、充填料的制备等作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分层充填采矿法在焦家金矿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吉平  李淑芬 《黄金》1999,20(9):24-31
介绍了焦家金矿先后试验应用的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机械化上向进路分层充填采矿法及机械化下向进路分层充填采矿法的工艺特点,并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1.
安全是矿山生产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充填体悬臂结构是龙首矿进路回采中十分常见的安全隐患形式,由于自重和深部地应力的作用,容易发生崩塌破坏现象。根据龙首矿实际情况,其充填体悬臂结构失稳破坏主要有崩落式和拉裂—坠落式2种形式。基于悬臂梁理论,建立进路人工假顶悬臂和充填围岩悬臂力学计算模型,通过理论计算悬臂极限长度、数值模拟验证和稳定性系数K并进行综合评价,以保障矿山安全生产。结果表明:充填体悬臂的稳定性受顶部裂缝深度比和实际长度的影响,其极限长度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同时,稳定性系数能够有效统计不同裂缝条件下充填体悬臂状态,判断充填体悬臂顶部裂缝深度比情况。因此,悬臂极限长度和稳定性系数能够有效评价龙首矿充填体悬臂的稳定性,实际应用简单,计算结果与现场调查情况基本吻合,对于潜在的充填体悬臂结构安全隐患能起到及时预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下向分层进路式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顶板为胶结充填体,深部回采,顶板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回采过程的安全.在充填体中布置钢筋可提高顶板自身的稳定性.通过对充填体中横向布筋与纵向布筋分别建立模型进行相似模拟试验,通过试验结果及试验过程监测数据分析,判别了顶板充填体的破坏机理,提出了充填体中布筋的合理方式,提高了顶板的稳定性,确保了回采过程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全尾砂高水固化材料在下向充填采矿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树楠  杨焕文 《黄金》1997,18(9):23-27
全尾砂高水固化材料是20世纪80年开发出来的矿山新型充填材料,本文简要介绍了全尾砂高固化材料下向进路式充填采矿法的充填工艺技术,并与带钢筋混凝土假顶的下向进路式水硫充填法进行了经济比较。  相似文献   

14.
针对嵩县山金M1构造蚀变破碎带内矿岩较破碎且稳固性差,矿体与破碎带交错分布的开采技术难题,开展了下向进路充填采矿法试验研究。通过在人工假顶下自上而下分层进路式回采接顶充填,保证了构造蚀变破碎带内矿体回采的安全性。将盘区划分为2个采区、4个分段,采用下盘脉外盘区斜坡道-分段运输平巷采准方式,每一分段3条分层联络道交错布置;在分段内自上而下沿走向进路逐层回采,每一分层回采均在C料尾砂人工假顶下作业,采场采用铲运机出矿。现场应用表明:下向进路充填采矿法保证了矿体安全回采,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得到了盘区生产能力180 t/d、采矿损失率4.9%、矿石贫化率4.6%的良好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15.
胶结充填体顶板的稳定性是决定下向分层胶结采矿法回采工作面安全的重要因素.以某矿山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监测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手段,通过对其应力、位移、塑性区以及钢筋的受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固化剂胶结尾砂充填体充当下分层回采顶板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钢筋对充填体整体的稳定性起到加固作用,采用质量比为1:6和1:12的新型固化剂胶结分级尾砂材料明显优于质量比为1:4和1:8的42.5级水泥胶结分级尾砂材料;结合现场监测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采用新型固化剂胶结分级尾砂充填,可以满足下分层回采顶板稳定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矿井开采的不断延深和矿井开采年限的不断增加,再加上一些采动影响,使得一些主要的服务巷道离层、严重开裂、脱落,普通的锚网喷支护不能持久,使得巷修频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巷道现场环境的详细调查和根据巷道的实际服务要求,采用RF固邦特加固材料的粘结、加固技术对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三号煤矿西部回风巷进行了顶部和帮部的修复施工,使得易脱落的顶板和帮部的煤岩体牢牢粘结在了一起,矿压也均匀分布在了整个巷道断面上,从而消除了矿井巷道顶、帮压力集中造成的煤岩体垮落,可为同类矿井巷道维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鹤庆锰矿中厚矿体开采的实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利平 《中国锰业》2001,19(2):27-30
论述用人工柱锚杆房柱法开采缓倾斜中厚矿体的适用条件、采矿工艺的效果,重点介绍了人工柱的设计、施工、检验方法;应用进路分层干式充填法和分层崩落法开采急倾斜矿体的经验,并介绍了采准布置和回采工艺的特点,同时提出了本矿今后的主要任务和技术改造方向。  相似文献   

18.
苏晓  韩志良 《黄金》2013,(12):41-43
长锚索预加固采场顶板,是抑制开挖工程岩体变形和对失稳岩体进行预加固的有效措施之一。以河西金矿上向水平分层尾砂胶结充填采矿法为工程背景,介绍了钢丝绳(钢绞线)长锚索结构和支护参数,叙述了充填采场长锚索预加固施工工艺过程。充填采场实施长锚索预加固措施后,收到了良好的护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