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Cr12Mo钢的高温回火脆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达  方顺发 《热处理》2008,23(4):35-39
1Cr12Mo钢是马氏体型耐热不锈钢,是汽轮机叶片的常用材料。由于该钢有高温回火脆性,在实际生产中冲击性能经常不合格。两次回火处理能改善1Cr12Mo钢的冲击性能,提出了叶片返修时可供选用的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2.
对20Cr2Ni4A钢经高温预淬处理获得的粗大奥氏体晶粒的晶界在再次加热后的遗传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奥氏体晶界遗传与奥氏体晶粒遗传在产生机理上是有所不同的;奥氏体晶界遗传是由于成分和夹杂物在晶界偏聚,而这种偏聚在随后的加热保温过程中仍大量保留下来并且阻碍晶粒穿越晶界长大或合并而形成的。研究表明,这种奥氏体晶界遗传受热变形的影响,热变形的程度越大,则晶界遗传现象越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钛含量对20MnMoB钢奥氏体晶粒度及晶粒粗化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钛含量对20 Mn Mo B钢奥氏体晶粒度及奥氏体晶粒粗化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钛( Tie)是决定20 Mn Mo B钢奥氏体晶粒度和晶粒粗化温度的主要参数。随( Tie)含量增加,试验用钢的奥氏体晶粒尺寸减小,晶粒粗化温度提高。当 Tie 超过0.037% 时,钢的奥氏体本质晶粒度可达7 级以上,晶粒粗化温度提高到1 000℃以上。  相似文献   

4.
Low alloy steels serving for a long time at high temperature, e.g., around 500 °C, are very sensitive to temper embrittlement due to segregation of various trace elements at prior austenite grain boundaries and/or carbide/matrix interfaces. This type of segreg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various environmental effects can adversely affect the fracture resistance and fatigue crack propagation rate with subsequent change in fracture morphology of low alloy steel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segregation behavior of various elements in 2.25Cr-1Mo pressure vessel steel investigated by AES, FEG-STEM, SEM, and EDS analyses. As confirmed by AES and FEG-STEM, phosphorus is found to be the main embrittling element for isothermal embrittlement. Sulfur and Mo segregation is only evident after longer embrittlement times. In the step-cooling embrittlement, phosphorus is still found to be the main embrittling element, but heavy segregation of sulfur in some isolated intergranular facets was also observed. For P segregation, a Mo-C-P interaction is observed, while sulfur segregation is attributed to site competition between sulfur and carbon atoms.  相似文献   

5.
原奥氏体晶粒度对45V非调质钢连续冷却转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FormastorF热膨胀分析仪及金相显微镜研究了原奥氏体晶粒度对45V非调质钢相变点及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冷速下,相变前奥氏体晶粒尺寸越大,先共析铁素体量越少,先共析铁素体和珠光体转变温度越低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热轧工艺对20MnMoB钢奥氏体晶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用钢的奥氏体晶粒粗化温度随压下率增大而降低,热轧温度对试验用钢的奥氏体晶粒粗化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
8.
通过热模拟压缩实验,研究了铁素体相变前的奥氏体晶粒尺寸对基于动态相变的热轧C-Mn-Al-Si系TRIP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小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可促进动态相变时的铁素体相变动力学,有利于铁素体、贝氏体及残余奥氏体等相分布更为均匀,获得的贝氏体束及贝氏铁素体尺寸较小,残余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及C含量均较高,细小的颗粒状残余奥氏体数量较多且弥散分布,因此可获得具有较高强度和优良塑性的热轧TRIP钢。  相似文献   

9.
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俄歇能谱研究了16Co14Ni10Cr2Mo钢回火行为。结果表明,该钢在440℃发生第一类回火脆性,断口特征为准解理。产生原因与分布在板条边界的Fe_3C和M_3C及M_2C与基体共格产生强烈静畸变有关,在550℃回火出现的第二类回火脆性,与P在晶界偏聚有关,断口为沿晶断裂。  相似文献   

10.
钢中奥氏体晶界遗传性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德林  张帆 《金属热处理》1994,(1):27-32,50
作者用20Cr2Ni4A钢研究了晶界遗传现象和本质、再次处理前的热变形对晶界遗传的影响以及晶界传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该钢存在典型的晶界遗传现象,其本质在于加热过程中于原晶界处形核的新相奥氏体分属于两个原奥氏体晶粒,并且不能跨越原晶界合并或长大。高温大变形能够彻底消除晶界遗传现象。遗传下来的粗大原晶界对材料的力学性能无特殊影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用电弧炉,平炉和非真空感应炉冶炼的20MnVBH钢的奥氏体晶粒度及淬透性。结果表明,有效钛是决定钢奥氏体晶粒度的主要参数;有效硼是决定该钢淬透性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12.
利用萃取复型技术及焊接热模拟技术研究了Ti—V—Nb微合金钢及热影响区中的第二相粒子及其对HAZ区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影响。研究表明,微合金钢中存在大量弥散分布的细小粒子.这些粒子是Ti、Nb、V等元素的碳氮化合物.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在焊接热循环过程中.这些粒子能够显著地阻止奥氏体晶粒长大。焊接热循环峰值温度在1200C以下时,热影响区中的第二相粒子在热循环过程中仅发生轻微的溶解及长大,奥氏体晶粒长大程度很小,且奥氏体晶粒尺寸基本不随焊接热输入(t815)及热循环峰值温度(Tm)的变化而变化。Tm在1250C以上时,热影响区中的第二相粒子显著减少而尺寸显著增大,奥氏体晶粒尺寸随t815及Tm的增大而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3.
对锻造的4Cr14Ni14W2Mo钢经相应热处理后的奥氏体晶粒度、孪晶及碳化物类型做了研究,认为固溶处理后的臭氏体晶粒度主要取决于固溶加热温度,与正常锻造温度关系不大。固溶加热过程实质也是再结晶的继续,即二次再结晶,臭氏体晶粒的大小只能通过控制再结晶温度高低和时间长短来实现。该钢热处理后,碳化物类型为M_(23)C_6和M_7C_3两种,而以M_(23)C_6最多,其中M_(23)C_6为(Cr,Fe,W,Mo)_(23)C_6和(Fe,Ni)_(23)C_6两种结构,而M_7C_3为(Cr,Fe)_7C_3。  相似文献   

14.
GCr15钢激光淬火层的晶粒尺寸可在很大范围内变化,从约30μm到小于2μm。以激光光斑为中心,相距越远,晶粒尺寸越细小,晶粒尺寸的变化与激光加热时理论推导的温度场存在对应关系。激光扫描速度对激光淬火层的奥氏体晶粒尺寸有显著的影响,原始组淬火层体晶粒尺寸影响较小,GCr15钢激光淬火层奥氏体晶粒尺寸的研究为激光淬火工艺的制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四种有代表性的微合金钢在1200℃时奥氏体晶粒长大的规律,结果表明,20MnTi、35MnVNb、33Mn2VTi具有相似的抗晶粒粗化能力。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奥氏体平均晶粒尺寸符合n小于1的复合幂函数图线模型;33Mn2VNbTi钢奥氏体晶粒随时间的延长迅速长大,说明同时添加V、Ti、Nb、N的微合金钢不具有抗晶粒粗化能力。  相似文献   

16.
热轧高强度重轨钢的珠光体团块尺寸和层片间距以及钢轨表面脱碳层深度对钢轨在磨损和滚动接触疲劳条件下的使用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在邯钢采用SMS Meer万能机组轧制100 m定尺超长轨的设备工艺条件下,为了制定合理的U71Mn钢坯加热制度、细化珠光体组织和控制表面脱碳层深度,在实验室进行了加热工艺参数对U71Mn钢轨钢奥氏体晶粒尺寸和脱碳层深度的影响规律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U71Mn钢坯在加热温度升至1050~1150℃而均热时间为35min时,奥氏体晶粒尺寸和脱碳层深度开始有明显增长的趋势,奥氏体晶粒尺寸在120~160μm但比较均匀,有效脱碳层深度增加到0.42~0.61mm;当加热温度升高到1200~1250℃时,奥氏体晶粒尺寸超过180μm并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出现显著的不均匀长大,有效脱碳层深度增加到0.81~0.90mm.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对邯钢U71Mn钢加热工艺规程提出了优化参数,使热轧钢轨的珠光体组织、力学性能和脱碳层深度满足了国家标准和铁道部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通过改变均热温度(900~1200℃)和保温时间(0~4h),研究X100管线钢奥氏体晶粒长大规律.结果表明:奥氏体晶粒尺寸随加温温度升高和保温时间延长呈指数增加;保温温度在1050℃以上时出现奥氏体晶粒快速长大.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建立了实验钢奥氏体晶粒长大规律的数学模型,拟合度较好.  相似文献   

18.
JN1 奥氏体钢1348K固溶处理与923 、973 、1073K 时效5h 后,4K 及77K 断裂韧度测定结果表明,该钢有明显的时效脆化倾向。组织观察及X 射线衍射结果确认,时效脆化是M23C6 型碳化物沿晶界及退火孪晶界析出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王轶农  廖波 《金属热处理》1994,(5):33-35,42
研究了淬火温度和晶粒尺寸对27SiMnB钢淬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7SiMnB钢在900℃左右淬透性最高,淬火温度升高或晶粒尺寸增大都将低钢的淬透性。  相似文献   

20.
钢的晶粒度直接影响其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清晰地显示和正确地评定晶粒度级别不仅是标准要求,也直接影响着钢的实物质量。采用预磨试样,用活性碳保护加热水淬直接腐蚀测定合金结构钢材料晶粒度,处理过程中表层马氏体组织自回火现象得到控制,表层沿晶氧化被充分显示,从而晶粒显示清晰完整,便于比较和评级,且该方法操作简便,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