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勘察设计》2006,(1):62-63
一.中国建筑文化西临的问题 中国有数千年的建筑史,但中国建筑师史是短暂的。中国传统建筑营造制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师,建筑师作为一个职业在中国出现不到一百年,建筑师的职业化运作在中国才刚刚开始。中国目前的建筑市场以及建筑师对职业的认知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国外成熟的市场和职业模式有很大差距。因此,建筑师应该尽快认清自己面临的问题,提高素质,走上健全的职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方海 《百年建筑》2006,(4):14-17
在过去的20年里,境外建筑师在中国用钢、混凝土,和玻璃设计了许多大型建筑,尤其在大城市。这些建筑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而且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品位和质量。在20世纪90年代初,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建筑师在中国大显身手,他们取得许多大型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项目,商业建筑师在中国日显重要。到了21世纪,更多的欧洲建筑师开始进入中国设计市场,不久,几乎所有的欧洲著名建筑大师都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的工作。从大型公共建筑到小别墅,境外建筑师在中国所处可见,他们成为中国建筑师新的导师。  相似文献   

3.
程世卓  赵晓龙 《新建筑》2023,(4):118-124
中国近代“非学院派”海归建筑师作为我国第一代建筑师,与“学院派”建筑师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建筑探索活动的脊梁。他们接受了海外成熟的现代建筑教育,归国后致力于中国建筑现代性的垦荒式建设,呈现出多元、多向的现代性探索。在世界现代建筑视域下,对该群体进行谱系式的观照,有助于厘清中国建筑现代性早期探索与世界现代建筑之源流关联,证实近代时期中国现代建筑活动为世界现代建筑谱系的有机分支。  相似文献   

4.
一、今日建筑设计行业的新星,未来新一代设计企业的领军 中国有数千年的建筑史,但中国建筑师史是短暂的,中国传统建筑营造制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师,建筑师作为一个职业在中国出现不到100年。建筑师的职业在中国出现不到100年。建筑师的职业化运作在中国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来华建筑师和中国建筑师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近现代建筑的特征描述,来梳理这段时期中国境内建筑所包含的设计要素。来华建筑师带来的设计理念实际上是西方建筑思潮的延续;中国建筑师虽然接受了西方正统的学院派教育,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影响根深蒂固。从复兴中国固有式建筑潮流到设计现代式建筑时的细部装饰,这种民族精神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6.
尽管中国的城乡建筑记录着由中国建筑教育培养的一批批建筑师的足迹,但在建筑市场全球化的今天,在本土建筑师与国外事务所和建筑师的打拼或合作中,中国建筑师群体明显暴露出自身理论体系薄弱、忽视工程技术、文化艺术修养不足、建筑文化感断裂、建筑理性感缺失以及建筑艺术形式混乱等问题。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中国社会环境、建筑市场薄弱以及国人先天素质不足等原因,但是让我们无法回避的是,中国建筑师职业生涯的重要起点和过程——建筑教育是上述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和温床。  相似文献   

7.
建筑是一种文化,它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又向社会发出强烈的文化信息和信号。作为“时代的镜子”“文化的缩影”,建筑在谱写历史,或者说,建筑师在有意无意地谱写历史。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蔑视,建筑师社会地位低下,加上建筑的功劳总是归功于君王和物主,以致中国古代建筑师既无名望也无地位,只能沦落为“无名氏”。张钦楠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师》一书,试图寻找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师,介绍和阐发每一位建筑师的生平事迹,并把中国古代建筑师的作业环境、方法、成果与同时期国外的建筑及建筑师进行对照,客观地评价建筑师们的功绩。从本期开始,我刊将选登该书中的部分篇章,希望通过它们能使读者增加对建筑师在文化发展中历史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建筑是一种文化,它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又向社会发出强烈的文化信息和信号。作为“时代的镜子”“文化的缩影”,建筑在谱写历史,或者说,建筑师在有意无意地谱写历史。由于中国古代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蔑视,建筑师社会地位低下,加上建筑的功劳总是归功于君王和物主,以致中国古代建筑师既无名望也无地位,只能沦落为“无名氏”。张钦楠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师》一书,试图寻找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师,介绍和阐发每一位建筑师的生平事迹,并把中国古代建筑师的作业环境、方法、成果与同时期国外的建筑及建筑师进行对照,客观地评价建筑师们的功绩。从本期开始,我刊将选登该书中的部分篇章,希望通过它们能使读者增加对建筑师在文化发展中历史作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建筑细部》2007,5(T04):66-66
建筑时报:近年来,中国大量的建筑以超乎寻常的速度被建造,但中国的发展现状对于建筑建造时间的极大限制,导致了许多建筑在细部处理上不被重视。到现在,甚至有国外建筑师认为中国建筑根本就没有细部,中国的建筑师根本就不懂建筑细部的处理。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也许并不在于我们的建筑师,这跟许多因素有关.比如建造技术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倡导适宜技术寻找发展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书斌 《新建筑》2003,(1):59-61
在当前中国建筑技术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发挥建筑师的主观创造力对于中国建筑走向世界是十分必要的,建筑师应该从盲目追随高新技术潮流转到对建筑适宜的关注上来,摈弃浮躁的建筑创作心态,从建筑本体的各个部分寻求中国建筑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钱锋 《时代建筑》2004,(4):20-25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不少建筑师曾在国外建筑院校接受了教育。他们回国后,不仅在国内创建了大学建筑教育,而且在教育体系发展的一系列过程中不断地发挥独特的作用。文章试图通过考察中国建筑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分析这些海归建筑师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建筑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美国建筑学会(AIA)上海分会24日在此间成立。作为全球顶级的专业建筑师协会,上海分会将帮助AIA更多和深入地了解中国市场,并帮助上海的专业建筑师为世界所熟知。美国建筑学会主席海伦·戴琳当天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近年来中国与上海摩天大楼的数量激增。在上海设立分会,对服务中国建筑师及在中国工作的建筑师非常重要,也有利于学会拓展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3.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枝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传播和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延续之“双重维度”视域,阐述“新派”建筑师通过结构理性、功能主义与文人生活审美价值的融合,对现代中国建筑之“形态功能”范畴的求索与开拓,呈现1950—1960年代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14.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建筑职业团体之一,美国建筑师学会卓有成效地推动了美国建筑师群体的海外实践。通过考察美国建筑师学会随建筑出口活动而开拓海外职能的历程,归纳其完善国际实践推动机制的经验。同时,揭示出美国建筑师学会通过参与国际事务,实现了职业制度与专业社团组织的全球化,为中国建筑团体走向国际提供实践视角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城市环境设计》2012,(4):252-255
对话人:王辉(URBANUS都市实践合伙人)范凌(FANStudiol中央美术学院)地点:URBANUS都市实践北京办公室时间:2012年1月4日整理:李丹中国建筑师对本土文化的解读和输出范凌:今年中国建筑师王澍、景观建筑师俞孔坚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教书。您是怎么看本土建筑师、建筑教师逐步走到世界最前沿的讲堂,带去一些源自中国的建筑思考、建筑实践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很多外国建筑师在中国做了许多标志性建筑本身是标志性,就说明它有艺术性。我觉得这些国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实践,也许可以更多地参与其他一些低成本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7.
《中州建设》2005,(3):11-16
中国消耗了世界1/4的混凝土.汇集了2/3的高吊车.已然成为最引人瞩目的建筑市场和新建筑舞台。越来越多的国外建筑师将目光转向了中国。联系到刚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建筑双年展,外国建筑师已经不拘泥于大型地标建筑.对于住宅.甚至室内设计也抱有极大的热情。目前,很多开发商都已聘用国外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取得了商业的成功。国内开发商是否会更喜欢选择国外的建筑师做项目?  相似文献   

18.
2001年9月25~28日,“现代中国建筑创作小组”2001年学术年会在南京大学科技馆顺利召开。现代中国建筑创作研究小组目前在国内是较大的建筑民间学术团体,它具有高层次、纯学术的特点。小组活动始终是以提高中国建筑师的创作与学术水平为宗旨,以倡导学术民主、创作自由的学风为己任,它对于推动和繁荣现代中国建筑起了不可估量的历史性作用,从而深受欢迎。该小组集中了近百位中国最优秀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为繁荣中国建筑、造就著名建筑师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十几年来,小组涌现了三位院士、六位大师。新改选的“中国建筑…  相似文献   

19.
《建筑师》2011,(6):97-97
12月4日。当代建筑师系列”图书编写研讨会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召开。该系列图书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组织策划,旨在向国内外建筑同行推广与引荐当代我国优秀本土建筑师的设计作品、设计思想及理念。系列图书以介绍建筑师的设计作品为主,采用中英文对照方式.面向海内外市场推广。  相似文献   

20.
2002年伊始,善于为建筑经典著书的我国建筑出版家杨永生先生寄予我他的新著《中国四代建筑师》。我立即放下手中的事,连续通读了几日。我发现在这仅仅21.3万字,140页的“小书”中,竟然将中国20世纪以采的建筑师的历史描述的如此清晰。小中见大,该书表现了精深的主题。在当今国内万千建筑专著中,肯于大胆为建筑师分代、留痕的著作家及书籍十分罕见,仅从此种意义上讲该书已算一个贡献。如何对侍历史、如何讲还建筑师的历史是建筑出版人的职责。我以为在21世纪到来之际,中国建筑发展需要用真正的方法来叙旧,更不可缺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