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气藏开发阶段采收率与最终采收率密切相关.为了分析气藏生产井数、地层压降、采气速度、产童等开发技术因素对阶段采收率的影响,运用了灰色关联分析方法,通过各种因素的关联度大小来确定不同因素对气藏阶段采收率的影响.在气藏开发过程中,开发技术对气藏阶段采收率的影响比较复杂,适合运用灰色理论进行分析.该文选择无童纲化后具有保序效应的灰色料率关联度计算方法求解关联度,排出关联序,确定主次影响因素.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可以对气藏阶段采收率影响因素进行童化分析,该方法原理简单、计算简便、对数据分布类型及变童之间的相关类型无特殊要求,其分析结果可为优化气藏开发技术、实现气藏的高效合理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难度的不断加大,确定现已探明的石油可采资源的采收率对油田资源的充分利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确定采收率是提高采收率的一项基础性和关键性的工作.总体上采收率的影响因素分为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应用灰色关联优化法估算油田采收率是一种创新方法,案例分析表明,目标油田的估算采收率与标定采收率的相对误差不超过±5%,... 相似文献
3.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产量递减率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油气田产量递减率分析是开发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将产量递减看成灰色系统,应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分析原理,确定了产量递减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减缓产量递减为目的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简单,结果可靠,对决策者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产量递减、提高采收率与开发水平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石油化工应用》2016,(12):90-93
标定气藏采收率对估算气田的开发效益及产能建设规模具有重要意义,而确定影响气藏采收率的因素是准确计算气藏采收率的基础。本文在确定八种主要影响因素(渗透率、废弃井底压力、地层压力系数、打开程度、采气速度、水体大小、垂直水平渗透率比值、含水饱和度)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各因素对采收率的影响,运用灰色斜率关联度改进模型进行权重排序,并对八种气藏采收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八种影响因素的权重排序为:渗透率、废弃井底压力、地层压力系数、打开程度、采气速度、水体大小、垂直水平渗透率比值、含水饱和度。气藏采收率影响因素权重分析为提高采收率和气藏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地震沉积学在地震地质综合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它主要涉及三项关键技术:①利用90°相位转换技术估计地层岩性;②通过地层切片技术解决同相轴等时分析问题;③采用分频解释技术使地震解释结果的地质意义更加明确。这些技术在处理海相大套沉积以及垂向上变化平稳的河流相沉积问题时效果明显;但对于横向上相变快、纵向上相带窄的陆相沉积地层,应用效果却欠佳。本文在对地震沉积学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阐述了地震沉积学在解决陆相盆地沉积问题时所存在的不足及其解决方案,并自主研发了多项有针对性的解释技术,将这些技术应用于东营三角洲地震沉积学解释研究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是技术密集型领域,随着勘探开发难度的提高,催生了大批新技术,尤其是边缘学科的发展与应用,融合了地震科学与沉积学的"地震沉积学"就是其中一例,尤其是在中国广为分布的陆相地层尤其勘探开发中的应用。地震沉积学的理念与发展地震沉积学讨论的是运用地震资料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它包括地震岩石学和地震地貌学两个组成部分。地震岩石学主要依据地震属性与岩石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储层岩性预测等研究;地震地貌学则主要依据年代地层框架模型,进行参考等时界面的拉平,从而研究区域的古地貌特征。地震沉积学 相似文献
7.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滩坝作为陆相湖盆重要的储集体类型在隐蔽油气勘探中逐渐得到重视。以渤海湾盆地霸县凹陷沙河街组一段为研究目标,立足于岩心、钻井岩-电响应特征确定滩坝的类型及组合,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并基于地震沉积学原理,明确不同成因类型滩坝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滩坝岩性以(钙质)细砂岩、粉砂岩、生物灰岩、白云岩及泥质灰岩为主。依据岩性组合将滩坝划分为碎屑岩滩坝、碳酸盐岩滩坝、混积滩坝及风暴滩坝4种类型,并建立相应的滩坝沉积模式。其中,碎屑岩滩坝是三角洲前缘砂体改造、再堆积的结果,碳酸盐岩滩坝为低物源供给背景下湖盆内碳酸盐原生沉淀的产物,混积滩坝是陆源碎屑与内源碳酸盐岩碎屑混积的产物,风暴滩坝的形成则与湖浪对早期滩坝的破坏作用有关。滩坝时空分布具有继承性特征,垂向上从湖侵体系域至高位体系域沉积时期碎屑岩滩坝—混积滩坝—碳酸盐岩滩坝—混积滩坝—碎屑岩滩坝依次叠置,平面上古湖盆内断层翘倾盘及古底形凸起区是滩坝的重要发育部位,马西走滑断层末端形成的局部挤压隆起是大规模碳酸盐岩滩坝及混积滩坝集中发育区。滩坝的类型及发育特征记录了断陷湖盆构造-层序演化信息,是沉积盆地形成早期古地理格局及演化过程的物质表现。通过对滩坝的精细解剖,有助于恢复盆地的早期演化过程,为下一步储层预测和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陆相坳陷型盆地地震沉积学研究规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总结近年来中国陆相地震沉积学研究经验,结合松辽盆地齐家地区研究实例,探讨陆相坳陷型盆地地震沉积学研究规范。地震沉积学所用基础资料包括三维叠后数据体、周边二维区域地震测线和地质背景资料以及工区钻井、测井资料。工作流程强调地震、地质资料综合解释以及地震沉积学分析、层序地层学分析和地震地层学分析的相互配合。工作流程包括井震对比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子波相位调整、追踪等时标志层、地震分辨率分析、岩石物理关系分析、地震参数筛选、地层切片处理、地震沉积相分析以及综合评价等基本步骤。要求的成果图件则包括联井基干地震剖面、层拉平相对地质时间剖面、地层切片、沉积相图等十余种。这些步骤在松辽盆地齐家地区白垩系青山口组的实例研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研究思路、分析资料和成果图件可作为在其他陆相盆地,尤其是坳陷型盆地进行地震沉积学研究的参照。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部油气探井主要分布在资源丰度高、面积大的断陷盆地中,层系上以古近系为主,深度上以中深层为主,油藏类型上非构造圈闭已占主导地位。探井失利原因可归纳为油气源因素、储层因素、圈闭与保存因素、工程因素和其他因素等5个方面。研究近3年的失利井,认为圈闭与保存条件因素是造成探井失利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储层因素,其他因素影响较小。针对复杂的岩性圈闭、低幅度构造、复杂小断块和深层构造圈闭目标,需要开展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的采集技术攻关和储层预测技术攻关。 相似文献
10.
11.
地震沉积学及其初步应用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9
地震沉积学是应用三维地震信息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学科,是继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之后的又一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地震沉积学研究强调地震同相轴并不一定是等时的,它以90°相位转换技术、地层切片技术和分频解释技术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其他地球物理技术进行等时地层格架下的沉积微相研究,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展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在大港油田滩海关家堡地区油藏评价中,利用地震沉积学原理及方法,基于地震属性分析和井资料进行了沉积微相分析,为油田开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外,地震沉积学方法还可用于构造的精细解释。利用90°相位转换和分频解释技术对秘鲁S油田进行了构造解释,建立了精细的构造模型,发现了新的低幅度构造圈闭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在地震沉积学研究中,地层格架的建立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只有将地层格架精细建立到沉积体系级别的最小地层单元上,进行沉积相研究才有可能得到对实际生产有指导意义的成果。充分运用地震资料和地球物理评价技术对沉积体系内部的岩性及其空间展布进行分析评价,不仅能够指导储层精细研究,而且在隐蔽圈闭勘探中能够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提出的地震沉积学应用方法体系在海上某一新区勘探目标评价中进行了应用,其预测结果得到了钻探证实。 相似文献
13.
实用地震沉积学在沉积相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提出了实用地震沉积学理念,探讨了实用地震沉积学的技术体系。实用地震沉积学的技术体系包括精细等时地层格架、最小等时研究单元、岩相物理分析和定量地震相分析等,其中定量地震相分析包括年代地层切片技术、地震属性和波形分析技术等。以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D气田上古生界岩性油气藏为例,重点阐述了定量地震相分析技术在沉积相分析中的应用。实例分析表明,实用地震沉积学在沉积相分析和岩性圈闭预测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以委内瑞拉MPE-3区块Oficina组辫状河三角洲地层为例,将直井、水平井与三维地震资料相结合,通过层序界面地震识别、90°相位转换及地层切片处理,建立了研究区等时地层格架,在三级层序内识别出6个四级层序;利用横向高分辨率的水平井资料标定地层切片的地震沉积学解释方法,识别了心滩砂体内部由冲沟形成的细粒夹层,有效提高了地层切片的解释精度;利用井震联合刻画结果总结了心滩等沉积体的定量特征,建立了心滩长宽、心滩宽度、辫状河道宽度、冲沟宽度间的定量关系。该研究成果为油藏精细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国陆相盆地层序地层格架及模式 总被引:37,自引:8,他引:37
陆相盆地与海相盆地的层序地层之间存在地质基础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构造、沉积、层序形成的主控因素和油气生成、运移诸方面。在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的研究中,划分、对比层序以及建立等时格架与模式,需要新的思路和更精细有效的方法。在凝缩体的概念、陆相盆地中湖相沉积层序形成的主控因素、体系域的划分以及陆相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探讨性的意见。在对各类陆相盆地层序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的实际勘探情况和建立陆相盆地层序地层模式的可能,根据坡折带的有无,将陆相盆地划分成2个或3个体系域,建立了断陷型盆地、坳陷型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的沉积体分布格架和地层层序模式,为在陆相盆地中进行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在与传统沉积体系分析方法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地震沉积学方法进行沉积体系分析。 在 对准噶尔盆地阜东地区层序地层划分的基础上,开展 90° 相位转换、地震属性分析、地层切片提取与分析 等,最后通过岩心、露头、测井与录井等资料,并参考现代沉积模式进行地震沉积相分析,建立了地震属性 平面特征与沉积相间的对应关系,并对沉积体系进行了分析。 研究认为,地震沉积学沉积体系分析方法 以层序地层格架为基础,保证了地层对比的等时性;充分利用了地震资料的横向分辨率,可识别地震垂向 分辨率难以识别的薄层砂体;将地震属性分析与沉积学相结合,可预测砂体空间展布及其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海上油田建立等时地层格架过程中,面临着钻井少、无露头、地震分辨率经常不足以支撑常规技术手段划分满足开发阶段需求的地层格架等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切片演绎地震相分析方法,通过对地震信息的充分挖掘来建立精细等时地层格架。所谓切片演绎法,指在常规解释技术不能再细分地层单元的情况下,对该地层单元作等比例细分,通过细分的等时单元地震微相分析,结合沉积相演变规律,作进一步粗化合并,从而达到划分五级乃至六级层序地层格架目的的方法。应用该方法对LD油田明下段Ⅱ油组上进行了地震微相分析,建立了该段地层精细等时格架。生产结果表明,该方法提供的精细地层格架符合工区实际地质情况。 相似文献
18.
地震沉积学自创建以来,关于其理论基础和理论创新方面的讨论较少。文中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勘探实践,认为作为一门利用地震资料研究沉积岩及其形成过程的新兴边缘学科,地震沉积学以现代沉积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其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①地震数据体揭示沉积体的平面几何形态比垂向形态更加容易;②地震反射同相轴具有穿时性,地震数据的频率控制了同相轴的倾角和内部反射结构。同时认为这2点是地震沉积学核心思想(发掘地震数据体中等时沉积界面上的地震地貌信息来研究沉积相、沉积结构和沉积演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地震沉积学 ——地震解释的新思路及沉积研究的新工具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地震沉积学是继地震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之后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地震沉积学利用地震振幅信息和属性分析技术研究沉积岩石学、古地貌学、沉积结构以及沉积演化历史等。地震沉积学充分利用了三维地震数据的横向分辨力,其关键技术是层序地层框架的建立和地层切片体(等时地质切片)的生成。结合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的发展历程对地震沉积学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探讨,认为90°相位转换和分频解释仅仅是地震沉积学研究的技术手段,而不是其关键技术;对于地震同相轴的穿时性问题,也仅存在于3级或4级层中,并且这种穿时性与“沉积物体分配空间”和“相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