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星导航产业已逐步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高新技术产业。随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我国北斗导航产业渐成规模,但在芯片、终端制造,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等方面与GPS应用产业相比还存在不少差距。本文分析了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前景、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导航系统,它具有中国的自主产权,不但具备定位导航功能,还具备通信功能.目前为止,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当中,大到军事勘察,小到出行导航.随着北斗二号卫星系统的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功能增强,应用范围扩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导航定位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主要研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原理,分析其在个人位置服务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吕小平 《卫星与网络》2014,(1):I0046-I0050
为保证飞行安全,建立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核心的航空导航基础设施是中国民航的必然选择。空管应用标准体系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民航空管应用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国外卫星导航系统空管应用标准体系及其支撑条件,提出了适合我国特殊国情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民航空管应用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并给出了指导性的建设建议,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我国民航空管的应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卫星导航谈起,就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原理和发展做了简要介绍,并分析了其相关技术和应用,最后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杨琰 《无线互联科技》2013,(4):114-114,130
随着我国第三颗北斗卫星的升空,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卫星组网正按计划稳步推进,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的系统和功能组成,给出我国北斗系统的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6.
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基础设施.导航产业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导航服务性能不断提升。北斗导航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北斗导航应用产业的总体设计,加快研究制定适应北斗应用发展需要的相关政策措施.强力推进北斗自主卫星导航产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卫星导航产业链的诠释以及对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民用市场应用功能的阐述,具体调查和分析了河南省卫星导航民用市场实际需求和发展前景,总结了北斗导航民用市场所存在的巨大经济潜力,最后提出了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不足和建设意见。  相似文献   

8.
《数字通信世界》2010,(12):30-35
记者:请简要介绍一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情况。庞之浩:我国北斗系统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用少量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来完成试验任务,即试验阶段。通过这个阶段的建设,为北斗系统建设积累技术经验、培养人才、研制相应地面应用基础设施设备、开发卫星导航应用市场等。我国在1994年启动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建设,2000年形成区域有源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9.
北斗正式服务应用拉开帷幕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宣布: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今起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正式提供区域服务。北斗向亚太地区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标志着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顺利完成。而随着北斗应用的开放,主要依赖GPS系统应用发展起来的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也将拉开崭新的一幕。北斗系统自2011年12月起提供试运行服务以来,2012年又发射了6颗卫星,扩大了系统覆盖范围,提高系统服务精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自行研制的“北斗一号”的完成,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又前进了一大步,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美国的GPS虽然都是卫星定位、导航系统,但是它们在各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北斗导航业务正式对亚太地区提供无源定位、导航、授时服务。本文首先分析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而从卫星数量、轨道特性、定位原理、用户容量和定位精度等方面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差别,通过对比分析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和GPS的系统和功能组成,给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北斗系统建设现状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决定建设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Compass/北斗),2003年,北斗卫星导航验证系统建成,并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向区域导航拓展.即由12颗卫星组成扩展区域卫星导航系统,采取有源与无源相结合体制,兼容北斗验证系统的全部功能.2012年左右覆盖亚太地区,即服务拓展到南北纬55度,东经55度~180度.在扩展区域导航系统12颗卫星基础上,北斗导航系统的服务将由区域拓展到全球,将在2020年左右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2.
《数字通信世界》2011,(6):26-26
5月18日,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在上海开幕,多位专家学者和政府领导在会上表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已进入加速期,将于明年组网覆盖亚太地区,我国也将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自主无源卫星导航定位能力的国家。根据北斗导航系统建设"三步走"战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于今年10月完成全面测试,具备向我国大部分地区提供初始服务的条件。2020年北斗系统最终组网完成,预计届时我国卫星导航产业年产值将达4000亿元。  相似文献   

13.
袁庆歌 《卫星与网络》2013,(4):I0038-I0040
随着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在太窒棋盘上的最后落定,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最终建成。北斗产业化也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已完成基本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4.
北斗导航卫星应用能否早日普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卫星导航产业的发展,我国建立了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但由于多种因素,目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并不充分, 大量星上资源闲置。以卫星在轨寿命8年来计算,每天有100万元的折旧在白白消耗,以卫星设计容量为百万户来计算,目前在线的终端用户不足千分之一。尽管中国宇航学会卫星应用工作委员会连年召开“北斗导航系统应用论坛”,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专家学者以及许多部门和企业也都认为,北斗卫星是个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使用非常安全的系统,但在推广应用中受到的种种制约,还是一直阻碍着其产业化进程。对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何以在民用化之路上陷入困境,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其功能与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等卫星系统类似,可以为人民提供定位、短报文通信等服务,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应用.该系统可以分为空间段、地面段以及用户段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构成和主要应用,然后研究该卫星导航的技术原理,最后以RNSS/RDSS接收端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终端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6.
《卫星与网络》2010,(1):76-76
为推动公众更多参与和了解北斗导航卫星研制、发射、运行、应用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及相关信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官方网站(www.beidou.gov.cn)于2010年1月15日零时正式开通。伴随第3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该网站的开通将为更多人了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7.
斗转星移定乾坤,惊心动魄雷声滚,坐镇卫星发射场,北斗普照投营运。"卫星导航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综合国力的标志。孙家栋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系统建成投入运营,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针对北斗卫星导航终端进行分析,首先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原理以及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终端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从2000年开始建设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到2012年建成了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并提供正式运行服务,至2017年完成23颗卫星的发射,并计划将在2020年左右完成由大约30多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面向全球提供服务。然而,现有的GPS系统已经垄断定位行业达几十年之久,如何在短时间内赶超GPS系统,在行业中站稳脚跟,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所涉及的重要发展分支,从专利视角对比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GPS系统在专利申请量方面的覆盖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20.
1北斗系统应用现状北斗一号卫星导航系统(简称北斗一号系统),是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代区域性有源卫星导航系统,可为我国及周边国家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具备国际一流品质的卫星导航和通信服务,是继美国的GPS系统和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用卫星导航系统。目前正在建设的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将实现全球无源精密定位,并兼容北斗一号系统短信息通信功能,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