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应对APT等漏洞利用攻击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异常控制流识别的漏洞利用攻击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对目标程序的静态分析和动态执行监测,构建完整的安全执行轮廓,并限定控制流转移的合法目标,在函数调用、函数返回和跳转进行控制流转移时,检查目标地址的合法性,将异常控制流转移判定为漏洞攻击,并捕获完整的攻击步骤.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检测到漏洞利用攻击,并具备良好的运行效率,可以作为漏洞利用攻击的实时检测方案.  相似文献   

2.
基于专家知识的攻击图生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独立的漏洞分析已经不能满足安全防护需求。攻击图作为一个新的工具能够清晰表述网络结构,使网络安全人员分析漏洞的相互关联,从而更好地了解网络的漏洞并加以有效的补救,但是传统的攻击图生成方法生成的攻击图会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而复杂度急剧上升。从安全管理者的角度可以采用一种新的生成方法来生成较为简洁的攻击图,这种方法从网络的关键节点出发生成攻击图,可以有效地减少攻击图的规模。  相似文献   

3.
随着Web应用在互联网中的迅速发展,出现了大量的Web安全漏洞,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跨站脚本(XSS)漏洞攻击.为了对Web应用中的XSS漏洞进行有效的检测和防御,通过分析XSS漏洞的特征及原理,总结出产生该漏洞攻击的几大主要原因,结合目前常用漏洞检测方法提出几种XSS漏洞攻击的防御方法,可有效识别和防范XSS漏洞攻击,对Web应用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攻击图的网络安全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病毒漏洞的大量出现,给网络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尤其是DDoS攻击给网络安全敲响了警钟。在安全网络研究方面,攻击图是很好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能够给出清晰的结构图,使网络安全人员找到可能的攻击路径,从而重点防范,以减少网络安全事故的发生。论文介绍了这种基于攻击图的网络安全分析方法,最后给出一个系统原型。  相似文献   

5.
网络漏洞攻击分类研究对于系统地分析计算机系统脆弱性和攻击利用的技术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有助于构造高效的入侵检测方法。通过对现有漏洞攻击分类方法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种面向检测的漏洞攻击分类方法-ESTQ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形式化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安全评估成为网络维护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尽管攻击图、攻击树和其他技术已被广泛地用于预测所有漏洞,但仍然缺少一个有效的手段来量化地分析网络安全.介绍一个新方法构建一个带标记的攻击图,图中的每个节点都被标注了一个概率值用来说明该漏洞被成功利用的可能性,每条边都代表了漏洞间的关联.采用通用漏洞评分系统(CVSS)作为基础计算每个漏洞被利用的概率,采用贝叶斯网络计算累积的概率,并用一些典型场景评估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网络安全防护形势下,面对0day漏洞、木马病毒等的隐蔽信道传输攻击,通过基于网络全流量的异常检测技术,建立起异常流量行为模型,对某一攻击链的网络异常流量、威胁情报等数据信息进行获取,分类统计异常时间点的信息熵、特征项集,检测与分析不同时间的采样点流量特征、异常流量特征的攻击链模式,还原网络异常威胁的攻击过程,来有效完成异常流量、威胁情报的提取与检测。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冗余的联邦漏洞检测模型无损后门攻击机制,该方法可在不影响代码功能的情况下实现后门植入。在8个代表性漏洞数据集的1613823个样本上实验并验证了语义冗余的存在性和该攻击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文中研究了渗透测试中漏洞规则库的优化问题。针对利用漏洞规则库进行漏洞检测中高效率、低损耗的需求,文中通过对漏洞规则库的工作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完成了漏洞规则库的构造,并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优化策略。通过执行机器学习模型和学习算法,完成对攻击参数的威胁定级,以此优化模拟攻击时攻击规则的匹配顺序,达到提高测试效率、降低系统占用的目的。实验表明,基于机器学习的漏洞规则库优化策略是可行有效的,并且能够使渗透测试保持在一个高效率、低损耗的状态。  相似文献   

10.
基于网络爬虫与页面代码行为的XSS漏洞动态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XSS漏洞是攻击Web应用程序、获取用户隐私数据的常见漏洞.传统的XSS漏洞检测工具并没有对AJAX Web应用程序进行针对性的检测,在检测精度方面与实际情况存在巨大差距.针对这种情况,对AJAX技术下XSS漏洞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爬虫与页面代码行为的动态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在节省人力、时间成本与漏洞检测方面有较好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随着Web应用系统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网络安全漏洞被发现,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Web安全漏洞可以分成基于Web应用的网络安全漏洞和基于Web平台的网络安全漏洞两种。文章通过阐述这两种网络安全漏洞的现状及安全误区,总结几种常见的安全漏洞攻击方法,并提出有效措施以防范黑客攻击漏洞,维护网络系统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张雨锋  王炅 《无线互联科技》2023,(13):139-142+147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Web应用漏洞不断涌现,这对互联网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其中,跨站脚本漏洞在Web漏洞中尤为常见,根据这一漏洞,跨站脚本攻击得以实现。这种攻击可以将恶意代码植入特定的网页,从而破坏系统的安全性。跨站脚本攻击具有匿名性、易操作、难以检测等特点,是当前互联网上比较常见的攻击手段之一。文章基于Web的环境探讨跨站脚本攻击问题,研究跨站脚本攻击的攻击原理,根据不同的类别分析漏洞成因,研究这类攻击的危害和影响,根据攻击特点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针对目前不断出现的网络安全问题,分析系统安全漏洞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通过使用漏洞检测技术可以检测网络系统潜在的安全漏洞,使网络管理员可以预先了解网络的脆弱性所在,从而确保系统的安全。论文通过对漏洞检测技术和中间件技术的研究,结合两者的特点,提出了一个漏洞检测中间件的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14.
路由器安全在网络安全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针对互联网中使用最为广泛的Cisco路由器,从3个方面出发分别说明了Cisco路由器所面临的各种危险,从原理的角度阐述了由于Cisco路由器自身操作系统IOS的缺陷所导致的一些常见漏洞和随之带来的安全问题.介绍了路由器所使用的SNMP协议带来的安全隐患,并提供了详尽案例来分析网络上常见的攻击路由器的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最后针对这些攻击手段和各种漏洞提出了关于网络安全建设和路由器使用上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高威胁网络安全事件隐蔽性强、攻击手法多样难以早期发现的问题,研究多维度分析评价及自动筛选高威胁目标的方法,采用具备对高威胁目标进行历史事件关联的持续监督技术,实现高威胁网络安全事件的早期发现,提升安全预警能力。本文提出了一种聚合式持续分析自动发现恶意攻击源的方法,该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威胁度计算模型,该计算模型综合了攻击源多维度的信息,利用机器学习中的回归分析方法,针对具体的网络安全环境,可训练出具体的威胁度计算模型,利用计算得到的模型,可对未知的攻击源,实时进行威胁度的计算,通过威胁度的大小来自动识别恶意的攻击源。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为了有效防范XSS攻击,就XSS漏洞进行漏洞分类原理分析,并基于DVWA开源软件模拟构建了一个信息系统漏洞靶场平台,通过模拟“通用场景”、“定制化场景”和“特殊场景”三种场景类型进行攻击研究,从攻击者角度提出XSS攻击防御手段。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更新,计算机网络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中.在享受计算机带来便利的同时,人们也必须重视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网络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人们的网络行为.因此,必须加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问题的检测技术的研究,以及计算机网络攻击图的完善构建,进而保证计算机网络的长期安全稳定的运行.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从漏洞评估的原理、攻击路径及漏洞本身,提出一种基于攻击路径的漏洞风险评估模型。结合Markov与Poisson过程改进攻击路径的转换方式,形成基于其上的评估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9.
徐川  杜成  唐红 《电信科学》2011,27(3):85-89
DDoS攻击作为当前网络安全最严重的威胁之一,近年来随着僵尸网络的盛行,其攻击影响日趋扩大,因此对DDoS攻击进行检测变得尤为重要。本文按照攻击层次和检测位置的不同,对于不同的DDoS攻击检测方法给出了详细的分类,同时在此基础上对各类检测方法进行分析和性能比较,明确了各种检测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最后讨论了当前攻击检测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漏洞作为网络威胁的根源之一,管理好漏洞做好安全防护措施,构建网络安全系统,是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要求。电力企业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需要明确考虑在安全系统设计中针对漏洞跟管理的缺陷,从漏洞情报收集、检测、危害评估和处置多个方面入手,设计新的漏洞管理系统,以满足漏洞管理工作的需要。本文在新型漏洞与攻击的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探究并研究现阶段防御与风险监控管理的要求,从漏洞管理现状入手,分析如何优化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漏洞管理,综合提高电力企业网络信息安全漏洞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