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根据南二、三区东部聚合物驱开发工程中的分层注入实践,应用数值模拟手段,注入井分注时机、层段注入强度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进行探讨。在地质模型建立过程中,共分9个模拟层。在注聚初期,主力油层内部聚合物驱的调剖作用表现较为明显,但进入含水回升阶段后出现剖面反转现象。注入井在含水稳定阶段、含水回升阶段实施分层注入可提高区块整体开发效果,不同阶段分注均比全过程笼统注入提高采收率1.5%-1.7%。由于在含水下降阶段和含水稳定阶段实施分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主力油层的注入强度,动用程度难以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高值略低于含水回升阶段分注。随着低渗透层段注入强度逐步增大,在不同阶段实施分注,模拟区采出程度均得到提高,提高值在0.37—1.7个百分点之间,但随着高渗透层段注入强度下降,采出程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针对聚驱后油藏含水上升速度快、产量递减幅度大、剩余油开采难度逐渐增加的问题,在大庆油田南二区东部聚驱后的水驱区块开展了小区块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对试验过程中的注入方式、注入工艺及油藏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入保护段塞的注入方式能充分发挥营养液激活功效,有利于微生物驱油效果的发挥;内源微生物驱增加了原油的轻质组份,从而提高了原油流动性;油层剖面动用状况得到改善,提高了差油层采油量。试验的4口采油井最高增油13.4 t/d,综合含水最低下降2.2个百分点,表明聚驱后油藏仍然可以采用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3.
三类油层周期分质注聚的做法与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结合三类油层层间矛盾较大的特点,在分注后期含水上升阶段,开展了同井交替周期分质注聚,采用现有分注工艺管柱,对调整层投捞水嘴,对同井不同类型油层注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研究探索了不同类型油层注聚合理参数、油层动用状况、周期分质注聚对提高采收率的作用.现场试验表明,周期分质注聚阶段取得了最佳期平均单井日增油1.3倍,综合含水下降5.7个百分点的效果,聚驱阶段实际提高采收率10.23%,对三类油层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葡北油田的油层特点和高含水开发阶段后期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要求,在室内进行了聚表剂性能评价,研究了水驱极限含水条件下聚表剂的合理注入参数和驱油效果.通过与普通中分聚合物进行对比发现,聚表剂具有低浓高黏和降低界面张力的能力.室内驱油实验结果表明,选定0.57 PV段塞情况下,聚表剂的驱油效果要比普通中分聚合物驱油效果好,水驱之后聚表剂驱油的采收率达到10%以上.结合葡北油层渗透率较低的实际情况,建议选用的体系黏度为30 mPa·s,此时Ⅲ型聚表剂相应的浓度为600 mg/L,注入段塞大小为0.57 PV,原油采收率的提高值为11.69%.  相似文献   

5.
依据渤海SZ36–1油田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通过建立排状注采井网地质模型,利用CMG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开展了笼统注采、水井单独分注和"分注+分采"三种注采方式下的增油效果,以及影响"分注+分采"增油效果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实施分注分采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各层注入水波及体积,提高水驱采收率,但过早或过晚实施分采均会减弱增油效果,排状注采井网的最佳分采时机为含水90%,最优分注率为33%;随井排距比增大,采收率增幅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合理井排距比为1.25;对平面非均质性强的油藏,实施分注分采可调整平面矛盾,改善驱替前缘呈"矩形"推进,从而提升增油效果。  相似文献   

6.
注聚油田进入注聚中后期,形成的聚窜通道会严重降低聚驱效果,而海上油田受开发投资、平台空间等限制,难以实施多轮次调剖减缓聚窜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海上注聚油田化学驱增油效果,以渤海J油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聚合物强化泡沫驱模拟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强化泡沫驱油体系能够有效封堵高渗层窜流通道,提高低渗透层的动用程度;增加复合体系注入段塞对高渗层起到更强的封堵作用,改善整体驱油效果;相比于中高含水期,高含水时机下转为聚合物强化泡沫驱,提高采收率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7.
2500万超高分聚合物室内驱油实验研究了聚合物分子量、浓度、粘度、聚用量、段塞组合等各项性能指标对驱油效果的影响。本文根据室内实验结果,在北一区断西注聚后期开展矿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试验前后对比,注入粘度明显增大,月含水上升速度得到有效控制,吸入剖面有了新的动用,有63.1%的油井出现了明显的二次受效特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对驱油效果进行系统分析。驱油效果表明:应用2500万超高分聚合物是进一步提高聚驱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海上稠油油田聚驱后二元复合驱注入时机与注入方式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海上绥中36-1油田油层条件,进行了聚合物驱后二元复合驱注入时机、注入方式的优化实验研究。聚合物驱后在不同注入时机(直接转注、含水最低点、含水70%和含水95%时)转注二元复合体系,最终采收率分别为75.36%、73.32%、71.22%和68.61%,直接转注二元驱的采收率最高(42.61%)。在相同水驱条件下,以不同注入方式注入二元复合体系后发现,注入0.3 PV二元复合体系的驱油效果优于注入0.05 PV聚合物+0.2 PV二元复合体系+0.05 PV聚合物和0.1 PV聚合物+0.2 PV二元复合体系。但注入方式的改变对最终采收率的影响较小,以聚合物做保护段塞更有利于控制工业化成本。在相同段塞聚合物用量条件下,用前后保护段塞的效果好于单一前置段塞。在等经济的条件下,聚合物驱后进行0.3 PV二元复合驱可提高原油采收率19.05%,比等价的0.7 PV聚合物驱采收率高1.61%,使油田开发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聚合物驱后凝胶与聚合物交替注入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油田经过聚合物驱后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存在水驱控制程度低、层间矛盾大等问题。为进一步挖潜剩余油,提高采收率,改善大庆油田注采开发现状,在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针对N5试验区开展了聚合物驱后凝胶与聚合物交替注入参数优化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聚驱后凝胶与聚合物交替注入驱油采用小段塞多轮次的段塞提高采收率效果优于大段塞少轮次的段塞;最佳组合的段塞为凝胶(0.02PV)+聚合物(0.03PV),共计注入11轮次,注入总量为0.55PV;经过凝胶与聚合物交替注入驱油后,其阶段采收率可在聚驱基础上提高10%左右,说明凝胶与聚合物交替注入驱油方法具备进一步开发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张蕾 《石油知识》2008,(2):15-16
注聚区块在注聚末期出现吸水剖面反转,聚合物低效无效循环严重的现象,导致周围采油井在聚合物突破后.含水上升速度明显加快.产量递减幅度加大等现象。为了探索一种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方法.开展了2500万超高分聚合物驱油室内和现场试验。室内驱油实验研究了聚合物分子量,浓度,黏度.聚用量、段塞组合等各项性能指标对驱油效果的影响,并在2003年7月开展了矿场试验。  相似文献   

11.
分注措施效果的确定是聚合物驱开发指标预测的重要内容。针对目前确定分注效果的方法较少,指标预测过程中操作难度较大的问题,数值模拟了不同含水阶段实施分注对最终采收率的影响,并定量计算了分注过程中低渗透层最佳溶液注入量比例;系统分析了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分层注聚实施效果,得到了分注对综合含水和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特征,为聚合物驱油田开发规划中措施效果的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聚合物驱分层注入参数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针对大庆油田聚驱开发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聚合物溶液在高渗层低效注入以及低渗层聚驱动用程度低等问题,对聚驱过程中分层注入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提出了分层注聚的厚度界限、渗透率界限、分层注聚时机和分层注入层段注聚最佳用量,在总体注入量相同的情况下,实现采收率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胡伟  李璐  苏聪 《断块油气田》2013,20(1):67-70
杏六区中部在40多年的开发历程中,先后经历了基础井网、一次加密和二次加密调整。到2009年12月底,区块平均综合含水率为92.6%,处于特高含水期开采阶段。通过分析葡|1-3油层动用状况和剩余油分布特征,提出了以该油层整体作为一套层系、利用分注工艺降低层间影响的聚合物驱开发方式:聚合物驱注采井距保持在150m或小于150m的范围,在原一次加密调整井排和二次加密调整油井排问布一排注聚合物井,形成采出井和注入井排,排距为100m,井排上并距为200m,注采井距141m的五点法面积井网。在此基础上,预测了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该布井方式对类似油藏聚驱井网部署及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聚合物单管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庆油田主力油层聚驱结束后,二、三类油层分注面临着中、高分子量聚合物对部分油层适应性较差,注入溶液主要流向油层性质好、连通好的油层,薄差层动用程度低的矛盾。为了解决层间矛盾,提高最终采收率,提出了聚合物单管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介绍了研发的分子量调节器和压力调节器;对应低渗透层使用分子量调节器,高渗透层使用压力调节器,实现对分子量和注入量的双重控制;在不影响高渗透层聚驱效果的同时,通过对分子量的剪切降解作用,有效增加了聚合物分子可进入低渗透油层的孔隙体积。通过对现场试验资料分析,分质分压注入井与正常分层注聚井对比,剖面动用明显提高。聚合物单管多层分质分压注入技术可满足大庆油田二、三类油层聚合物驱分层注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渤海S油田在含水68%时进行了早期注聚,截至目前已开展了14年的聚合物驱矿场实践,取得了明显的稳油控水效果。在动态跟踪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改善注聚效果的优化调整措施:加强注聚方案的动态跟踪及优化调整;注聚井开展全面分注以及全过程调剖,降低低效循环,改善注聚纵向波及;采油井开展提液措施扩大聚合物驱效果。截至2016年底,聚合物驱实现增油370.7×104 m3,提高控制区采出程度3.9%。  相似文献   

16.
针对鲁克沁稠油油藏泡沫驱开采存在的气锁、注入参数不合理等问题,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对减氧空气泡沫驱注入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表明:水驱突破时开展减氧空气泡沫驱,采出程度增幅最高,含水率明显下降;采用气液交替注入方式替代气液同注方式,可避免井筒内气液分离和腐蚀问题,且当减氧空气和发泡液的单次注入量为0.1倍孔隙体积时,驱替效果与气液同注效果相当。室内获得的最佳注入参数为:水驱含水率达70%时转泡沫驱,液和气交替注入,单次注入0.1倍孔隙体积,注入速率为0.3 mL/min。现场施工参数调整后,试验区日增油为42 t/d,含水率下降28个百分点,累计增油为1.4×104t,产水量降低2.65×104m3。现场试验证明,减氧空气泡沫驱优化方案切实可行,该成果为鲁克沁稠油规模开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分层注水开发中,各层配注量的常用确定方法没有考虑小层剩余油分布情况,为此,研究了确定小层配注量的新方法。从生命旋回理论和逻辑斯蒂增长规律出发,推导了采出程度与累计注入水体积之间的定量关系。按照小层剩余储量分布规律,以提高注水波及效率和剩余油动用程度为目标,建立了基于剩余油分布的分层注水井各小层合理配注量计算新模型。运用精细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厚度法、地层系数法和剩余油法分层配注与油田各开发阶段的适应性,结果为:含水率小于50%时,推荐使用厚度法;含水率为50%~80%时,推荐使用剩余油法。研究成果在渤海SZ油田F6井进行了现场应用,应用效果显著,井组含水率下降8%,净增油7 766 m3,表明分层配注新方法及各层配注量确定方法适应性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分层注水井各层配注量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8.
从生命旋回理论和Logistic增长规律出发,推导了水驱油田可采储量采出程度与累计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之间的定量关系;按照小层剩余可采储量分布规律,提出了基于剩余油分布的分层调配注水井小层配注量计算方法,该方法适用于中、高含水初期的稳定水驱油田。渤海油田先导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降水增油效果;与以往按照厚度进行配注相比,该方法可以有针对性地增加剩余油富集小层的注水量,扩大注水波及系数,对于海上大段防砂、处于中高含水初期的油田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稠油油田进入高采出程度、高含水率阶段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新技术,改善油田开发效果,以渤海S稠油油田为例,开展了高倍数水驱技术研究和联合井网注水方法研究。其中,高倍数水驱实验结果表明,当驱替倍数达到300~400倍时,与驱替倍数30~50倍时相比,驱油效率提高约10%,为S油田提高水驱采收率提供了方向;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所建立的多因素调控注水方法,综合考虑了有效厚度、渗透率、注采井距、注采井数、方向地层系数等因素,能够满足S油田具有海上特色的水平井与直井联合井网的注水需求。将研究成果在S油田G区应用后,G区2016―2019年自然递减率由6.0%降低至4.4%,含水上升率由2.2%降低至1.8%,改善了G区的开发效果,表明该方法对海上注水开发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的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