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主要利用区位熵、集中度、区域基尼系数指标,对中国15个行业制造业部门1990—2012年的集聚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自1990年以来,产业集聚度呈现明显上升态势,但近几年略有下降;行业之间的集聚度有很大差别,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集聚度较高,而且行业之间集聚水平的差异程度在不断扩大;制造业主要集聚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态势并没有明显改变;近年来,有些行业继续向东部沿海聚集,有些则出现了向中西部扩散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人口生育率下降一般发生在经济充分发展之后.陕西省与全国整体水平相似,1970年以来,生育率下降是在经济落后状态下完成的.运用了相关与回归分析法定量分析了陕西省生育率下降与经济增长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间的非平衡性.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生育率下降与经济增长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但分年代时间序列上呈现出不平衡性特征,关联程度时强时弱。  相似文献   

3.
一、辽宁产业群发展试评估 1、辽宁优势产业及其集聚特征(1)优势产业。经研究认定,辽宁省现实的优势产业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矿采选、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耐火材料制品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炼钢、钢压延加工)、通用设备制造(金属加工机械制造;泵、阀门、压缩机及类似机械的制造;轴承、齿轮、传动和驱动部件的制造;制冷、空调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铁路运输设备制造;船舶及浮动装置制造等工业产业)。其中,优势工业产业主要集中在以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原材料开采加工业;以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炼钢、钢压延加工业为代表的钢铁业;以通用设备制造业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就全国比较而言,辽宁产业群的发展有一定优势,2002年列第六位。产业集聚特征明显的行业分别是:石油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从产业角度分析,辽宁以全面开发的资源型产业为优势,凭借较好的工业基础,形成了产业空间集聚;而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集聚度较高的产业多是新兴机电行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传统的轻纺工业(如纺织业、食品加工业)以及化学工业等。但是从集聚程度分析,广东省的产业集聚度值为26.18%,高于辽宁产业空间集聚度19.49个百分点。与发达省份相比,辽宁产业群的发展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京津冀13市土地利用效益的研究,提出优化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建议;运用2009~2015年的统计数据,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区域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从2009年到2015年,北京、唐山、承德三市耦合协调水平有所下降,其他城市的耦合协调水平均处于增长态势;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整体耦合协调度偏低,属于轻度失调衰退类型,且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总体呈正相关关系,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分异特点,制定差异化战略,争取土地利用效益取得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全域旅游视角下,通过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2015—2019年期间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产业效率总体呈现递增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3.8%,增长动力主要来源是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旅游业效率提升.各地区旅游业发展存在不平衡,江门、惠州、佛山旅游产业效率水平处于领先优势,全要素生产增长率高于5%;广州、中山、深圳、东莞处于第二梯队,增长率位于0~5%之间;肇庆和珠海处于下降趋势.从时间维度来看,各地区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增加具有较为明显的波动性,大部分城市以2017年为发展转型年,2015—2017年全要素生产增长呈现下降趋势,2017—2019年呈现增长趋势.最后从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一体化发展、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优化内外部发展环境等方面为粤港澳大湾区全域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改善路径.  相似文献   

6.
为测度陕西省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选取GDP作为因变量,陕西省信息产业3个指标各自的业务收入作为自变量,3个指标分别是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运用直接贡献率、间接贡献率和最小二乘法回归建立的经济增长贡献模型,引入灰色关联度模型,通过贡献率和信息产业各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关联度,分析陕西省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结果表明,陕西省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间接贡献率、边际贡献率均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信息产业各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7.
产业碳排放是区域主要碳排放源。为了解不同产业碳排放的特征,为企业碳核查及碳交易提供数据支撑,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对2000—2011年的产业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并对产业碳排放强度及碳减排潜力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郑州市产业碳排放量增长迅速。产业碳排放量由2000年的613.87万t增长到2011年的2 010.52万t,增长了2.3倍,年均增长率为11.6%,其中制造业(特别是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是产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2郑州市产业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2005年产业碳排放强度为1.95 t/万元,2011年下降到1.31 t/万元,下降率为18.74%;部分行业碳排放强度呈增加趋势,如塑料品制造业2011年的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的增加了约4倍。3郑州市产业碳减排潜力巨大。2050年,低碳情景下的产业碳排放量为5 072.26万t,比基准情景下的碳排放量减少了814.14万t,碳减排比例约为13.83%。4低碳情景下的产业碳排放峰值出现的时间早于基准情景下的。低碳情景下的产业碳排放于2038年达到峰值(5 324.14万t),基准情景下的产业碳排放于2046年达到峰值(5 914.37万t)。5为推动城市低碳转型,郑州市要大力发展低碳产业,改造传统制造业,改善能源结构,限制高耗能产业行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这些结论可为郑州市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龙岩市第二产业产业集聚状况进行EG指数测算,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4个门类产业及4大门类下的42个大类产业.测算结果表明,龙岩市第二产业总体上集聚程度较高.在分析产业集聚状况的基础上,从政府、重点产业、企业、行业组织、区域互补性、集聚水平等方面对龙岩市的产业集聚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运用区位基尼系数、份额变动和份额-偏离分析、标准差椭圆、局域空间自相关方法考察了我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时空特征.研究结论表明在2000~2013年间,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变出现了先集聚后分散的发展趋势,东部地区制造业转出份额最大的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之后为资金密集型和原材料密集型行业;通过LISA分析发现中国省域制造业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和依赖性,即表示一个地区制造业的集聚会影响周边其他地区制造业的集聚;我国2005~2008年和2008~2013年两个阶段的制造业区域转移是主要由地区间竞争优势的变动所导致,而不是来源于各地区产业结构差异的变动.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陕西省关中地区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合理规划该区域产业总体布局,文中选取关中地区2006-2016年的面板数据,以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影响机制为理论基础,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产业集聚处于中级集聚阶段,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具有倒"N"型曲线影响,集聚的环境负外部性效应在关中地区较为明显,大部分城市环境污染随集聚度提高而加剧.  相似文献   

11.
一般研究认为企业在空间布局上的集聚将提高生产效率,使得企业间竞争加剧,最终导致产业集中度上升.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数据,对这一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并利用国外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与其地理集中度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产业的地理集中现象在不同国家的不同产业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现阶段,低廉的要素价格降低了产业发展对规模效应的要求,因此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相对较低,制造业在各地区有可能形成独立的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12.
针对生产性服务业和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和现状,提出了一种测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影响的方法.该方法运用E-G指数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定,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法及层次分析法从定量定性角度动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并以沈阳市为例进行了介绍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准确地测算出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且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影响大于对第三、第一产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3—2020年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的融合发展水平,运用核密度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其分布动态及地区差异,测度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融合发展水平,并探析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第一,中国各省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的融合发展水平非均衡,呈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及东北较为落后的空间分布特征。第二,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的融合发展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两业融合”发展水平呈下降态势。第三,东部、中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地区内差异呈波动增长的态势,表现出两极分化,“两业融合”地区间差异贡献度对整体差异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4.
为了发现广东工业制造业竞争优势的特点,并为当地政府和企业提升其竞争力提供一些借鉴,通过用区位商指标对广东省工业制造业的现状及其演变轨迹分析,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1)广东省的工业制造业总体上在全国有着很强的竞争力.(2)广东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全国一直有着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其竞争力的大小却不是一直上升的.(3)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国一直没有竞争力,而且其大小还呈现出递减的趋势.(4)资源密集型产业最没有竞争力,而且趋向于萎缩状态,而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的个别行业还有望发展成广东省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5.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从论文发表情况、高被引文献分析、研究热点及其演变趋势等方面对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 通过分析,发现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可明显地分为3个阶段,即1998~2003年,关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等背景下的制造业发展;2004~2007年,聚焦于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以及全球价值链等;2008年至今,研究热点呈现出两大特点,2011年以前主要关注产业或制造业转型升级,2011年以后转向新常态、中国制造2025等经济发展新环境下的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每个阶段的研究及形成原因,以期为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能更好地发展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并为相关政府部门在制定有关政策时作参考.本文采用偏离-份额法(shift-share method)将西安高新产业六个部门在1996年到2000年与2000年到2003年两个时期的发展状况与全国同部门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在西安高新产业的六个部门中:交通运输制造业在两个时期发展速度都是最快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在后一时期比前一时期发展迅速;后一时期的产业结构比前一时期有了很大的优化;交通运输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三个行业的竞争力后一时期比前一时期呈现明显的上升.  相似文献   

17.
利用区位熵来衡量建筑产业集聚程度,考虑区位因素和新经济地理因素对建筑产业的集聚影响,建立其对区位熵的回归模型,对我国建筑产业集聚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9年,产业发展水平和本地市场效应是影响建筑产业集聚程度的主要因素;经济基础与建筑产业集聚程度成负相关关系;区位因素和人力资本对集聚影响较小,运输成本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通过IPCC与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安徽省各工业行业2006-2011年的碳排放强度进行估算,并对2020年工业各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及碳减排潜力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安徽工业部门2006-2011年碳排放强度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从行业情况来看,碳排放强度最高的电力行业从2007年的15 t/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6 t/万元,其余依次是煤炭、石油、机械制造、化学、金属、纺织、造纸、食品等行业;安徽工业各行业碳减排压力指数排前四位的分别是煤炭、石油、电力及冶金行业。预计2020年安徽省工业行业二氧化碳减排量可达17亿t,其中,化学、冶金、电力和煤炭部门的减排量居前4位,其减排量占整个工业部门可减排总量的90%以上,是将来碳减排的重点行业。该研究对摸清安徽省进行节能减排的关键行业,促进安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借助物理学的耦合度函数,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全国4个直辖市2006--2009年这两个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比较,以探寻重庆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在协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重庆这两个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浙江制造业两位数27个细分行业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输入型FDI对浙江产业集聚的作用。结果表明,浙江制造业在产业集聚过程中,本土民营经济的表现优于FDI。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内外资企业相对较好的融合与渗透,使FDI的产业集聚作用及技术溢出效应均为显著正向,但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中,FDI的作用并不显著或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