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对于建筑设计来说。自然光作为一项在设计之初就需要慎重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处理好自然采光与遮阳.同时创造良好的光环境.从而提高室内光环境的舒适度,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本文从中国古代传统建筑设计对自然光的处理手法出发,探讨了我国古代智慧结晶对当今建筑设计的启发以及当代建筑对自然光利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冷天 《世界建筑》2009,(11):124-127
今天在建筑设计层面上的研究往往演化为在建筑风格.样式上的争论,已成为研究近代建筑中一个解不开的困扰,而另一方面,正是我们所忽视的营造业在近代之成功转型,却奠定了当今中国建筑业蓬勃发展的基础,本研究试图将视野投向20世纪初期南京的一个新式营造厂——“承明记”的特殊成功经历,在设计与建造过程的双重比较研究下,揭示中国近代建筑工业体系之发展。  相似文献   

3.
建筑但凡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则必然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根源,既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消亡。因此,研究传统建筑,只有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才可能探明其真义,也只有这样,才能判别良莠,决定取舍。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文化特征看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意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劲松 《新建筑》2002,(3):72-73
通过对中国文化特征与中国古典建筑设计意念的对比,认为中国古典建筑体系是一个深受农耕意识影响并与宗法社会相和谐的完整系统;在设计意念上以“家”为思维起点,以住宅作为原型。  相似文献   

5.
柳亦春 《时代建筑》2009,(5):118-125
文章通过对一座幼儿园设计修改前后的图纸分析,结合建造过程中的一些侧面,简要折射当下中国建筑的学科现实和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6.
雷阳 《山西建筑》2011,37(2):20-21
结合欢乐谷主题公园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对建筑环境的各构成特征要素进行研究,简要阐述了主题公园这一特殊建筑群体及其个性特征,以期指导国内主题公园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7.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改进,建筑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藤本壮介近些年的作品中,他从设计、材料以及构造多方面创新,构建内外融合的空间,完成了界面"纯粹"领域的重建。文章结合藤本设计实例,辨析在藤本建筑界面纯粹性的后面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以及其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璐 《建筑与环境》2012,(2):141-143
从香山饭店建成至今的三十年中,中国建筑师从未停止中国属性现代建筑的实践。但是,收效甚微,大多只是潮流,或是概念的提取,禁不住时间的考验。怎样才是中国属性现代建筑呢?三十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出现中国自己的现代建筑,是建筑师的问题还是问题本身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作品香山饭店,试图寻找民族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探讨现代化基础上民族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王莉 《建筑结构》2021,51(14):后插6-后插7
人们习惯将音乐视为在时间维度动态流动的物质,而将建筑视为在空间维度静态存续的物质,认为两者是平行而无交集的,这种看法其实是对音乐和建筑的本质特征了解不够的表现.正如德国哲学家谢林所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和音乐的关联在所有人类艺术门类中是经常被关注的.基于建筑和音乐互动关系的微妙,或许只有少部分人能感受到这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且常常以一种不可言说的形态存在,如此,部分对音乐和建筑艺术特征并不了解的人,认为它们是毫不相干的事物,也就在所难免了.  相似文献   

10.
王莉 《建筑结构》2021,51(14):后插6-后插7
人们习惯将音乐视为在时间维度动态流动的物质,而将建筑视为在空间维度静态存续的物质,认为两者是平行而无交集的,这种看法其实是对音乐和建筑的本质特征了解不够的表现.正如德国哲学家谢林所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和音乐的关联在所有人类艺术门类中是经常被关注的.基于建筑和音乐互动关系的微妙,或许只有少部分人能感受到这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且常常以一种不可言说的形态存在,如此,部分对音乐和建筑艺术特征并不了解的人,认为它们是毫不相干的事物,也就在所难免了.  相似文献   

11.
2014年8月3日,第25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中国馆展览在南非德班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开幕,国际建协主席杜伯乐、秘书长米歇尔,亚洲建协主席,韩国、蒙古国、希腊、印度、加拿大、澳大利亚学会的主席,以及法国、菲律宾、保加利亚、法国、墨西哥、新加坡、俄国、巴西、南非等国的嘉宾出席了开幕式,中方出席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建筑学会顾问崔愷院士,全国勘察设计大师庄惟敏、时匡、孟建民、倪阳和来自国内30多家设计院的建筑师共260余人.中国馆参展内容经过统一设计,主题突出,展览开幕以后成为最吸引观众的展区.  相似文献   

12.
<正>当下中国建筑界的事情作为社会事件在不断受到关注,建筑本身也从一个物质存在变为一种格式塔化的"情绪"建筑。各种"急迫"的建筑因为在追赶工期在功能上丢三落四;城市中有太多想当地标而霸气十足的"张狂"建筑;大量性建筑因为没有存在感而变得"消极",失去了表达自我价值的决心。这个时代的物质资源越来越丰沛,然而,建筑追求的目标却变得越来越模棱两可。这种建筑乱象其实是社会快速发展阶段必然发生的事情,在特定历史时期产生一些非理性建筑从  相似文献   

13.
1960年代初,我随中国城市设计研究院程世抚先生代表国家计委前去广州,审核该市新建火车站的建筑高度问题,以解决同附近白云机场飞机起降的矛盾,广州市接待我们的人员中有莫伯治先生.此前,我在《建筑学报》上翻阅过他撰写的“广州海珠广场规划”和“广州北园酒家”的文章,并耳闻到广州市林西副市长非常关心北园酒家这座建筑,每逢风雨天都要亲自打电话嘱咐关好门窗;莫伯治先生亦知晓程世抚先生是留美学过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的大专家.因此,我们一见如故,亲切地谈论起城市与园林的问题,他还专门带我们参观了一些广州传统园林.我们相识、相知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14.
2011年,第24届UIA大会将"国际建协金奖"颁发给了普利兹克奖得主阿尔瓦罗·西扎,本刊为此特别邀请李华和周凌两位学者电话采访了西扎,周凌并撰写了"不老的现代性:阿尔瓦罗·西扎的建筑历程"一文,连同采访内容一起,刊登在2011年10期本刊"24届UIA大会特集"中,希望讨论西扎对当代建筑学的贡献和价值。2014年8月,西扎在江苏淮安和台湾设计的两座建筑—实联水上办公楼和台丰高尔夫球场"西扎会馆",分别启用。迄今为止,这是西扎在中国语境中设计并建成的最早的作品。本期"关注"在深入报道这两个项目的同时,希望以此为契机,延续2011年的讨论,再次提出对西扎的建筑、设计、建筑观,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相关问题的研究。"关注"由3个部分组成。评论与反思部分通过3位学者的座谈,对诸如西扎的当代性、与现代主义的关系、对当代中国建筑的意义等议题进行了讨论;项目介绍部分,除了这两个作品本身的报道外,还刊登了西扎本人对方案构思与发展的介绍,见"物"见"思",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成因和建筑师的考量;设计研究部分的两篇文章,有对西扎建筑设计特征的分析、阐述及图解说明,也有对其设计工具——草图,在设计中的作用和意义的解读与探究。西扎著说不多,他的演讲基本以个案的发展为主,本次"关注"的评论与反思部分特别附录了西扎的两篇文章——"重访萨伏伊"和"居住在一栋房子里",均写于1990年代,是他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建筑观的两篇文章。前者以对萨伏伊别墅的个人体验和观察为基础,实际上,讲述了西扎自己的建筑观,如持续不断的转化(transformation)、元素的独立性与消解、场地的空间占据等,从中亦可看出他对现代主义传承的提取与发展。后一篇,与同写于1994年的库哈斯的名篇"通属城市",可相比肩,又代表了当代建筑学的两极。收录于此,为我们的读解和分析提供一些参照。"关注"的3个部分相互印证,又不乏观点的左异与话题的拓展,隐含着读解的多种可能与维度。理解和研究西扎是一条线索,希望能够帮助我们在当今新潮涌现的纷繁境况中,深入地思考建筑与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以及当代中国建筑所面临的诸般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园林建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当前园林建筑设计的现状,反思存在的问题,并在分析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发挥传统建筑元素的最大优势,并进行现代化的创新,将其运用到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中,以期在该领域获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16.
林青 《城市建筑》2008,(6):20-21
本文从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建筑与建筑教育状况入手,指出其在给社会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巨大弊端,故应辩证看待,扬长避短,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维护建筑文化的多样性,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7.
"德中同行"是一个历时3年的德中友好合作活动。活动的目标是,增进德中双方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为长期成功合作奠定基础;开拓德中合作新领域;塑造和维护一个积极的、富于创新的、面向未来的德国形象。德国总统霍斯特·克勒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共同担任"德中同行"活动的监护人。由德国外交部主办,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歌德学院和德国"灵感与创新"协办。德国联邦各部、州、市、企业和其他机构也广泛参与到活动中来。中方伙伴包括中国外交部及活动各站的省、市政府。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我们刚刚纪念了中国改革30周年,而改革开放对于中国建筑发展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为中国带来了诸如奥运建筑的新建筑形式与理念,使建筑更加吸引人们的目光,公众也逐渐开始越来越多的议论建筑,甚至开始进行建筑评论.  相似文献   

19.
<正>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繁荣、文明的历史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1979年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的"S曲线"(图1),大体上反映出城镇化推进的规律性特征,即发达国家城镇化都经历过类似的正弦波曲线上升的过程,其中有两个拐点:30%和70%。城镇化率低于30%时,曲线平缓,经济发展缓慢,基本处于前工业社会或工业化初期;城镇化率超过30%后,曲线变陡,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处于工业化社会;城镇化率达到70%后,曲线又趋平缓,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后工业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  相似文献   

20.
<正>东海大学早期建筑的主要设计者陈其宽、张肇康先生,与同辈的冯纪忠、王大闳先生,以及再早一些的夏昌世、华揽洪先生,都是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留学国外时接受了现代主义建筑教育,之后又归国实践的华人建筑师,他们是探索现代中国建筑的先行者。由于那个时代的动荡和苦难,他们遗存的作品本就不多,历史的烟尘更屡屡将它们遮蔽。幸运如东海大学这样的建筑探索,在半个世纪中也仅有地标性的路思义教堂受到瞩目,其它日常性的普通建筑则长期沉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