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氢氧化钙对碱性锌电极可充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碱性锌电极的可充性,提出了一种机械混合含钙锌电极,利用其在放电过程中电极表面二价锌与氢氧化钙的反应,得到了具有电化学活性的锌酸钙。用自行设计的电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了氢氧化钙对锌电极放电产物在碱液中溶解性的影响,通过阳极极化曲线的测量和粉末微电极循环伏安模拟充放电实验,初步考察了氢氧化钙对碱性锌电极阳极放电性能和可充性的影响。结果证明:在锌电极中加入合适含量的氢氧化钙后,能在放电过程中生成具有良好可充性的锌酸钙活性物质;合适的含钙量不会明显影响锌电极的放电性能。 相似文献
4.
碱性电池中锌电极添加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加阴极过电位的方法研究了几种有机添加剂在二次碱性电池中对锌枝晶生长的抑制作用[1]。并测量了锌电极在这些有机添加剂存在下的阳极极化曲线,以恒量其对锌电极阳极行为的影响。利用腐蚀实验比较了这些添加剂在锌上抑制析氢速度的大小[2]。结果证明:在碱液中加入0.2%的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和加入各0.2%的硫脲及聚乙二醇均可抑制锌枝晶的生长,而且对锌电极的阳极极化也不产生严重的影响,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锌在碱液中的腐蚀速度。因此,这几种有机添加剂有望作为可充碱性电池中锌电极的添加剂。 相似文献
5.
6.
碱性二次锌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解液添加剂是改善碱性二次锌电池中锌电极性能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了添加剂在抑制锌电极的枝晶、变形、腐蚀及钝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综述了各种无机和有机添加剂的研究进展,对已研究的有机添加剂进行了详细分类. 相似文献
9.
10.
测试了含汞锌粉的析氢速度和锌电极析氢电位。测试了研制的高汞碱性锌锰电池的电性能(开路电压,放电容量和短路电流),耐漏液性能和贮存性能,以及锌粉中含汞量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揭示汞能改善电池的性能和耐漏液性能。 相似文献
11.
12.
通过对锌电极的电性能测量和锌粉的析氢试验,揭示了氧化锌在碱性电解质中对锌的电性能有影响,且对锌有缓蚀作用,使锌的电位升高,析氢过电位增大,阳极极化增大,析氢量下降等。试验结果可能有助于改进碱性锌锰电池负极工艺。在碱性电解质中含有2%wt的氧化锌就足以满足锌负极的工艺需要。 相似文献
13.
14.
LiCoO2掺杂稀土元素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采用高温固相合成法制备了掺杂稀土元素的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LiCo1-xRxO2(R=稀土元素Y,La,Tm,Gd,Ho;x=0.01,0.02,0.03).对它们进行了XRD和SEM测试,用合成出的材料组装成电池进行充放电容量测试,结果发现:掺杂了1%的Y和La的正极材料初始充电容量分别达到了174 mAh/g和159 mAh/g,初始放电容量分别达到了154 mAh/g和149 mAh/g;在充放电10次后,它们的放电容量分别稳定在138 mAh/g和139 mAh/g. 相似文献
15.
合金元素对锌电极电化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线性电位慢扫描法,分别测定了Al、Bi、Ca、In与Zn构成的合金电极在碱性电解液中的极化曲线;利用收集气体和恒阻放电的方法,测定了Zn-In-Bi-Al和Zn-In-Bi-Ca合金电极的析气行为和放电性能.结果表明:Al、Ca和In可提高锌阳极溶解的交换电流密度;Ca、Al、Bi可降低锌表面析氢的交换电流密度,并使锌电极在碱性溶液中的稳定电位负移.Zn-In-Bi-Al和Zn-In-Bi-Ca可提高锌电极的综合性能,且Zn-In-Bi-Ca更好.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对锌盘及汞齐化锌盘电极在碱性电液中的电化学行为进行比较研究时,发现汞齐化锌电极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呈现恒相角行为(constant phase element),以分形理论及分形维数对锌电极汞齐化前后的阻抗谱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锌电极表面是一个分形表面,汞齐化改善了电极的表面状况,即其表面的分形性质,使其粗糙度下降,从而使分形维数减小,最后成为光滑的平面电极,此时界面无法拉第过程,界面的阻抗行为较为简单.锌电极的阻抗行为是与表面汞齐化前后的分形维数紧密相关的,可通过汞齐化研究如何控制固体电极粗糙度及分形电极表面分形性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电化学阻抗技术,对碱性电液中汞齐化锌膏电权在有、无添加剂两种情况下充放电过程中的阻抗行为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相应的锌膏中有机、无机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In this paper, an analytical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coal ash by mixed acid decomposition-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was established. Using this method, the content of 15 rare earth elements in coal ash can be detected accurately, with the detection limit being 0.007–0.033?μg·g?1, and the precision (RSD, n?=?6) less than 5.0%. This method was used to test the coal ash of different commercial coa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 in coal ash account for 75.66%–82.61% of the total rare earth elements, among which, the total amount of rare earth elements in Yitai coal after being ashed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other coal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