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运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表征水污染状况,分析淮河蚌埠段近20年来的水质演变规律,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了水质变化与社会、经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淮河蚌埠段水质变化主要分为缓慢恶化(1983~1988年)、加速恶化(1989~1996年)和逐渐改善(1997~2003年)三个阶段,其中工业污染是影响水质变化的最主要因素,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对水环境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2.
李燕 《治淮》2000,(10):20-22
水是生命之源。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面临严重的缺水危机,水资源短缺将成为限制人类发展的主要因素。世界银行副行长伊斯梅尔萨拉杰曾预示:“20世纪的许多战争都是因石油而起,21世纪水将成为引发战争的根源。”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势在必行。而在水资源短缺之中,由水质性缺水(即由水体发生污染)引起的,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淮河干流流经安徽省十几座重要城镇,是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地。其水质的好坏对工农业生产、人民身体健康有着重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  相似文献   

3.
淮河干流淮南段二维水质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二维水质模型,基于交替方向法(ADI法)对模型进行离散求解,结合面向对象的MATLAB高级编程语言,编制了水质模型计算程序,对淮河干流淮南段(鲁台子至田家庵河段)的污染物浓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利用MATLAB的图形可视化技术,对水质模型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图形化处理。经模型验证,模拟结果与该段河流的实际水质监测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
2005年7月淮河洪水水质状况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河干支流众多且水污染严重,每年汛期河道内的污染水体随洪水下泄,容易对淮河干流和下游地区供水安全以及水产养殖业造成重大影响.历史上的"94·7"、"95·7"淮河水污染事故的主要原因,就是淮河第一大支流沙颍河污染水体汛期随洪水下泄入淮,在淮河干流形成上百公里长的污染带,淮河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对沿淮淮南、蚌埠市和江苏省盱眙县居民饮水及工业用水、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经济发展对当地水体环境质量的影响,本文对上栗县栗水河水体环境质量进行了为期五年的长期监测.单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栗水河佛岭断面水质以Ⅱ类为主,邓家洲断面水质以Ⅲ类为主,各断面水质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综合污染指数法表明,2011-2015年,佛岭断面各年份综合污染指数均低于邓家洲断面,但两断面综合污染指数总体均呈现上升趋势.通过对各污染指标的污染指数(Pi j)和污染分担率(Ki)进行排名可知,佛岭断面和邓家洲断面的主要污染指标均为总氮、化学需氧量(COD)、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等有机污染因子.通过对栗水河水质进行监测评价,分析影响水质的原因,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可为栗水河的治理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已完成的《淮南市水资源保护规划》中,着重介绍采用的“黑箱理论”水质模型,对未来2000年淮河淮南段水质进行的预测研究。“黑箱理论”人有简便实用的特点。淮南段水质要规划水平的要求,必须减少河道负荷。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实施。加强水质研究及应用分析,为政府部门及时合理的调整水源和用水计划,尽量减少水污染造砀 经济损失提供科学依据,提高水资源管理工作管理。  相似文献   

7.
从秦淮河南京段的水功能区划目标着手,运用污染指数法对秦淮河南京段2001--2010年的水质变化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指出秦淮河南京段污染源贡献大小依次为NH3-N、BOD、CODMn和石油类,主要超标污染物为NH3-N;秦淮新河的水质明显优于其他河段,内秦淮河的水质污染情况依旧严重。总结10年治污对秦淮河水质的影响,指出城市污水接管率、污染源、水动力条件等仍是影响秦淮河水环境的主要因素。在污染源综合整治、河道疏浚、生态修复、政策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控制污染的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汾河下游运城段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河流水质评价方法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方法对汾河下游运城段2010年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认为本段河流属重度污染;采用秩相关系数法对2006--2010年河流主要污染因子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得出了5年来河流污染呈下降趋势。分析了水体污染的原因,提出改善水环境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淮河中游水质时空变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据淮河中游1998~2007年的水质监测数据,研究淮河中游水质近10 a的时空变异,并采用有机污染综合指数对水质污染状况及趋势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淮河中游水质呈逐渐改善的趋势,说明全流域水污染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年内水质季节性差异较大,枯水期水质污染依然严重,多数处于中等污染或是严重污染状态;水体最主要的污染物为氨氮;淮河中游的上段水质要好于下段,淮南大涧沟段和吴家渡段为淮河中游的重点污染区域和主要污染物输入区域。  相似文献   

10.
将淮河与泰晤士河的水治理过程进行较为详细的对比分析,主要从两流域的自然特性,污染程度,治理阶段,治理措施和投资的角度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借鉴泰晤士河的治理经验,针对性地提出治淮建议,期望对“十一五”及后续的治淮工作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环境出现了严重污染问题。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从水体水质方面对桑干河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建立适合于桑干河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根据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程度大小来确定权重,在评价中利用复合运算对桑干河4个监测断面的水质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东榆林水库属Ⅱ类水质和固定桥、堡子湾和艾庄均属Ⅴ类水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淮河流域水质及回顾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 1995~ 2 0 0 0年淮河流域水质进行评价及回顾分析 ,充分利用河道径流量资料 ,分析了淮河流域豫皖边界、皖苏边界、苏皖边界、鲁苏边界和淮河王家坝、颖河界首、洪河班台、涡河付桥闸以及淮河干流 6个断面的输污量及污染成因 ,指出目前的水质改善是高污染水平上的初步控制 ,实现淮河水变清的任务依然艰巨  相似文献   

13.
淮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淮河是我国第一条进行水污染综合治理的大河 ,被纳入“九五”期间国家水污染防治的重点。经过多年治理 ,淮河流域水污染恶化的势头已得到初步控制 ,入河排污总量有所下降 ,水质也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部分河段水体功能得到一定恢复 ,但其治理效果与国务院确定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 ,淮河治污依然任重道远。最后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防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评价淮河流域的水污染状况,分析淮河干流、省界监测断面和全流域历年水质变化情况,结合入河排污口的实测资料,评价主要河流以及流域内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四省入河污水量和主要污染物的变化情况。基于流域内已发生的水污染事故、现状水质和入河污染物的状况,简要分析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面临的困难,结合流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保护需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是一种既相对简单又能综合反映河流水质整体水平的方法。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2000—2010年湟水干流4个断面的水质监测数据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湟水各断面的综合水质类别达到或优于水功能区的目标要求。将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结果与国标推荐的单因子标识指数法评价结果进行比较表明,单因子标识指数法评价结果(水质类别)要差于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单因子标识指数法以最差的水质类别作为水质综合评价的结果,不能全面反映水质的整体状况,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能综合反映河流水质的整体状况。  相似文献   

16.
沙颍河流量和水质对淮河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沙颍河是淮河最大的一级支流 ,其废污水量和CODCr的排放量分别占淮河干流的 4 0 %以上。1989年以来 ,淮河干流共发生 5次较大的污染 ,都与沙颍河有关。针对这 5次污染情况 ,对沙颍河污水入淮前后水量、水质进行综合分析 ,说明污染发生的原因 ,找出沙颍河对淮河形成污染的时间规律 ,流量与水质的对比关系 ,以便于调整淮河与沙颍河水闸防污调控试行方案 ,防止淮河发生突发性污染。  相似文献   

17.
辉发河水质现状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辉发河水源水质现状的调查分析,阐明了辉发河水系的污染特点、主要污染物及近年来的水质变化趋势,为辉发河的整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2004年淮河流域水质状况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4年淮河流域水体水质监测资料,采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评价分析淮河流域总体、干流及12个主要断面的水质状况,并与“九五”期间和2001~2003年淮河流域水质进行比较,还对12个主要断面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总体水质污染程度为中度污染,水质好于2001~2003年;水质Ⅴ类和劣Ⅴ类之和由“九五”期间的58%降至39%;干流1月、2月和12月水质较差,6月至9月水质较好;属严重污染的断面有4个。聚类分析的结果为12个主要断面分6组较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