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碟窗     
2.片名:海菲茨小提琴精选 片号:RCA 09026—62645—2 海菲茨演绎经典小提琴作品 方式:ADD RCA经过多年的整理,收集了海菲茨几乎全部的录音作品,共出版了46张CD唱片,这个系列称为《THE HEIFEIZ COLLECTION》,而这张唱片又是这个系列的精华,共选择了18个片段,将这位被誉为“二十世纪帕格尼尼”的传奇大师精彩录音资料和而为一。听来确实感到卓而不凡,早期的单声道作品有些噪音,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这张唱片制作由RCA著名录音导演约翰·普菲佛担当,经过整理的CD录音音色饱满通透,声象准确。值得爱乐者珍藏。  相似文献   

2.
英国牛津纪录片电影节(OXDOX:MK)前天在牛津落幕,美国导演Frank Popper的纪录影片《史密斯先生能否到华盛顿》(Can Mr.Smith Get to Washington Anymore)获得最佳长片奖,中英合拍的《幸运的藏羚羊》获得最佳短片奖,中国导演门晓燕前来领奖,还有一个最佳学生影片奖颁给了英国的一个学生导演。  相似文献   

3.
电视专题纪录片是电视荧屏上最富有文化品位的节目之一。中国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从以“精美画面+大量解说”为特征的早期电视纪录片,到如今以即时性直播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形式对社会生活中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做即时性报道,电视专题纪录片的结构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其录音工艺与声音创作也随之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的《直播中国》栏目为例,对即时性直播电视专题纪录片的定义、录音工艺和声音创作观念分别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搞电影的都知道一句话:文学是电影的母体。说通俗些就是电影是由剧本孕育出来,再由导演、演员、摄像、美工、道具、录音等一票人马培养成人。这句话对于剧情片非常适用(这是前苏联电影理论教导我们的),可对于纪录片可能就要打些折扣了。因为纪录片更加偏重实地拍摄和后期的编辑。有些纪录片前期甚至都没有剧本,全靠现场的灵光乍现和老天爷的眷顾。但并不是说纪录片就完全不需要剧本。如同远行的汽车要多带备用汽油,不能总指望沿途的加油站。相比剧情片,纪录片的剧本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碟窗     
[1]《半新旧、将军令》KGOLD1001(24K金碟)金碟录音:*****价格:130元虽然发行这张唱片的香港“凯韵”公司如今已经不再出品新唱片了,但老牌“发烧友”对这家公司以及录音师黄启光不会陌生的。该公司当初产品不多,但录音可谓是张张HIFi。现在这张唱片其实是过去的两张,《半新旧》把十四首耳熟能详的中国民歌颇有新意的重新安排,在录音上有着精彩的乐器定位与音色,《将军令》则可用惊天动地来形容,其中鼓声录音十分十分了得。现用最名贵的器材将这两张CD合二为一,并压成金碟,用港台流行语来说,叫“便宜…  相似文献   

6.
苏青米娜工作室的《白塔》,记录了几位中国聋人的一段生活,2004年获得15届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和“最受欢迎影片奖”,但它只是苏青计划中聋人系列中的一部,他仍在进行系列题材的拍摄。  相似文献   

7.
鄢雨与《淹没》自从纪录片《淹没》在2005年风光无限地夺取了国际各大纪录片电影节的重要奖项之后,作为《淹没》导演之一的鄢雨一下子迈进另一个创作高峰——创建自己的工作室。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作者在纪录片《木雅,我的木雅》同期录音中得到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纪录片同期录音的实例加以分析和总结。首先探讨了纪录片同期录音中应该树立的观念,强调高质量同期声的重要性和改造声场条件的意识,并提出了在不同拍摄条件下系统搭建的具体方案。随后总结了纪录片同期录音的特点,如片种本身的真实性、"一次过"和"非预期"的特点给录音人员带来的挑战。最后,归纳了纪录片同期录音具体的技术,强调了许多易被忽视的细节。  相似文献   

9.
“真实中国·导演计划”是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的一项长期发展计划,每年举办一次,申请者只需提交一份纪录片故事大纲和一份适当的制作预算,即可参加初步遴选。由专家组评定后,最终给评选出的8个优胜的提案提供拍摄资金和播出渠道。《脸子》就是从众多提案中脱颖而出的一个纪录片剧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编辑手记 两家英国权威报纸同时把溢美之词送给了一部纪录片,这既是对影片本身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影片导演的赞赏。就在去年,这位英国知名纪录片导演——卢克·霍兰带着他的纪实纪录片“出发去狩猎”第一次来到中国,担任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的大师班导师。听过他任大师班的精彩讲解后,不禁被他影片的弛特风恪及其精湛的拍摄技法所折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大城小事”在几年前悄然流行了起来。历来有许多以城市为主题的电影,气质殊异的城市给导演们带来了不同灵感。由《巴黎我爱你》开始,这现象愈演愈烈,据说《纽约我爱你》之后的下一站会是上海。即将过去的08年,北京和东京也有专属于它们的影像记忆。  相似文献   

12.
录音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工作,这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录音同时又是一项艺术工作,却还没有被人们完全理解。其实,录音是一项艺术性极强的工作。无论是为影视配音,还是独立的录音,都是一种艺术创造。中外著名艺术家对此有过。很多的论述。如本世纪法国艺术家苏利昂在他的《艺术的暗示》一文中,就作过专门的论述。他认为:“人们对声音的感觉,存在着艺术的因素”,“录音是一门辨别声音、记录声音、驾驭声音的艺术”。一个好的录音师,不仅要掌握和精通录音操作技术,同时更需要对所要录制的作品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理解,把电声技术和音响艺术…  相似文献   

13.
看《三抢拍案惊奇》我是有准备的,因为陆陆续续已经听到了一些负面的评价。比如著名的洪晃女侠说::“《三枪》应该去农村放映,十块钱一张票。”某位博主在微博上写道:“欢迎收看由张艺谋客串导演的刘老根儿大舞台年度联欢会!”豆瓣上的品评更为辛辣,“《三枪》,不,《印象·二人转》归来,心情很不爽。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记者张志伟)为进一步提高《中国计量》杂志质量 ,加大计量行业报道数量及质量 ,《中国计量》杂志社2003年度与济南金钟电子衡器股份有限公司合作 ,对发表于本刊2003年“本刊特稿”、“本刊报道”两栏目的文章进行评比 ,并设“金钟杯”优秀稿件奖。“本刊特稿”和“本刊报道”栏目为《中国计量》杂志重要栏目 ,栏目内容是有关国家重要的政策 ,重要的国际、国内计量动态 ,重要的行业会议的宣传报道等 ,是体现《中国计量》办刊水平的栏目 ,是本刊具有导向性的栏目。设立“金钟杯”“本刊特稿”和“本刊评论”优秀稿件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本期导读     
正近期,本刊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国家级A类学术期刊,我们将继续积极携手行业,努力办好《现代电影技术》杂志。2016年6月16到18日,第五届CinemaS上海国际电影论坛暨展览会在上海跨国采购会展中心召开,本刊全文刊发了此次论坛的开幕词并报道了论坛和展会的主要内容。在"热点追踪"栏目中,《虚拟现实技术将给电影业带来哪些影响》等文章持续关注了虚拟现实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动态;特别策划了"声音创作"栏目,其中《谈纪录片同期录音的观念、特点与技术》和《音效团队为电*影创造出的独特非台词语言——Foley Team的声音设计与制作》文章分别介绍了纪录片同期录音  相似文献   

16.
关于计算机音频工作站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刊编辑您好: 我是”星光地带”录音棚的录音师,也是《音响技术》的读者,当我读了计算机音频工作站(二)一文时,有许多看法不太相同。首先,我们应该确立一个标准,就是在文中所提到的”专业录音棚”所做的应该是些什么样的专业工作。这里我先阐述一下我们的录音棚日常所做的工作: 一、歌手录音 现在歌手录音的伴奏大多是MIDI伴奏,再加上几件真乐器.但为了后期缩混有更大的创作余地,所以要在工作站中引进分轨的、没有任何效果的MIDI伴奏。然后根据歌曲的风格分别给每种乐器做不同的效果。拿这次给歌手刘俊录制的《想念你…  相似文献   

17.
在上一期,我们大概了解了一下调音台的基本构造。“光说不练”当然是不能掌握录音设备的,大家并不用为这点而担心,在这两期以后我们将开始具体讲解声音的制作与合成,到时候大家可以自己在家中电脑上的音频工作站中练练手,自然也就有机会再重薪在实践与创造中更深地领悟我们这几讲所介绍的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8.
杨健  黄莺 《音响技术》2009,(4):69-72
1圆筒留声机录音 1857年,法国发明家斯科特(Scott,Leon 1817—1879)发明了声波记振仪(Phonautograph),见图1,尽管这种仪器只能记录声波的“图像”,而不能再现出声音本身,但为后来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1877年前后,爱迪生在他的“圆筒留声机”(图2)上录下了他亲自朗读的《玛丽有只小羊》的歌词,这短短数秒的声音成为了人类录音史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声。不过,这项成果没有立即得到足够的推广,  相似文献   

19.
刘广阶 《影视技术》2004,(6):39-41,54
本人在2000年《影视技术》第6期曾发表关于如何保证影视剧的拍摄进度与声画质量之我见一文。文中郑重谈到录音设备的进化与更新,论述了搞好同期录音如何从硬件上提供方便与保证;而本文所要谈的则是软件基本要素。同期录音的发展要求我们不断更新自己掌握的诸多相关知识,要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20.
认真贯彻《印刷业管理条例》规范包装印刷的发展——谢荣全同志在“中国包协印刷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四日)同志们:我们这次会议是在党的“十五”大胜利闭幕不久后召开的,无论对我们包装印刷行业还是包装全行业,对于下一步如何走向“科教兴包”和“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