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新加坡组屋建设始于1960年新加坡政府颁布的《建屋与发展法》,此后,根据该法令设立的建屋发展局(Housing and Development Board,HDB)统一负责组屋的规划、建设、分配和管理工作。新加坡的组屋类似于我国的经济适用房,但其又不仅仅是一套房屋,在对组屋的建设和管理之中,  相似文献   

2.
暨佩娟 《中州建设》2011,(21):65-65
初到新加坡的人,一定会惊讶于街道两侧整齐伫立的一幢幢外形相似、色泽鲜明的居民住宅楼,这就是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建造的“经济适用房”——组屋。记者近日探访了位于新加坡中部的碧山组屋区。在一片绿草如茵中,坐落着许多幢风格相似的组屋。屋顶呈三角形,  相似文献   

3.
<正>新加坡1959年取得自治时,面临严重的“房荒”问题。当时新加坡全国人口160万,而住房约4万套,人均住房面积更是不足6 m2,有40%的家庭住在贫民窟和棚户区内。为加快解决住房短缺问题,新加坡坚持以“居者有其屋”为目标,以建屋发展局建设居民负担得起的组屋为主要方式,以中央公积金保障组屋建设资金来源,以低价强制征收土地保障组屋低成本建设,建立了以出售组屋为主体的住房供应体系,有效满足了居民多层次的住房需求。本文对新加坡组屋制度的发展,以及中央公积金、土地、财政等支持政策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4.
许昇 《中外建筑》1998,(5):37-38
新加坡居民住宅有组屋、公寓、排屋,独立式别墅几种类型。其中,组屋是新加坡政府建设部门统一投资开发,统一规划、设计兴建的,出售给新加坡公民居住。非公民的永久性居住的居民只能购买别人出售的二手旧组屋。 居住组屋的住户约占全部的80%左右,由此可见组屋是新加坡主要的住宅类型。也有住户购买地皮请建筑师设计、私人建筑公司承建的,这种住宅标准较高、型式也多样。本文仅就组屋的设计构思作些介绍。供我国住宅建设借鉴。 新加坡组屋建设大都公布在各区(镇)中心地铁站周围,充分利用区(镇)所在地区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而组屋建设是严格按居住小区规划进行了设计、兴建的,在各居住小区内也设有齐全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组屋制度消除了其自治之初的贫民窟,到1989年新加坡已经有87%的人口居住在组屋内,政府真正实现了“居者有其屋”的目标。本文分析了新加坡组屋制度的发展背景,从新加坡组屋制度的开发模式、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深入探讨新加坡组屋制度的成功经验和积极意义;通过具有相似背景的深圳市保障房制度与新加坡组屋制度的对比分析,找出我国保障房制度存在问题;指出我国内地保障房建设,应不以盈利为目的,政府要牢牢掌握住保障房的控制权,使保障房真正达到满足低收入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城市环境设计》2015,(11):52-61
<正>项目名称:"杜生庄"政府组屋项目地点:新加坡设计及建造时间:2007年8月~2015年第三季度建筑面积:113 959.60m2用地面积:29 392m2"杜生庄"是一个拥有960户居住单元的新加坡政府组屋项目,是新加坡建屋局对普通群众负担得起的公共住宅模式的一次大胆探索。新加坡的政府组屋系统致力于为国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公共住宅设施,整个系统和国家的养老金体制紧密结合,确保了广大民众居者有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新加坡装配式组屋的发展及特点,分析了工业化生产方式在生产效率、资源和能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优势,肯定了工业化住宅在我国的发展方向。以新加坡达士岭组屋为例,表明了当前新加坡组屋已经不光是为了解决基本需求问题,还向着宜居方向发展。并提出新加坡装配式组屋的发展历程对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启示:国家主导并制定合适的行业政策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自1960年代以来,新加坡就实施了"居者有其屋"的住房政策,组屋规划建设成就斐然。文章介绍了新加坡有关住房的政策和组屋类型,论述了新加坡组屋的规划、建筑设计以及更新、改造等特点,由此得出新加坡组屋规划建设经验对我国未来住宅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超过85%的新加坡人居住在政府主导开发的组屋中。在国家力量推动下,组屋已经成为新加坡居住环境的绝对主体,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新加坡的公共住宅模式都被看作是解决当代住宅问题的一个成功典范。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一直在寻求先进成熟的预制住宅设计制造系统的直接引入,并分别在60年代、70年代进行了两次产业化尝试,试图寻找一条正确、适用、可靠且快速实现建筑产业  相似文献   

10.
《住宅产业》2012,(10):30-35
1、新加坡模式新加坡国土面积为707.1平方公里,人口约为498万,主要民族为汉族、印度族和马来族。新加坡的保障房被中国媒体称为组屋(或"公共组屋"),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加坡公共组屋兴建之初,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效率的利用空间,保障房的建筑形态通常以高层联排楼房为主,组屋由此得名。组屋是指政府通过建屋发展局为广大中低收入群体提供的廉价公共住房。(见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