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采用强磁-正浮选工艺回收选矿尾矿中的赤(褐)铁矿,其所用浮选捕收剂对温度敏感,冬季需要对矿浆加温,且处理原料性质多变,现场浮选指标稳定性差。针对该问题,本文采用一种改性脂肪酸阴离子捕收剂ZK-302替代原有捕收剂,不改变原有调整剂种类及工艺流程,通过实验室小试确定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工业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经过7 d的工业试验,在浮选给料TFe平均品位为32.23%、矿浆温度为15℃的条件下,获得了精矿的TFe平均品位为51.37%和平均回收率为64.21%的综合指标。经3个月的连续生产,ZK-302浮选指标稳定(精矿TFe品位不低于50.63%,尾矿TFe品位不高于21.07%,铁回收率在61.62%以上),且用量比原有捕收剂减少0.3 t/d,说明ZK-302是一种有效的耐低温型赤(褐)铁矿正浮选捕收剂。  相似文献   

2.
聂世华 《黄金》2023,(6):55-58
某铜锌多金属硫化矿石含铜0.38%、锌1.69%、硫12.48%,铜、锌、硫为主要有价回收元素。为实现铜、锌、硫的有效分离回收,开展了选矿工艺流程及药剂制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铜锌硫顺序优先浮选工艺,即优先选铜、再选锌、最后选硫工艺,在Z-200作为选铜捕收剂,硫酸锌和亚硫酸钠组合作为锌抑制剂,石灰作为硫抑制剂,乙基黄药和丁基黄药作为选锌捕收剂的条件下,闭路试验获得了铜精矿铜品位21.95%、铜回收率80.52%,锌精矿锌品位45.29%、锌回收率83.22%,硫精矿硫品位49.79%、硫回收率85.02%的试验指标。  相似文献   

3.
某冶炼公司铜冶炼底吹炉系统产出的底吹炉渣,因含铜量为3%~5%难以直接返炉配料,直接售卖价格低廉,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取并回收铜等有价元素。本文以铜冶炼底吹炉渣为原料,采用浮选工艺进行试验研究,通过筛选捕收剂和活化剂的种类,优化磨矿细度、捕收剂及活化剂用量,系统分析各主要工艺指标对底吹炉渣浮选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0.074 mm占比为90%的情况下,以200 g/t丁基黄药作为捕收剂,50 g/t硫化钠作为活化剂,采用"一粗一扫"的浮选工艺,可获得精矿铜品位为29.22%,回收率为92.10%,尾矿铜品位为0.18%,损失率为4.21%。  相似文献   

4.
针对四川某难选低品位磷矿开展试验研究,试验研究表明,采用自主研发的RZ-12正浮选捕收剂、RF-8反浮选捕收剂,在常温条件下,对该矿进行正-反浮选联合工艺选矿,得到磷精矿P2O5品位为30.52%,回收率为70.07%,同时将磷精矿中Mg O含量降低到1%以下,取得了良好的选矿指标。  相似文献   

5.
对河南某含金银硫化铜矿开展了工艺矿物学和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主要有用元素铜含量为0.82%,伴生的有益组分为硫、金和银,主要有用金属矿物为黄铜矿、辉铜矿和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试验以新型药剂TB1021为铜硫分离捕收剂,采用混合浮选—铜硫分离工艺获得铜精矿和硫精矿,硫精矿再经摇床重选回收部分微细粒铜精矿。混合浮选采用丁基黄药和丁铵黑药组合捕收剂,总药剂用量为120 g/t,采用一粗两精三扫工艺流程;铜硫分离浮选采用新型捕收剂TB1021,采用一粗三精三扫工艺流程。最终获得铜品位为15.21%、铜回收率为80.13%,金品位为3.02 g/t、金回收率为66.51%,银品位为160.43 g/t、银回收率为41.82%的铜精矿,以及硫品位为49.13%、回收率为54.34%的硫精矿。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加温捕收剂733市场断供问题,针对湖南瑶岗仙裕新高钙白钨粗选精矿改用731作为捕收剂采用"彼得洛夫法"进行加温浮选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实验室小型试验采用731进行加温浮选,在钨粗精矿品位为4.56%的情况下,经过一粗三精一扫闭路试验,获得钨品位为65.48%、回收率95.68%的钨精矿;现场经过5天13个班的工业试验,获得钨品位为60.64%、回收率94.81%的钨精矿。采用733作为捕收剂工业生产获得品位为63.72%、回收率为91.49%的钨精矿。试验采用731替代733进行加温浮选取得了良好的选矿技术指标,同时有效缓解了加温捕收剂733采购问题。  相似文献   

7.
针对东川某氧化铜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根据矿石氧化率接近100%、结合率高达13.60%的特点,在探索性试验的基础上确定采用传统的硫化浮选进行试验,最终确定采用闪速浮选工艺并辅以高效组合捕收剂,在闭路试验中可以得到铜品位和回收率分别达21.50%和86.78%的铜精矿。  相似文献   

8.
胡贤斌 《中国锰业》1995,13(4):22-24
介绍了酸渣捕收剂的生产工艺及其在遵义铜罗井锰矿的浮选工业试验结果.酸渣捕收剂具有选择性和捕收性能良好、价格低廉、无毒、无味的特,点,试验表明,应用它进行浮选可简化选矿流程,回收率提高7%,锰精矿品位提高20%~30%.  相似文献   

9.
云南某矿山所产含铜黄铁矿,含铜1.05%,含硫31.31%,含铁38.47%,其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根据矿石特点,采用铜硫混合浮选再分离流程。研究结果表明,在以KY-3为捕收剂,石灰为调整剂的条件下最终获得了铜精矿品位19.21%、回收率82.95%的选矿试验指标。  相似文献   

10.
针对某大型铜钼矿矿石铜浮选指标不理想的问题,进行了铜浮选试验研究,考察了矿浆浓度、pH值及捕收剂等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最佳药剂制度及脱水脱药的条件下,浮选闭路试验可获得铜品位17. 12%、铜回收率78. 25%的铜精矿,铜浮选指标得到大幅提高,为选矿厂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介绍金隆铜业有限公司近几年铜电解精炼的生产状况,分析高杂质电解条件下阴极铜出现质量波动的原因和采取的解决措施、电积脱杂方面的改造和效果、萃取法脱除锑铋在电解液净化方面的应用、降低阴极铜含银的措施方法等。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在CuCl2-N H3-N H4 Cl和CuCl2-CuSO4-N H3-N H4 Cl体系中蚀刻废杂铜,考察了蚀刻液组成、铜氨溶液中初始离子质量浓度、温度、溶液流动状态、蚀刻液 pH 等因素对铜溶解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uCl2-NH3-NH4Cl体系中,在铜质量浓度120~165 g/L、氯质量浓度150~200 g/L、pH 8.0~8.5、温度45℃、强化流动条件下,废杂铜的蚀刻速率为0.25 g/(min · L );CuCl2-CuSO4-N H3-N H4 Cl体系中,在铜质量浓度35~75 g/L、氯质量浓度35~80 g/L、p H 10.0~11.0、温度45℃、强化流动条件下,废杂铜的蚀刻速率为0.33 g/(min · L )。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采用高压酸浸工艺处理铜阳极泥。对铜阳极泥进行预处理后,再控制浸出时的温度140℃,氧分压0.9 MPa,液固体积质量比5∶1,硫酸质量浓度250 g/L,通氧时间150 min,可有效地浸出铜,铜浸出率达93%以上,贵金属也得到富集。  相似文献   

14.
铜的生物湿法冶金在德兴铜矿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结合德兴铜矿堆浸厂的生产与研究情况,分析了采用细菌浸出-萃取-电积工艺生产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探讨了该工艺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相似文献   

15.
Copper     
  相似文献   

16.
本文全面概述了国内外铜及铜合金板带材的品种、生产工艺、生产装备及市场;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铜板带材的发展方向是做专、做精,建设节能、环保、连续化、自动化的生产线。  相似文献   

17.
铜及铜合金板带的生产与市场(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高精铜及铜合金板带材品种 高精铜及铜合金板带材是我国铜加工领域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其典型的特点是:产品性能向高强、高导化发展,产品厚度向超薄化发展,公差、板型向高精密化方向发展,表面质量向零缺陷方向发展,产品长度向超长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急需的高精铜及铜合金板带材品种、性能特点及技术要求如下。  相似文献   

18.
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出《通知》,禁止包括铜在内的数百种商品的加工贸易,其目的是为了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抑制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铜是流通商品,禁止铜的加工贸易目的对中国铜企业影响很大,直接影响到铜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正>Recently, the High Precision Electrical Copper Project of ChinaLCO Kunming Copper Co., Ltd. was commenced.As an important part of strategic cooperation  相似文献   

20.
《甘肃冶金》2015,(6):33-35
随着铜矿资源的日益贫化以及低品位难选氧化矿的增多,低品位氧化铜矿的开发利用就显得更加迫切重要。本试验用低品位氧化铜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物相分析,该氧化铜矿中铜氧化率达到93.30%。对原矿进行硫酸浸出条件试验研究,确定最佳浸出条件为:颗粒细度-120目、硫酸用量82.5 kg/t、浸出时间1 h、终点p H值0.5~1.0,铜的浸出率可达到85.0%。并对原矿进行了浮选研究,使金得到很好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