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接管外载荷作用下补强圈结构的应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对接管外载荷在具有补强圈补强的圆筒压力容器中引起的局部应力进行了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三台具有不同d/D比的模型容器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接管轴向推力还是在接管纵向弯矩及横向弯矩的作用下,补强圈的补强效果是明显的。它使接管区容器上的应力明显降低。研究结果同时表明,由接管横向弯矩在容器横向截面内产生的应力比同样大小的接管纵向弯矩在容器纵向截面内产生的应力大得多。  相似文献   

2.
桑芝富  李磊 《压力容器》1995,(5):390-395
本文对接管轴向推力作用下圆筒形容器开孔—补强区的应力应变场进行了详细的试验研究及三维有限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补强圈补强的范围内。容器上的应力包括孔边应力集中明显降低。但由于几何形状、尺寸的变化及焊缝的加强作用,在补强圈外边缘,特别在容器横向截面(θ=90°)内,容器中将出现一高的不连续应力,从而使该区域成为整个接管的危险区域。  相似文献   

3.
带接管内压圆柱形容器通常受到内压与接管弯矩的组合作用,接管弯矩会影响内压圆柱壳开孔接管结构的强度性能。在内压与接管弯矩组合作用下,对4台具有不同开孔率的带径向接管圆柱壳容器开孔接管结构强度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考察内压与接管纵向弯矩、内压与接管横向弯矩组合作用下容器开孔接管区弹性应力分布、应力集中、开孔接管结构的变形规律及塑性极限载荷等。结果表明,载荷大小相同时,横向弯矩作用产生应力增量较纵向弯矩作用产生应力增量大,横向弯矩对内压容器开孔接管结构强度较危险。内压作用在开孔接管区纵向截面产生应力增量较横向截面应力增量显著。较小值的内压作用可减缓开孔接管结构弯矩作用下的变形,内压能降低开孔接管结构的纵向极限弯矩,较小内压能增加开孔接管结构的横向极限弯矩。  相似文献   

4.
在应用薄壳理论对压力容器开孔补强结构进行分析时,常常假设补强圈与壳体间没有接触,对于该假设的合理性并没有相应的依据。文中采用ANSYS软件提供的非线性有限元技术,分别模拟内压、接管横向、纵向弯矩作用下补强圈与圆柱壳体间的接触行为。分析与试验数据表明,有限元接触分析能很好预测补强圈的应力场,同时对补强圈与简体之间的间隙量及开孔率对接触的影响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对三台具有斜接管的圆柱形容器(θ=30°,45°,60°)在内压作用下的塑性变形特征及塑性极限载荷进行了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数值研究.结果表明:斜接管与筒体截交区纵向截面的锐角侧材料首先进入塑性状态.截交区附近出现明显的塑性变形,纵向截面内发生径向收缩,而横向截面出现明显的径向鼓胀,接管与筒体间的夹角减小.结果同时提供了三台容器的极限载荷值,为该类容器的分析设计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压力容器筒体与补强圈间接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应用薄壳理论对压力容器开孔补强结构进行分析时,常常假设补强圈与壳体间没有接触,对于该假设的合理性并没有相应的依据.文中采用ANSYS软件提供的非线性有限元技术, 分别模拟内压、接管横向、纵向弯矩作用下补强圈与圆柱壳体间的接触行为.分析与试验数据表明,有限元接触分析能很好预测补强圈的应力场,同时对补强圈与筒体之间的间隙量及开孔率对接触的影响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对接管纵向弯矩作用下圆柱形容器开孔补强结构的弹性应力分布及应力集中进行了试验研究,并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了数值计算.针对3台具有不同d/D比的接管及标准补强圈补强的圆柱形容器进行这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筒体和接管纵向截面两侧的应力分布都呈现一定的反对称性,应力集中的范围十分有限,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
周向斜接管内压容器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海峰  桑芝富 《压力容器》2005,22(5):16-19,55
采用有限元法计算了具有正交接管及2 0°周向斜接管圆柱形容器内压作用下的弹性应力和变形,对周向斜接管圆柱内压容器的弹性应力分布、应力集中范围、变形特征、应力集中系数等问题做了初步探讨。计算结果表明周向斜接管内压圆柱容器在接管与容器的相贯区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相贯区在筒体纵向截面沿径向收缩,而在筒体横向截面沿径向膨胀,最大主应力出现在筒体的纵向截面,相贯区外表面在筒体的横向截面处于三向压缩状态;与正交接管容器相比,周向斜接管圆柱容器在内压作用下的最大主应力略小,二者基本满足Sβ=S0 (cosβ) 0 5。  相似文献   

9.
王志亮  薛小龙  桑芝富 《压力容器》2005,22(11):9-13,55
采用与带压开孔中相同的焊接工艺制造了有补强圈和无补强圈两台试验模型,并进行横向弯矩试验。结果表明:模型主管、支管和补强圈横向截面两侧的应力分布呈现反对称性,模型支管根部有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补强圈改变了模型主管上的应力分布规律,主管上的应力集中区从支管和主管的相贯区转移到补强圈外边缘的焊缝附近;补强圈降低了模型的最大应力,提高了模型的承载能力,有补强圈模型的应力比降为无补强圈模型的1/2,但极限弯矩提高为无补强圈模型的1.45倍。  相似文献   

10.
补强圈和壳体在载荷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相对位移和转动进而产生接触压力,接触压力会对补强结构应力分布产生显著的影响。基于有限元法,采用非线性接触分析对补强圈与壳体之间的接触特性和应力变化进行分析并得出了结论:接触压力是真实存在的、且随内压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内压单独作用下最大总应力出现在接管根部;温度场耦合作用且温差达到一定值时,接触压力显著增大,最大总应力位置变化至外焊缝位置中间段;初始间隙的存在会影响接触压力的大小,但对总应力值几乎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接管纵向弯矩作用下补强圈与壳体间的接触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应用薄壳理论对压力容器开孔补强结构进行分析时 ,常常假设补强圈与壳体间没有接触 ,对于该假设的合理性并没有相应的依据。本文采用ANSYS软件提供的非线性有限元技术模拟了纵向弯矩作用下补强圈与圆柱壳体间的接触行为 ,分析了接触行为对整个结构最大应力的影响 ,考察了接触变形和接触压力的变化 ,同时还分析了补强圈与壳体之间的间隙变化及不同d/Di 值对接触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楠  焦厚骏  桑芝富 《机械强度》2007,29(6):970-974
对30°、45°、60°三台斜接管容器在内压作用下的塑性变形特征、塑性极限载荷进行试验及非线性有限元数值研究.结果提供三台试验设备塑性变形的规律,在内压作用下截交区发生明显的塑性变形,纵向截面内发生径向收缩,而横截面发生径向鼓胀,接管与筒体截交角θ增大;危险位置出现在结构纵向截面的锐角侧;在相同结构尺寸下,结构的塑性极限载荷随θ增大而增大;同时提供三台试验设备塑性极限载荷的数值,为分析设计提供参考及依据.  相似文献   

13.
周向斜接管结构应用广泛,但相对于径向接管结构,尚缺乏系统的设计方法研究。采用有限元法计算不同结构参数下分别受内压和接管横向弯矩作用下圆柱壳周向斜接管结构的弹性应力,绘制了不同结构参数下各应力分量的应力集中系数图。研究结果表明,圆柱壳周向斜接管结构根据各种载荷下各截面的应力集中系数Km和Kb,并按应力叠加规则得到的一次薄膜应力强度Sm和一次薄膜加弯曲应力强度S与在内压和横向弯矩共同作用下的应力结果误差不大于10%,应力叠加规则有效、可靠。研究结果可为内压与弯矩作用下周向斜接管结构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 正确地设置支座,就能使悬臂梁上的最大弯矩减到最小,从而使梁的尺寸和重量减到最小。现在我们就来看一个典型的双支座均布载荷等截面梁的情况。梁的最大弯矩可以通过设置右支座而被平衡。其结果是右支座上的最大弯矩等于两支座间的最大弯矩。由材料力学得知,右支座的最大弯矩为:M_(Rmax)=(W/1)(a~2/2) (1)而两支座间的弯矩M_L 表示为:M_L=R_Lx-[(W/1)(x~2/2)] (2)这里x 为沿梁方向距离,R_L 是左支点的反作用力。由∑M_R=0得反作用力R_L 为:  相似文献   

15.
压力容器圆筒大开孔补强计算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美国ASME大开孔补强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用有限元法对圆筒大开孔计算截面的应力进行了考证,发现除了ASME给出的、绕圆筒母线的弯矩外还存在一个数值相当的、绕接管母线的弯矩,补充建立了补强环在环平面内弯曲的计算模型,提出一种新的圆柱壳开孔补强的工程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评定压力容器开孔补强结构强度时,经典薄壳理论未考虑补强圈与筒体间隙,而间隙却在实际结构中存在。设筒体承受不同的内压值、接管上承受不同的轴向力,应用有限元软件的接触算法对压力容器开孔补强结构进行了静强度与疲劳强度评定,考察了不同间隙值对强度的影响,同时也计算了未考虑接触时的结果作为对比。结果分析表明:在接管有正向轴向力存在的情况下有必要考虑接触,而补强圈与筒体之间间隙大小在评定开孔补强结构静强度与由内压或者轴向变载引起的疲劳强度时的影响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7.
由于含缺陷容器在补强下的安全评价对在役压力容器的使用有重要的意义,使用ANSYS软件,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带补强圈含肩部穿透裂纹接管在内压作用下结构的应力进行计算和分析。研究表明,在弹性范围内,此结构的最大Mises应力与内压呈线性关系,且结构最大Mises应力的位置为接管腹部下方容器和补强圈的焊接处。在内压一定的情况下,此结构的最大Mises应力比带补强圈无缺陷接管的应力大,比无补强圈无缺陷接管的应力小。此结论能够指导实际工程中对此类缺陷的补强和评定。  相似文献   

18.
带径向接管的圆柱形容器开孔补强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主要与3个无量纲参数(开孔率d/D、壁厚比t/T和D/T)有关。为了能够快速地获得该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计了64组不同参数的圆柱形容器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各组模型进行模拟计算,求得了在接管纵向弯矩作用下各组模型的极限载荷,再由回归分析法得到了在接管纵向弯矩作用下带补强圈容器极限载荷的回归方程。最后通过试验和有限元计算两种方法进行了验证,证明了回归方程的结果是正确的,并具有足够的精度,可以用于工程设计中快速计算在接管纵向弯矩作用下该结构的极限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机械强度》2017,(4):816-820
齿根部横向残余应力的合理分布对齿轮弯曲疲劳强度的影响极大,但鉴于齿轮的几何形状,目前工程上一般采用切齿暴露齿根的方法(有损检测)来完成横向残余应力的测定。为了在不破坏材料表面原有应力状态的条件下,还能较为准确的测得齿轮根部横向残余应力(无损检测),本文拟通过理论分析及试验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推导齿轮齿根横向与纵向残余应力的关系方程,得出在已知无应力布拉格角θ_0的条件下,利用X射线法测得的齿轮根部纵向残余应力推导出横向残余应力的大小,为齿轮齿根横向残余应力的准确测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应力强度因子KI是缺陷结构安全评定的必需参数.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自顶向下方法建立了弯管内壁环向裂纹模型,并对弯矩作用下的KI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论张开弯矩还是闭合弯矩,KI随裂纹半角θ、纵向裂纹角θ1及裂纹深度与壁厚之比a/t的变化趋势均相同,但变化梯度不同.对张开弯矩,KI随环向裂纹角θ2的变化存在120°和240°两个波峰位置;对闭合弯矩,KI随环向裂纹角θ2的变化存在60°,180°和300°三个波峰位置,并非所有承受弯矩作用的含内壁环向裂纹弯管均危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