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根据作者对四川省雅安地区城镇化战略及城镇体系规划的研究,简要介绍了雅安地区城镇体系规划主要成果。通过对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和地域结构的分析,调整了雅安地区城镇体系不合理的等级规模结构,提出了两个城镇群体的规划构想。并对重点城镇的职能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从而在规模结构、地域结构和职能结构上整体协调了全地区各城镇的发展。此外,本文还就山地地貌城镇体系规划的一些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为科学认识江西赣南地区城镇体系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文中运用城市首位律、位序规模法则和分形理论对其城市首位度、位序-规模及分形结构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赣南地区城镇体系为首位分布,其结构规模分形特征不能完全表征赣南地区区域发展现状;首位城市(赣州市)具有一定的核心作用,但首位性不强,低级别中心地城镇较多;赣南地区城镇体系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应进一步强化赣州都市区的核心作用,通过区域统筹发展带动其他县市的发展,以促进整个区域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跨省域经济区的形成是经济、社会、生态和城镇整合发展的结果,城镇体系作为经济区的重要物质载体,其规模和空间结构直接影响经济区整体功能的发挥。基于分形理论对经济区意义上的城镇体系进行研究,不同于单纯对城镇体系的考量,必须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科学定位城市职能,进而进行城镇体系的规模和空间整合。以中原经济区为例,选择星座型作为城市体系空间整合的主要,推动城市规模与职能定位、空间分布相协调。  相似文献   

4.
桂林市域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城镇体系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和历史背景下形成并发展的.桂林市域城镇体系由于受地形以及交通干线的影响,具有沿地形和沿交通干线分布两大特征及由此特征而产生的经济发展差别.桂林市域城镇体系的发展应建立在正确认识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区域地理条件、历史背景,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发展,及时调理城镇体系的发展层次,为桂林市域城镇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合理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5.
城镇体系结构是城镇协同与制约关系的空间呈现.通过立足城镇体系的“三结构”,运用手机信令数据,从流空间的视角构建多尺度的城镇体系结构测度框架,对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进行整合.测度过程中通过耦合联系流量和联系流向改进了城镇等级规模测度模型;同时从城镇分布、联系及组合状态三个方面测度城镇地域空间结构.最后,以宁波市乡镇为对象展开测度,结果表明该市呈现“一主四副,五轴四区”的空间格局,据此完成了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继而验证了该框架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并提出了市域空间格局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促使榆林城市发展的外部背景、资源开发规模和条件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而为榆林城镇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动力。在分析榆林市域城镇体系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针对西部开发影响下的发展条件,从域镇体系发展思路、目标和途径等角度构筑榆林城镇体系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7.
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提出了企业信息化递进发展模式。建立了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及测算方法,给出了实际应用案例。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镇化正处于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实施人口和城市的分类管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进行调整。新近出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将会给长三角区域的城市发展带来诸多影响,包括城镇体系布局与人口流动问题。因此,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长三角的产业龙头引领作用,强化资源优化配置和实施产业分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设集约型城市,构建经济发达、社会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发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数理统计和分形技术刻画了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若干现状特点,基于断裂点模型对全省城市体系进行了次级划分.应用城市体系空间发展阶段理论对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形成、演变过程予以阶段性划分,并着重对近10年来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发展变化特征进行了总结.在对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动力机制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若干主要因素.最后,在阐述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发展的现实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湖北省城市体系空间结构优化构想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分析山东半岛区域城镇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和要求,预测了本区域到2000年的城镇化水平,提出了区内城镇发展的数量、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布局和主要城市发展设想。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三维GIS的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维GIS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管理的热点。介绍了三维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研究了基于三维GIS的构建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开发目标、数据采集方式,总结了三维GIS城市规划信息系统的应用层次和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系统框架。结合目前实际应用情况,指出当前三维GIS城市规划信息系统建设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针对城市信息化、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规划,从两方面进行了探讨:(1)可持续的城市规划指导观念:提出区域网络的空间观、城市增长的生态观、经济发展信息化的支撑观、社会整合的人文观、社会-经济-空间复合的系统观、时空持续的发展观等适宜信息化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指导理念;(2)可持续的城市规划编制:强调规划编制内容的调整以契合信息化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对其物质空间规划内容的扩展、空间结构规划网络化特征的体现、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调整、城市交通规划的可持续等,以期探求信息化时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生态设计"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设计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形成以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为基本的出发点的城市发展、规划和设计理念。通过回顾国际上生态设计发展的历史,并分析中国现阶段城市发展中面临的严峻的生态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建设性的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城市规划与管理一体化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主要阐述了在信息技术支持下 ,针对由于城市规划与管理脱节造成的城市管理缺乏决策支持及城市规划得不到及时信息反馈而不能依照城市的实际发展状况做出及时调整的城市问题 ,提出城市规划与管理一体化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目标 ,分析了系统所具有的特点 ,并对系统的数据库组成、总体结构及系统功能进行了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城镇化也迈人新的发展阶段,再以单一人口数量等作为城镇化水平度测指标,已经不能全面反映出新型城乡关系。拟以城乡差别较大的省域为研究视角,以陕西省新型城市化发展水平研究为例,通过建立能体现城乡关系的指标体系,并运用相关因素分析法,探求省域新型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测度方法,试图为研究区域新型城市化发展水平提供一种新测度方法和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城市交通的发展及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城市交通的不合理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在介绍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的基础上 ,分析了创造新世纪城市交通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策略及规划原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城市合理用地规模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系统分析城市用地规模的可能-满意度模型,并建立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和预测模型,通过分析计算可得出未来城市的合理用地规模和合理程度及其所依赖的条件。该模型在杭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得到了应用和验证。  相似文献   

18.
从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看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历程入手,明确了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的主要缺陷。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概念,设计了以满足交通需求、优化资源利用及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的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理论体系框架.对理论体系中各模块的功能进行设计,研究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层次。  相似文献   

19.
大城市边缘区演进及发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先简要介绍了城市边缘区的基本理论 ;然后以武汉市汉阳区为例 ,从城市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城市开发建设、用地结构、生态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从规划编制和审批制度的改革 ,建立监察、责任追究和完善用地制度 ,加强边缘区生态建设和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西北地区省会都市圈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西北地区开发中环境问题的挑战和呼吁理论创新促进快速发展的要求,分析了我国都市圈规划研究的进展与西北地区都市圈发展意义;用层次分析方法,对西北省会城市发展条件进行了比较评价;在西北各省区城镇体系规划与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省会都市圈发展现状水平与发展方向。研究发现:西北地区的发展水平已经不低,都市圈形态也已初具,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西北地区各省区都市圈发展,已经进入规划研究与建设的实践层面;西北地区省会都市圈的发展,理论可行,具备基础,前景广阔,也必将在西北地区可持续开发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多方面的研究探讨表明,省会都市圈的建设是西北开发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