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下水不仅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我国供水安全还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供水的战略意义,地下水对于我国的供水安全不可或缺;其次是抗旱减灾的战略意义,地下水对于我国的抗旱减灾作用无可替代。分析了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对抗旱减灾的影响,基于提高抗旱减灾工作成效的考虑,提出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浅析东北地区抗旱减灾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近年,东北地区频繁的旱灾,极大地影响了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在分析制约东北地区农业持续发展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确保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安全的对策和建议:一是要转变抗旱理念,建立抗旱长效机制;二是以抗旱规划为龙头,统筹抗旱减灾的各项工作;三是强化抗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抗旱减灾能力;四是加大节水技术推广力度,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五是加强抗旱保障能力建设,完善抗旱减灾体系。  相似文献   

3.
百海 《成都水利》2004,(3):35-37
治水害、兴水利,历来关系着我市兴衰与共的大事,贯穿于成都文明发展史。尤其是建国50余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江河治理和城乡水利建设,修建了大量的防洪抗旱和城市水源供水工程,初步形成了防洪抗旱减灾体系、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和水环境保障体  相似文献   

4.
抗旱服务组织作为我国防洪抗旱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我国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论证了抗旱服务组织存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探讨了不断完善和壮大我国的抗旱服务组织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近年,我国干旱灾害呈现多发频发趋势,对我国的城乡居民用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我国抗旱减灾面临的形势和抗旱减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抗旱减灾工作的需求,提出了我国建立防旱抗旱减灾长效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抗旱应急水源建设是提高综合抗旱减灾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文章介绍了从水库库区内新建取水塔取水,通过输水管线供水至灌溉区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设计要点。工程的设计保证了灌溉区大田作物在旱季的需水要求,提高了作物旱季抗旱能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
洪、枯水预警是防汛抗旱的基本依据,合理的洪、枯水预警对于提高防汛抗旱的减灾效益极为重要。分析了我国目前江河湖泊洪、枯水预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从防汛抗旱实际出发,探讨了有利于提高防汛抗旱警示作用和减灾效果的洪、枯水预警等级设置方式,即将现行一级洪水预警改为4级洪水预警,并以鄱阳湖为例,说明其具体应用与减灾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水利事业波澜壮阔的70年。作为基础产业,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我国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防洪抗旱作为水利的重要工作,70年来通过采取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建设,我国的大江大河干流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中小河流暴雨洪水防范能力也显著提升,旱区供水基本得到了有效保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梳理分析了1950—2018年洪涝、干旱、山洪、台风灾害基本情况,总结了防洪抗旱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体系及科学技术在防洪抗旱中发挥的作用,分析了70年防洪抗旱减灾成效,用数据说明了水利建设特别是防洪抗旱减灾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保障作用,为今后我国水旱灾害防御和防汛抗旱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干旱灾害发生频率升高,严重威胁群众饮水安全、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如何科学有效地应对干旱,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提升我国的抗旱减灾综合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本期特别推出"抗旱减灾专题",一方面反映来自抗旱一线的声音,另一方面反映各地落实《全国抗旱规划》的情况和应对干旱的做法,以期为各地抗旱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抗旱防汛“两个转变”是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是新时期我国抗旱防汛理念的更新和思路的转变,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具体实践。甘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而水旱灾害频繁,加强抗旱防汛工作,全面提升减灾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探索实现两个转变的对策和措施,对于切实推进抗旱防汛减灾工作具有关键性的指导作用,是抗旱防汛工作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体要求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基,生态之要。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分布广泛、水质相对较好而备受青睐。笔者针对近年来国内地下水超采问题,结合江苏、河北等省份的经验,提出了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的对策措施,包括节水、替代水源、封井、地下水涵养修复等一系列工程措施,以及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监督、宣传等一系列管理及保障措施,为类似地区开展超采区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浅层地下水动态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华  杨明华 《人民黄河》2012,(3):45-46,5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河南省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加,导致地下水补排关系失衡,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其中:海河流域平原水位下降了7.25 m,下降速率为0.24 m/a;黄河流域下降了3.14 m,下降速率为0.10 m/a;淮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地下水位基本保持稳定。1980—2010年河南省平原区地下水位下降了1.65 m,地下水蓄变量减小了51.5亿m3,其中海河流域与黄河流域蓄变量大幅减小,部分含水层已疏干。  相似文献   

13.
Groundwater is no longer an open-access resource in Kathmandu. Perceptions of groundwater are changing from an “infinite” to a “finite” resource and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from supply developer to caretaker of the resource.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aims to unfold how perceptions of groundwater in Kathmandu Valley, Nepal, are changing from an open-access resource to an overexploited, depleted, degraded, vulnerable and state-controlled resource. In the process, it produces an aggregated picture of resource availability, development dynamics, impacts and responses in the area; suggests some “soft-path” approaches for groundwater management; and discusses implications of the experience for other areas.  相似文献   

14.
刘蓉  赵勇  何鑫  白林  张晓辉  王浩 《水利学报》2022,53(11):1336-1349
地下水累计可恢复超采量评价对于地下水超采态势评判和超采综合治理实施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海河平原区为研究对象,提出超采量评价方法,旨在客观准确评价地下水累计可恢复超采量。针对浅层地下水超采量,提出生态临界水位作为传统“水位动态法”评价浅层地下水超采量的临界水位,据此得到研究区1959-2019年累计浅层超采量为869亿m3;针对深层地下水超采量,提出“不可恢复超采量”评价指标,采用地面沉降体积法评价深层地下水超采量,根据地面沉降体积计算深层承压含水层系统压密释水量体积,据此估算1970-2019年深层累计超采量为756亿m3;通过建立的一维非线性压密释水数值模型,模拟了深层承压含水层系统压密释水过程,计算得到非弹性压密释水量,评估研究区累计不可恢复超采量为558亿m3。因此本文认为,自1960年代以来,海河平原区地下水浅层和深层累计超采量1625亿m3,其中可恢复的超采量仅为1067亿m3。该研究结果可为未来地下水回补水量和南水北调规划调水量的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development and verification of a groundwater artificial recharge model in Xanthi plain, Thrace, Greece. The relative geological and hydrogeological research of the study area is described, as well as the artificial recharge application by reactivating an old stream bed of Kosynthos River, since 1994. The simulation of the aquifer system of the study area was achieved by the use of MODFLOW and involves both the model calibration and prediction of the aquifer system response. The verification of the 9-year-period model prediction for the first 7 years (1995–2001) proved successful, while the respective procedure for the last 2 years, 2002 and 2003, could not result in acceptable estimations.  相似文献   

16.
德州市浅层地下水漏斗区现状分析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山东省德州市年降水量和当地水资源量年内、空间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幅度大的特点,分析该市浅层地下水漏斗区的逐年发展动态和现状,揭示出近年来工农业的发展、气候持续干旱、降雨量偏少,地下水采补失衡、粗放的农业灌溉方式等是造成浅层地下水超量开采,浅层地下水漏斗区逐年增大的主要原因,指出只有提高水危机意识,广泛宣传有关水资源保护的知识,遵循"多年调节、采补平衡"的科学原则,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度才能保护和合理利用浅层地下水。  相似文献   

17.
研究区域地下水动态特征,探索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对指导区域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峄城盆地的地下水动态特征,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重要依据。峄城盆地地处鲁南,地层主要由第四系的粘性土,寒武系、奥陶系的石灰岩组成,石灰岩的富水性较好,为盆地的主要含水层。通过分析峄城盆地地下水观测资料可知,在盆地周边岩石裸露地段,地下水位升降与降水同步,地下水位变化幅度大;盆地腹部由于被第四系覆盖,地下水位升降具有滞后降水时间现象。根据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分析,1981年峄城盆地地下水自然流场向土楼河村方向汇集,1995年十里泉发电厂林桥开采地段建成开采后,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使盆地腹部地下水向林桥附近汇集,2009年林桥开采地段停采后,地下水位逐渐恢复,地下水又向土楼河村方向汇集,因此峄城盆地地下水运动受到降水和人工开采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控制性临界水位及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位及其变化趋势是衡量地下水资源开发是否合理的重要评判依据,为了充分反映地下水系统的功能属性和水资源管理要求,在辨析地下水控制性临界水位与上限、下限临界水位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维系地下水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可持续为目标,考虑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整体性和协调性,通过构建多元量化关系模型,由各功能和类型分区单井临界水位划定成果加权得到各管理分区面水位阈值。以地下水开发利用问题较为突出的河北省平原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各代表性监测井2001—2013年水位数据构建量化关系模型,地下水控制性临界水位划定结果表明:河北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控制性上限临界埋深阈值为1.93~13.19 m,控制性下限临界埋深阈值为10.94~27.06 m;深层地下水控制性临界埋深阈值为12.15~49.09 m。  相似文献   

19.
The population of the St. Lawrence Lowlands platform in south-western Quebec, Canada, is heavily dependent on groundwater. The present study summarizes the quantity, quality and sustainability estimations of the groundwater resources found mainly in sedimentary rock aquifers.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gional groundwater flow in the considered domain of 1,500 km2 is 97.7 Mm3/y with: 86.6% infiltration from precipitation, 9.6% inflow from neighboring aquifers, and 3.8% induced recharge. The regional sustainability is defined with simulated drawdowns from uniform withdrawal scenarios. The current withdrawal rate of 18 Mm3/y results in median drawdown of 0.6 m, compared to pre-development conditions. This drawdown is situated well in the sustainable range, an indication that regional aquifers are not overexploited. Hypothetical pumping rate of 24 Mm3/y resulting in an average drawdown of 2.2 m is estimated as sustainable limit. Increasing exploitation from 24 to 51 Mm3/y would need tight control and planning. Pumping rates beyond 51 Mm3/y are judged not sustainable as regional drawdowns become high, ∼8 m. The water levels in recharge areas are the most sensitive to groundwater extraction. Combining drawdown maps, groundwater quality zones, and aquifer vulnerability to surface contamination delineated the areas most suitable for future groundwater developments.  相似文献   

20.
对三江平原20世纪50—60年代、70—80年代和90年代至今的地下水资源量进行了调查对比,结果表明:低山丘陵区和平原区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平原区还接受丘陵区的地下水侧向流补给及河水补给,排泄在早期以蒸发为主,后期以人工开采为主;三江平原地下水循环演化是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发生负均衡变化的,而在农业经济发展的90年代负均衡更加显著,形成了一些地下水超采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