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卢慧  周均清 《华中建筑》2011,29(4):108-112
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结构紧密相关,城市功能引导城市空间结构不断调整,而城市空间结构的改进又带动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邯郸市峰峰矿区作为我国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正面临城市功能转型的严峻挑战.尽快实现城市功能的转型及相应的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是峰峰矿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把握新的发展机逼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中国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一个以快速发展与结构性调整并行互动为特征的城市化中后期阶段.城市社会经济已进入产业布局、类型、结构的重构和转型的实质性实施阶段,如何在新的发展条件下进行城市中心的功能与结构调整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以常州旧城中心区为例,就中心地区功能转型、土地资源再生和旧城整体机能提升等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驱动力。建国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经历了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由蔓延式向轴向式、由分散化向网络化、由市域发展向区域发展的转型过程。其发展演变趋势对于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发展转型背景下我国大城市的空间重构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勇  李广斌 《城市规划》2011,35(7):54-60
通过对影响苏南乡村聚落功能变迁的历史事件追踪,以乡村聚落生产和生活功能分化及其空间关系为考察主线,对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聚落功能变迁、空间形态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给予较为系统的诠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聚落功能先后经历了三次转型,即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生活居住"三位一体到"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生活居住"相互分离,再到"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生活居住"三者分离。伴随着聚落功能转型,乡村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分化日益明显。在"三集中"政策作用下,在乡村聚落功能分化、乡村空间形态建构中,政府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后,对苏南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实践做法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发展的日趋多中心化,城市建设开始大规模的新区造城运动。然而城市规划的实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实施结果是否符合规划意图、是否达到规划目标、是否满足使用要求等诸多方面,长期以来一直缺乏一个科学有效的分析与评价方法,特别是相对客观的和较为理性的方法。本文试图借助空间句法原理与方法作为研究工具,选取新晋成长起来的城市副中心——杭州市滨江区为样本,探讨城市空间结构中潜在的规律性以及自发呈现的功能布局,藉此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与完善提供一种理性的评判方法和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陈健珊  陆楚杰  陈兴 《规划师》2023,(5):124-130
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庞大,其中许多城市已进入资源枯竭阶段,转型发展成为这些城市面临的课题,而实施城市更新是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在分析多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经验的基础上,以资源枯竭型城市湖北省黄石市为例,剖析其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并以城市更新行动为抓手,探讨城市转型发展的策略和方法,以期为其他谋求转型发展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丁亮  宋小冬  钮心毅 《城市规划》2019,43(9):107-116
依据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结构包括空间形式和功能联系两方面特征.但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多关注要素的空间分布形式,缺少对功能联系特征的分析.本研究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使用手机信令数据从中提取街道之间的就业-居住功能联系和游憩-居住功能联系,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单位面积吸引量、联系紧密程度两方面分析空间结构的功能联系特征.研究发现,从功能联系来看,上海中心城区呈“单中心+扇形”结构,中心地区对就业、游憩活动的吸引力远大于外围地区,外围地区居民沿与放射地铁线网耦合的若干扇面与中心地区产生紧密的联系.行政区划、黄浦江和苏州河会通过对居民活动范围的限制影响扇形结构边界.这与“多中心+内环、中环、外环3个圈层”的空间结构传统认识和圈层式的社会空间结构有较大差异.说明表象的圈层结构下,就业和游憩活动都受中心地区强烈吸引,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居民虽然居住分布存在圈层分异,但就业-居住和游憩-居住活动相互交错,不存在空间隔阂.基于功能联系,补充空间结构理论中既已提出,但还难以实证的内容,希望能有助于深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基于当代中国城镇发展转型的趋势,本文分析了城市空间规划与设计中的问题,并依据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强调当前的主要任务是疏理整体空间发展秩序,重构特色空间结构和创建低碳、绿色、人文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9.
该文在分析万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基础上,总结其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认为万州由"点"式空间演变到"组团式"格局是受到地形地貌、经济、重大项目和历史延续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无锡为例,通过空间句法工具结合GIS平台、SPSS统计软件定量分析城市空间结构,论证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提出完善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建议,并将研究结论转化为规划控制策略,为未来建立城市空间结构控制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转型时期城市空间的发展特征研究——以郑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随社会的发展而转型,研究现阶段中国城市的转型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论文以郑州为例指出城市转型主要表现在城市性质与空间结构的变化上。城市空间变革受政治、经济、社会、城市规划等多种动力因素影响。当前中国城市转型期的空间发展具有本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充分认识和保护区域内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划定“生态底线”的前提下进行城市建设用地的布局,这是当前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现实手段,也是探索“两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修改.对如何在“生态底线”理念下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陈振华  陈珊珊 《规划师》2012,28(12):28-32
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结构关系密切、互相影响,城市功能的变化引起了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而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又促进了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主体功能从生产组织向生活休闲转变,城市空间也从生产性空间主导向生活型空间主导转变。研究以湖北省荆门市为例,在确定了荆门市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转型方向的基础上,分析现状,提出空间结构重构、城市功能布局引导两大策略,探讨工业城市向服务城市转型过程中的空间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4.
综合人口密度和景观紊乱度等分析方法,叠加判定杭州市城市边缘区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杭州市城市边缘区以大尺度的面状形态构成杭州市多中心发展格局的空间本底。由此判断,城市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的过程,是城市结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城市边缘区将对多中心的区域城市格局发挥着实质意义的支撑作用。强调城市边缘区对城乡统筹和城市多中心、网络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将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单元,进行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构建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基于数字技术理念,运用归纳演绎方法,分析预测长沙城市空间将朝着"大分散、小集中的环形树状网络结构"模式演变,时把握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城市郊区化与城市功能及空间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功能结构的转变及空间结构的分散是现代城市发展的趋势。二战后,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及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美国城市化由聚集转向分散的郊区化时期。在这一进程中,人口、传统的制造业及传统的服务业由城市(市区) 向郊区转移, 城市则由制造业中心转变为智力中心。郊区的扩散及城市地区多中心布局的形成,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向极其广阔的空间扩散。  相似文献   

17.
深圳龙岗区由于在特殊背景、特种要求下的发展状况及建设过快等因素,导致区域空间资源低品质利用、城市形态低标准蔓延。因此,抓住龙岗城市的典型特征、建构稳定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成有特色的整体城市形象,是龙岗区城市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研究──以深圳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利用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本文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旨在通过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规律性研究,为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冒亚龙 《华中建筑》2006,24(8):97-99
正确预测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趋势并加以合理的引导,是城市规划的重要课题。该文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变的主要机理进行了科学分析,认为聚集经济是城市空间结构形成与演变的内在动力,技术是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变异一个最活跃的因素。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必将带来城市聚集效应总量、内容和分布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重整,使得城市空间结构朝着“大分散、小集中的环形树状网络结构”模式嬗变,以重庆为例,阐述了这种演变趋势,对于把握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城市空间增长形态受城市多种动力机制综合影响,从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动力机制入手,探讨大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南昌市为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演进中存在的问题,研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目标,并以城市空间管制区划为抓手,对城市及周边区域进行政策分区,提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引导城市健康发展的具体空间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