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热重分析实验,在惰性气氛下研究了高挥发分霍林河褐煤、抚顺烟煤及其混煤的热解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霍林河褐煤在低温区大粒径煤粉容易热解,高升温速率有利于煤粉的热解;相同条件下抚顺烟煤的热解特性好于霍林河褐煤,混煤的热解特性有可能超过相应的单煤.  相似文献   

2.
煤粉热解时升温速率对最终挥发分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热天平在不同的升温速率下对18种煤的最终挥发分产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终挥发分产量主要取决于煤粒温度及升温速率,而受粒径的影响较小。文中给出了最终挥发分产量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3.
低挥发分烟煤再燃还原NO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一种低挥发分烟煤作为再燃燃料,在煤粉携带炉中进行了该种煤再燃还原NO的实验研究。实验测量了不同反应时间、不同再燃燃料比和不同煤粉细度下再燃过程NO还原效率。实验表明,再燃过程NO还原率随反应时间和再燃燃料比的增大而增大,随煤粉颗粒增大而减小。所以,在使煤粉成为超细粉的基础上,利用低挥发分烟煤作为再燃燃料是具有可行性的。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新型可调式粉煤分配器。在模化设计的基础上,对煤粉分配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新型的煤粉分配器通过叶珊角度的改变来调整锅炉燃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煤粉着火温度与煤的元素分析及工业分析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粉着火特性对煤粉炉的设计和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煤粉的着火温度是其着火特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采用热天平研究了煤样升温速度对煤粉着火温度的影响;同时给出了煤粉着火温度与煤的元素分析和工业分析间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6.
基于神经网络集成的挥发分近红外回归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煤炭光谱特征信息分散的现象,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集成的挥发分近红外回归模型.该模型引入集成学习的思想,综合SOM,RBF,BP和Elman神经网络学习算法的优势,通过求各子模型的输出均值获得最终的预测结果.为了减小因算法参数设置不当而引起的学习误差,根据各网络算法的特点,利用经验知识、交叉验证和遗传算法优化模型参数.研究结果表明:经相同算法优化后,集成学习模型的性能明显优于单一神经网络,其最大误差小于3%,比单一神经网络小1~2倍.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模型的学习精确度,且具有较好的泛化性,适用于复杂多变的非线性煤质近红外回归问题.  相似文献   

7.
烟煤粉爆炸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评估和控制煤矿、发电厂等煤粉爆炸的危害,利用20 L球形爆炸装置的标准测试方法测试了烟煤粉的爆炸特性.重点讨论了煤粉粒径、粉尘浓度、点火能量对最大爆炸压力、最大爆压上升速率、爆炸指数、爆炸下限的影响.煤粉越细,其爆炸下限越低,爆炸烈度越大,但煤粉细到75 μm以下后,这种变化趋势趋缓;在所测浓度范围内(小于700 g/m~3),最大爆压、最大压力上升速率和爆炸指数均随煤粉浓度增大而增大;爆炸烈度随点火能增大而迅速增强,点火能小于1 kJ时各煤样在不同浓度的爆炸都很微弱.研究结果对理解煤粉爆炸危险性、控制煤粉爆炸危害以及进行内在安全设计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就一种新型结构-楔型扩嘴进行了模化试验。以降低径向浓缩旋流煤粉燃烧器NOx排放,提高其低负荷稳燃能力。分析了该楔型扩嘴对旋转复合射流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为旋流煤粉燃烧器的燃烧运行调整和设计改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热重方法研究了煤粉与废线路板的单独及混合燃烧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煤粉与废线路板的混烧特性总体上表现得较为复杂,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废线路板单独燃烧时,热失重过程的TG曲线有两个明显的拐点,DTG曲线为双峰结构,在200~600℃范围内是剧烈失重过程;当废线路板与煤粉混合燃烧时,随着煤粉含量的增加,TG曲线变为一个拐点,DTG曲线转为单峰结构.利用Coats-Redfern方程求出了煤粉与废线路板单独和混合燃烧反应动力学参数,混合燃烧过程基本分为两个主要反应阶段,混合反应的反应级数在1~3.33之间,活化能在73.1~346MJ/mol之间,随着煤粉掺入量的增加,活化能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减少火电厂机组冷态启动燃料的费用,在机组冷态启动条件下进行了燃用不同挥发分煤种的经济性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燃用煤种挥发分越高,耗油和耗煤费用就越低,可供其他电厂机组冷态启动参考.  相似文献   

11.
煤粉燃烧燃料氮析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煤中氮元素的存在形态及NOX的形成机理,挥发分氮及焦氮在燃烧过程中的形成规律及分配比例。综述了国内外对煤热解、燃烧过程中燃料氮的热转化以及混煤氮的动态析出特性的研究方向、方法、结论以及有待解决的问题。讨论了煤质特性与运行参数对燃料氮在热解及燃烧产物中赋存形态的影响,指出了氮析出研究的发展趋势及研究方法,为实现煤的洁净利用、氮析出的试验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炉膛内煤粉射流微元段,分析煤粉射流卷吸、挥发分与焦炭燃烧以及辐射传热引起的质量与热量变化,建立煤粉射流中氧质量浓度变化、煤焦颗粒直径变化、煤粉颗粒温度变化及一次风射流温度变化微分方程。在此基础上,提出煤粉射流着火稳定性指标的定量计算方法,对于在实际运行中预测与诊断燃烧状态、优化燃烧、预防熄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一管内煤粉气流着火的试验方法与理论模型,从而得出煤粉气流着火的一些特性与规律,由于管内煤粉气流着火更接近工程实际,因此该实验方法比其它一些研究着火规律的方法有更多的优点,同时介绍了几种典型工业用煤在控制煤粉浓度、气流速度以及管壁温度时,管内煤粉气流的着火特性的试验结果,并与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比较表明,理论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4.
高炉喷吹煤粉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置换比与煤粉燃烧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式,以高炉所允许的最低煤粉燃烧率ηmin为依据,明确地提出了最佳喷吹位置(氧煤燃烧器的位置)在具体的生产条件下高炉所允许的最高煤比和最佳煤比的概念,对各种型式的氧煤燃烧器进行了比较,认为双枪螺旋式氧煤燃烧器和同轴双螺旋式氧煤枪优于其它类型的氧煤枪。  相似文献   

15.
煤粉群非稳态统一着火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有的煤的着火模型都存在通用性差的缺点,不能同时简单明了地分析着火机理和确定着火温度.本文提出了能联系单颗粒着火与群体着火的非稳态模型,以分析不同着火条件下煤的着火机理和着火温度.本模型的基本特点是,引人有限气体空间的假定,考察有限空间内的升温,确定着火条件和参数,井以此反映不同浓度的颗粒群的着火.通过对辐射换热的条件下的煤粉着火的计算,显示了本模型的优越性.它预测了不同条件下的着火机理、着火温度和着火时间,为工程设计提供了较为准确的着火温度数据,而这些结果正是现有着火模型所无法同时、准确获得的.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现有给粉系统的缺点,采用变频调速装置改造给粉调速系统的优点以及它的原理、构成。  相似文献   

17.
详细介绍了粉煤灰的路用性能,分析说明了粉煤灰在公路工程建设中使用的可行性和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18.
以高水分含量的羊场湾煤粉为介质,以干燥空气为载气,在气力输送的自然干燥过程中考察了水分含量变化对粉煤密相气力输送特性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相比总水分含量,其外水含量是输送过程中更值得关注的参数.当总水分含量约11%、外水含量约5.8%时,羊场湾煤粉依然可以实现稳定的密相气力输送.外水含量的变化对输送性能包括如输送量、固气比、固相速度、稳定性等影响不大,这意味着其近6%的外水含量对颗粒间作用力影响较弱,尚不足以对其密相气力输送过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考察炉内燃烧过程的变化特性,研究了2.11 MW四角喷燃煤粉炉的煤粉分级燃烧效果.试验采用的锅炉燃料分级百分比为20%,二级燃烧区过量空气系数取0.95.一级燃烧区和燃尽区过量空气系数取1.10.结果表明, 与未进行分级燃烧的基础工况相比,煤粉分级燃烧试验炉二级燃烧区和炉膛出口温度增高,锅炉NOx排放体积比降低45%. CO、CO2和SO2在应用分级燃烧后的炉内变化复杂,但其排放体积比未发生较大改变,甚至略有下降. 分级燃烧使锅炉固体不完全燃烧损失(SICL)有一定程度增加, 该煤粉分级燃烧是一种清洁燃烧技术.  相似文献   

20.
350MW燃煤锅炉燃烧过程和NOx排放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IPSA两相流动模型、煤粉燃烧综合模型以及后处理的NOx生成模型,对一台350MW锅炉煤粉燃烧过程和NOx排放进行了数值计算,得出了炉内燃烧器区域以及炉膛出口的烟气温度场和燃烧产物的组分浓度分布.炉膛出口处模拟结果与锅炉热态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两者吻合情况较好.另外,重点分析了炉内煤粉燃烧过程和NOx排放沿燃烧器出口中心线和炉膛高度方向上的生成规律,得出了NOx的主要生成区域,并指出了降低NOx排放的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