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南美西部次安第斯弧后前陆盆地分段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发育在南美西缘的次安第斯弧后前陆盆地群为南美重要的油气产区,其形成于3 个大的构造背景之下:北部为加勒比板块演化叠加安第斯前陆挤压;中部的次安第斯前陆盆地长期处于冈瓦纳古陆的大陆边缘环境,之后受到大洋板块的俯冲和安第斯山脉的隆升和冲断;南部巴塔哥尼亚各盆地的形成演化更多地受到冈瓦纳古陆裂解和大西洋形成的影响。综合安第斯山脉的形成演化以及各盆地的构造演化和石油地质特征,将其划分成6 段。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东、南缘构造带沉积盆地类型及其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景达 《石油学报》1990,11(2):13-21
中国大陆东、南边缘经历了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和特提斯板块会聚作用的复杂过程.大陆东缘,受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俯冲作用,受区域引张应力作用,地壳发生破裂、扩张和沉陷,形成一系列弧间盆地、边缘海盆地和弧后裂谷盆地;晚期受吕宋和台湾碰撞产生挤压应力的影响,东海盆地形成前陆盆地.大陆南缘,于早第三纪早期,由活动的转换为不活动的大陆边缘,具有典型的不活动边缘的重力效应特征——沿大陆架转折部位出现正负配对伴生的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带;大陆边缘的张裂活动与海底扩张轴系相关的两个对称磁异常带;以及沿原南中国大陆边缘的火山弧活动在大约85百万年前停息.根据构造演化分析,南缘的陆缘盆地属于不活动边缘拉裂盆地,南海中央海盆则属于边缘海盆地.本文着重阐述了环绕亚洲大陆东南缘的主要转换断层系统,同时对这些断层系统所反映的太平洋-特提斯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板块边界的应力机制和活动方式进行了讨论.认为在环西太平洋域,它们是左旋剪切带,而在特提斯-印度洋域,从西向东延伸,分别属于右旋和左旋滑移.这些转换断层系统对中国大陆东、南缘含油气盆地和边缘构造带的形成和地质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前陆盆地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前陆盆地是位于造山带前缘与相邻克拉通之间的没积盆地,可以划分为4个构造单元,即楔顶带、前渊带、前隆带和后隆带。根据前陆盆地带成因和位置,可以分为3种类型:周缘前陆盆地、弧后前陆盆地和再生前陆盆地。前陆分轩的演化是个动态过程,具有递进式的演变特征。前陆分地主要受到地貌载荷、俯冲载荷、动力学板块载荷等载荷的共同作用,引起岩石圈的挠曲。前陆盆地和挤压造山带是成对出现的,表现明显的耦合性和互补性。在前陆盆地中,最有利于油气富集的构造部位是双冲构造带底面逆冲断层背斜与滑脱背斜,隐伏逆冲前缘的断层扩展褶皱,以及被动顶板双冲构造所夹持的“三角带”。  相似文献   

4.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交接区的东缘,是发育在华南陆块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对其开展中生代沉积、构造特征及演化的研究,对于全面了解华南陆块的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利用近几年最新采集的多道地震数据,对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盆地结构及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利用平衡剖面的构建与定量恢复,分析了构造演化史和盆地充填史.研究结果表明:东海陆架盆地在中生代侏罗纪为基本不受断裂控制的大型拗陷盆地,在白垩纪为典型的箕状断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在中生代经历了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被动大陆边缘拗陷盆地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安第斯型主动大陆边缘岛弧隆升阶段和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西太平洋型主动大陆边缘弧后伸展盆地阶段,最终奠定了新生代盆地发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赤道西非科特迪瓦—加纳转换边缘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科特迪瓦—加纳转换边缘是世界上典型的转换型边缘,沿边缘不同区段形成了伸展型边缘(阿比让—三尖角区段和阿克拉—贝宁区段)和转换型边缘(三尖角—阿克拉区段),表现为不同的边缘形态、结构、构造特征,沿罗曼彻转换断层形成了隆升很高的科特迪瓦—加纳边缘脊。转换边缘经历了前转换、同转换和后转换阶段等,不同构造阶段控制了不同构造样式和沉积特征。阿比让盆地和贝宁盆地边缘的陆架较窄、斜坡很宽、盆地范围较广,发育比较明显的沉积中心,沉积了前转换阶段、同转换阶段海相、非海相和浊流沉积,烃源岩成熟度高,而加纳台地区边缘陆架较宽、斜坡陡峻,没有发育明显的沉积中心,沉积负载较小,古生代泥盆系烃源岩也只部分成熟。据沉积分布、构造特征及烃源岩成熟度等方面综合分析,阿比让盆地和贝宁盆地的半深水—深水区为最佳勘探前景地区,加纳台地区应当重视古生代—早白垩世早期的油气藏。图4参20  相似文献   

6.
陆缘和陆内前陆盆地主要特征及含油气性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依据前陆盆地的发展演化、剖面结构、层序关系和生储盖组合特点,将前陆盆地划分为陆缘前陆盆地和陆内前陆盆地两大类,其中陆缘前陆盆地包括周缘前陆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表现在:(1)从盆地构造演化上看,陆缘前陆盆地经历了裂谷被动边缘或弧后裂谷阶段,陆内前陆盆地则缺乏这一阶段;(2)从盆地层序结构上看,陆缘前陆盆地下伏海相被动大陆边缘层序或弧后裂谷层序,陆内前陆盆地一般缺失海相层序;(3)从成因机制上看,陆缘前陆盆地与碰撞造山或弧后造山作用有关,陆内前陆盆地则主要与造山期后碰撞带再旋回活动有关;(4)从烃源岩发育特征上看,陆缘前陆盆地发育海相和陆相烃源岩,陆内前陆盆地主要形成陆相烃源岩.由此可见,这两类盆地的地质特征和含油气性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7.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分布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类型、构造单元和构造带3个层次深入分析控制油气分布的主要因素。中国中西部主要发育叠加型、改造型、早衰型和新生型4种前陆盆地,其油气成藏条件、成藏特征与油气聚集模式决定了不同类型前陆盆地油气分布的差异。前陆盆地发育冲断带、前渊、斜坡带和隆起带等构造单元,不同构造单元在烃源岩发育与演化、圈闭类型及成藏过程、保存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不同构造单元油气分布特征的差异。前陆冲断带是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富集的主要构造单元,烃源岩与储盖组合、构造特征及保存条件是其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冲断带断层、盖层的时空配置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分带、分段特征和富集规律,指示着不同构造段的油气富集部位及有利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8.
南亚太地区是指东南亚及澳洲地区,地质构造上位于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及太平洋板块交会地带,中、新生代该地区板块构造活跃,经历了非常复杂的构造演化,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沉积盆地,按其发育的构造位置,可分为三大类沉积盆地:①主动陆缘型盆地,包括弧后盆地、弧前盆地和弧间盆地;②克拉通内部盆地,包括断陷盆地和坳陷盆地;③被动陆缘型盆地。根据对该地区各类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及油气发现的分析,认为弧后盆地、陆内断陷盆地和被动陆缘盆地是最有利的含油气盆地。  相似文献   

9.
科特迪瓦盆地是西非几内亚湾北段一个东西向的具拉分性质的复杂盆地,盆地具有转换大陆边缘与被动大陆边缘叠置的性质.盆地经历了3期构造演化阶段:阿普特期以前为前裂谷期;阿普特期—塞诺曼期早期为裂谷期;塞诺曼期至今为后裂谷期.盆地3期演化相应地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沉积体系.科特迪瓦盆地已发现的油气聚集区带集中分布在北缘雅克维尔槽地南侧的东西向正向构造带上.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是"裂谷层序型成藏模式"和"被动大陆边缘层序型成藏模式".圈闭类型以构造型、构造—不整合型和地层型为主.   相似文献   

10.
亚诺斯盆地Cabiona 区块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biona区块位于哥伦比亚境内亚诺斯盆地的前隆斜坡构造带上,是前陆盆地油气运移和聚集的重要场所,具有较为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在地层和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层序地层划分和沉积相研究,确定研究区主要目的层卡沃内拉组主要为三角洲沉积,以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沉积亚相为主,可进一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水下分流河道间4种沉积微相。应用现代石油地质学理论,从输导体系、圈闭特征和油气分布等方面开展研究,总结出远源复合输导,断层控制油气分布,构造位置控制油气聚集,储层物性影响油气富集的油气成藏模式,主要发育断背斜或背斜、岩性-断鼻、岩性-断层和断层-岩性4种类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11.
东海陆架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对烃源岩分布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陆架盆地为发育于克拉通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叠合盆地,该盆地经历了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白垩纪弧前盆地和晚白垩世末—新生代弧后裂陷盆地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侏罗纪盆地和白垩纪盆地主要残留在中央隆起带;新生代盆地演化在平面上表现出裂陷由西向东迁移的特征。不同时代盆地构造类型和大地构造位置控制了盆地烃源岩发育层位及平面分布:西部坳陷带以古新统月桂峰组湖相泥岩和灵峰组、明月峰组滨海相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中央隆起带以上三叠统—中侏罗统福州组为主要烃源岩;东部坳陷带以始新统平湖组煤系地层为主要烃源岩,渐新统和中新统煤系地层为次要烃源岩。西湖凹陷天台斜坡带为中、新生代有利烃源岩的叠合区,具有“中生中储”和“新生中储”的优势,是东海陆架盆地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2.
花状构造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状构造是发育于走滑-拉分盆地内的一种扭动构造,其基本特征是近于直立的基底扭断裂向上分叉撒开。花状构造大致可以构成三种基本油气圈闭类型,即背形花蕊、屋脊和朵下封堵。由于扭断裂作用,有可能改善脆性基岩的储集性质,所以花状构造一般具有较好的储集条件。此外,花状构造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有它自身的规律。因此,花状构造油气田的开发有其独特性。我国东部西部均发育了一系列走滑—拉分性质的中新生代盆地,其中有可能发育一些花状构造。百色盆地的勘探实践已经发现了正花状构造的存在,在西西盆地还发现一个负花状构造。  相似文献   

13.
在综合分析中国近海主要含油气盆地(东海陆架盆地、渤海湾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的性质(基底性质、深部结构特征、盆地类型)、沉积—构造特征(构造单元特征、构造演化阶段、沉积特征、沉积沉降速率)和油气地质特征(烃源岩特征、圈闭类型、生储盖组合、油气藏类型)等方面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形成机理。研究认为中国近海主要含油气盆地基底性质相似,同属于陆壳之上的刚性基底,深部结构特征与盆地宏观构造形态相耦合;盆地发育受断裂控制作用明显,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阶段,沉积、沉降中心具有类似的迁移规律;均发育多套烃源岩层系,存在多种生储盖组合类型,圈闭和油气藏类型均以构造型为主。  相似文献   

14.
陆相断陷盆地多期成盆、凹凸相间和多元成烃的地质特征决定了地层油藏在其中广泛发育的可能性。济阳坳陷作为陆相断陷盆地的典型代表,地层油藏的勘探经历了偶然发现、勘探突破和持续发展3个阶段,已发现的第三系地层油藏主要富集于靠近洼陷10km以内的凸起周缘鼻状构造带,其形成主要受16种不整合构建样式和断层-砂体-不整合面运聚系统的控制。在陆相断陷盆地地层油藏形成条件、济阳坳陷第三系地层油藏勘探现状及形成机制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调研结果,提出地层油藏攻关研究的3个主要方向:①不整合构建样式及展布与油气分布关系静态模型;②参地层油藏形成过程与成藏模式;③地层圈闭准确描述技术。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技术思路和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演化(上)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赵金海 《海洋石油》2004,24(4):6-14
文章宏观地论述了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该文对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盆地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冲绳海槽的地质特征、冲绳海槽盆地成因机制以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产生的火山弧等作了详细的探讨 ,认为东海岩石圈是西部陆地华南岩石圈向海区的延伸 ,冲绳海槽是一个地壳和岩石圈急剧变薄的地区。海槽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热流值异常高且热流值高低相差悬殊 ,菲律宾海的构造演化影响冲绳海槽北段的形成 ,中国台湾东部的弧陆碰撞影响冲绳海槽南段的形成 ,而东海大陆架上的龙井运动又是冲绳海槽拉张的产物。作者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 1 )东海盆地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俯冲和弧后拉张的结果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楔入、隆升成山的远程效应和中国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弧陆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动力场在东海地区形成叠加、复合 ,从而在东海产生了不同时期 ,不同力学性质和不同发展历史的盆地 ;( 2 )东海海域内有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成因机制和不同演化历史的沉积盆地 ;( 3)冲绳海槽是欧亚板块东缘上的一个独具地质风格的构造单元 ,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造成的一个弧后盆地 ,属陆缘上的一个发展到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16.
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演化(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赵金海 《海洋石油》2005,25(1):1-10
文章宏观地论述了东海中、新生代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该文对盆地成因机制和构造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盆地演化的动力学特征、冲绳海槽的地质特征、冲绳海槽盆地成因机制以及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产生的火山弧等作了详细的探讨,认为东海岩石圈是西部陆地华南岩石圈向海区的延伸,冲绳海槽是一个地壳和岩石圈急剧变薄的地区。海槽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热流值异常高且热流值高低相差悬殊,菲律宾海的构造演化影响冲绳海槽北段的形成,中国台湾东部的弧陆碰撞影响冲绳海槽南段的形成,而东海大陆架上的龙井运动又是冲绳海槽拉张的产物。作者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东海盆地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是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俯冲和弧后拉张的结果;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楔入、隆升成山远程效应和中国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弧陆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动力场在东海地区形成叠加、复合,从而在东海产生了不同时期,不同力学性质和不同发展历史的盆地;(2)东海海域内有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成因机制和不同演化历史的沉积盆地;(3)冲绳海槽是欧亚板块东缘上的一个独具地质风格的构造单元,是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所造成的一个弧后盆地,属陆缘上的一个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裂谷;(4)冲绳海槽的北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域主要沉积盆地成盆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海域及邻区分布有近5 0个时代不同、大小不等和形态各异的沉积盆地。其中大部分发育在大陆边缘,而主要含油气盆地则多数展布在大陆架部位。盆地的起源、发生、发展受控于大陆边缘大地构造不同时期的构造演化和改造。成盆动力学系统是一个包括沉积盆地及其下的地幔、软流圈、岩石圈和莫霍面等不同地质单元的宏观变化和相互制约的过程。而文中阐述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成盆史,其壳幔形变的具体表现则与板块碰撞、转换断层、造山带褶皱、陆壳裂离以及海底扩张等息息相关,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沉积盆地。尤其在中、新生代时期,由于盆地历经多期构造演化和长期持续的沉降活动,给盆地油气生成和聚集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成烃、成藏有利环境,仅中国近海域至今已发现1 0个亿吨级的大型油气田。  相似文献   

18.
Termit盆地是西非裂谷系中典型的海相沉积盆地,海陆过渡相沉积特征对于盆地烃源岩、储层、盖层及油气生成、聚集的影响巨大。Moul凹陷白垩系Yogou组是Termit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的典型成功实例。受构造沉降与海平面变化控制,Moul凹陷白垩系Yogou组发育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远岸水下扇、混积陆棚及滨浅海等5种沉积相类型;凹陷东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_远岸水下扇沉积体系,凹陷西部发育曲流河三角洲_混积陆棚沉积体系,凹陷中心则以浅海和远岸水下扇沉积体系为主;Yogou组沉积相序演化垂向呈“浅海_远岸水下扇_三角洲”进积序列叠加的特点,平面具有“盆缘三角洲_盆内重力流_混积陆棚”多相匹配的特征,使烃源岩与储层呈“纵向叠置相邻、平面广泛分布”的分布格局,形成了多套“三明治”式优质生储盖组合,为油气成藏奠定坚实的基础;Yogou斜坡、Koulele帚状带及Trakes斜坡油气运聚条件优越,保存条件良好,是勘探重点区带;YSQ1、YSQ2高位域及YSQ3低位域生储盖组合条件好,是主要目的层段。在地质认识基础上,优化井位部署,多口井获工业油流,有力推动了盆地油气勘探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鸡西盆地南部是一个多期叠合和多期改造的中生代断陷盆地,也是大庆探区的外围含油盆地之一,其构造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勘探程度低,近两年的勘探一直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立足于构造和断裂研究为主,对主力目的层——下白垩统城子河组和穆棱组两套地层的发育情况和构造演化重点阐述,总结了该区构造特征和沉积相带的展布特征,并在对岩性和构造油藏分布与富集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成藏主控因素为:①良好的储盖组合是形成油藏的必要条件;②多种构造样式,为岩性—构造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构造背景;③构造运动控制了油藏的形成,构造运动对于油藏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提出了有利含油区,为大庆外围探区后继的钻井勘探提供有利建议。  相似文献   

20.
叠合盆地特征及油气赋存条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叠合盆地在我国分布较广、结构多样,其油气资源规模和赋存成藏特点差别甚大。叠合盆地为不同世代相对独立盆地上下沉积叠置而成的组合盆地;归属改造盆地类型,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成藏条件。根据叠合盆地演化和改造过程,将上叠盆地和下伏盆地的地质特征及两者叠合的时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把叠合盆地划分为易延叠合型、改造叠合型、差异叠合型和多重叠合型4种类型,探讨了不同类型叠合盆地的油气赋存条件、成藏特点和分布规律。叠合盆地的下伏盆地一般发育并可能保存有良好的烃源岩,对盆地总的油气赋存条件、成藏特点和资源规模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