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一、工程简况某工程地下室承台CT14及CT15厚度约为2m,属大体积混凝土,各约需300m3混凝土;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为C35,抗渗等级为P8,坍落度为120mm;施工时间是在7月份,施工单位要求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不超过35℃。考虑到水泥水化及运输途中混凝土与外界空气的热交换以及混凝土与搅拌筒壁摩擦等可能造成混凝土的温度上升,要使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控制在35℃以下,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宜控制在30℃以下。二、原材料我公司试验室根据施工要求进行了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验,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和施工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水泥的用量以降低水化热。混凝土…  相似文献   

2.
向超 《建筑技术》2000,31(1):22-24
喀土穆炼油厂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采取改善地基约束条件,降低混凝土水化热,控制混缔造混凝土入模温度、综合温差,加强混凝土温度监测,制订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等措施,对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顺利浇筑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3.
廖艺文 《广东建材》2006,(11):23-24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南方各大城市夏天温度不断升高,广东地区夏季室外平均气温达35℃。随着预拌混凝土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对工程质量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工程要求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以降低混凝土的最高温峰和减少开裂。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是工程上用于降低混凝土温度应力、减少温差裂缝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铁五号线炎热季节混凝土拌合物温度综合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炎热季节北京地铁五号线工程对预拌混凝土入模温度的要求(不大于28℃),通过原材料进厂温度控制,配比优化,科学调度、合理选择浇筑时间段,尽量避开高温施工等措施,在驻站监理的监督下.最大可能降低了混凝土出机温度及温度损失,满足了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5.
冬期混凝土施工较为普遍的是采用掺外加剂法,在混凝土搅拌出机前加入外加剂,使其入模后达到早强、减水、防冻的效果,然后在不低于规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养护,以达到或超过混凝土的设计强度。  相似文献   

6.
入模温度是影响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场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水化微量热仪,研究了入模温度(15、25、35℃)对纯水泥体系、水泥-粉煤灰体系、水泥-矿粉体系及矿物掺合料双掺体系下的水化放热特性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入模温度对于胶凝材料体系的水化放热反应促进效果明显,掺加粉煤灰和矿粉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放热量和放热速度,大体积混凝土在满足混凝土设计强度的条件下,配合比设计应当尽量降低水泥及矿粉的用量,同时降低浇筑施工时的入模温度。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入模温度和引气剂对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微观孔结构的影响,进行了标准养护下5、10、15、20℃这4组入模温度和0、0.05%、0.10%、0.15%、0.20%这5组引气剂掺量下的强度试验,以及测试了28 d龄期下混凝土的微观孔隙结构.结果表明:28 d龄期时,入模温度从5℃提高到20℃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了51.3%,入模温度提高加快了水泥的水化反应,改变了混凝土的密实性,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之相反,引气剂含量增加到0.20%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下降了50.9%(入模温度为20℃),引气剂含量偏大时混凝土总孔隙率明显增加,密实性下降抗压强度降低.研究结果为掺入引气剂提高抗冻性的混凝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持续负温环境下入模温度对混凝土强度和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及机理,进行了持续负温(-5℃)和标准养护条件下,四种入模温度工况(5℃、10℃、15℃、20℃)对混凝土的强度、抗氯离子渗透性、孔结构的试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持续负温环境下混凝土强度的增长受到抑制,28d龄期的强度约为标养下的80%,将入模温度从5℃提...  相似文献   

9.
邓锋平 《四川建筑》2003,23(4):74-74,76
该文介绍通过延缓混凝土凝结时间,控制混凝土的出机和入模温度,减少坍落度损失,降低内外温差等措施,以保证浇筑质量所取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2018,(11)
通过Midas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冬季低负温条件下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场,分析了入模温度和表面保温措施对混凝土温度场的影响,最后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入模温度的提高,混凝土内部温度随之提高,表面温度无明显增长,里表温差逐渐增大。(2)施加保温措施后,表面温度随保温措施的增加而大幅升高,里表温差降低明显。(3)通过模拟施加3、5 cm厚度保温措施后,保温层厚度为5 cm时能够保证里表温差在20~25℃之间;Midas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接近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万福副井温度场的监测数据,研究分析其水化热温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井壁在1 d左右达最高温度约75℃,而最低温度达-20℃,存在较大温差,进而提出降低入模温度和洒水养护及使用纤维混凝土等方法来降低井壁最大温差,避免过多的温度裂缝。  相似文献   

12.
<正> 冬期施工混凝土、砂浆使用热水、(60℃~80℃)搅拌。水的加热有很多方法,我们应用的一种简易热管供水器,效果较好。它的原理是利用炉灶中的空间加热钢管,上部加热水箱,水经过钢管和水箱升温,达到使用要求。它的接管型式有两种:一是水先流入炉灶中钢管,经水箱,再接搅拌机水泵。比型式水温容易测定,温差小安全可靠,应用较广;二是水先流入水箱经炉灶中钢管,再接搅拌机水泵。这种型式,水加热升温较高,当搅拌砂浆(混凝土)间隔时间较长应停止烧火,以减少温差,水温过高应先投入骨料和水待搅拌一定时间后再加入水泥。  相似文献   

13.
滑动模板施工,经常在40°F(4.5℃)以下进行。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建议采取下列几种措施:1.采用Ⅲ型加气水泥;2.在模板内将混凝土加热到70°F(21℃);3.采用保温棚养护,使棚内温度保持24小时70°F(21  相似文献   

14.
基于江苏省吕四渔港内港池码头护岸混凝土工程,探讨了码头护岸大体积素混凝土工程的温度测试点位置及混凝土入模温度、混凝土内部温度、温度梯度及降温速率等因素与其早期开裂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混凝土入模温度在15~30℃时,该大体积素混凝土的开裂与否和入模温度并无直接关联性;混凝土的中部温度梯度及其降温速率越大,而其内部温度梯度越小,则混凝土易发生开裂现象。因此可通过控制混凝土在峰值温度后具有较低的中部温度梯度及降温速率而有较高的内部温度梯度,来实现抑制和预防该类混凝土的开裂现象。  相似文献   

15.
正冬期混凝土施工应按需要添加适量防冻剂、早强剂等外加剂。骨料不得含有冰雪、冻块。应使用强度等级较高的水泥(42.5及以上),采用较小的水灰比(小于0.55)。混凝土搅拌用水须加热,骨料如有必要也须加热,并有覆盖保温措施,同时掺加抗冻性可达–15℃的防冻剂,确保混凝土入模温度不低于10℃。选择预拌混凝土厂家时应考虑距工地的距离。预拌混凝土罐车表面应使用专用保温被覆盖,在工地上混凝土出罐温度保证不低  相似文献   

16.
文中初步试验研究了早期养护温度为20℃、40℃、70℃条件下,强度等级为C30、C50、C60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研究结果表明:[SO_4]~(2-)浓度越高对混凝土的硫酸盐腐蚀作用越强,随着早期养护温度的提高,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17.
混凝土热工计算是控制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对于冬期施工的混凝土和大体积混凝土来说,更为关键.文中通过对预拌混凝土冬季、夏季条件下的拌合物温度、出机、运输、入模温度等进行计算,分析预拌混凝土热工计算影响因素,从而达到调控预拌混凝土入模温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1 引言 杨浦大桥主桥塔高208m,基础为47.2×332.2×5m的长方体钢筋混凝土,混凝土量近7600m~3,钢筋近800t。基础下为168根Φ900mm、深53m的钢管桩。基础承台的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30(45天龄期)。 根据以往浇灌大体积混凝土的经验,防止出现结构裂缝的技术措施一般采用:(1)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2)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以降低混凝土的最高温度;(3)承台表面进行蓄热养护,以减少混凝土的内外温差;(4)设置施工缝,分层分皮浇捣,以加快混凝土散热。然而,杨浦大桥工期很紧,靠采用工期延长的办法解决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显然不适合,因此,在保证基础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缩短施工周期是本工程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9.
对四个等级的衬砌混凝土,C30,C40,C50,C60试块分别在300℃,500℃,700℃,900℃下进行了强度、峰值应变及弹性模量等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总结了高温下不同等级混凝土这些力学指标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高温下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总体上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混凝土的等级越高,高温下强度衰减得越快;混凝土等级及所处温度对混凝土的峰值应变有明显影响,混凝土的峰值应变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700℃以下,等级越高峰值应变增长幅度越大;弹性模量总体上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20.
陈斌 《市政技术》2020,(6):67-69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时会释放大量水化热,由于混凝土体量大、散热性差,容易形成很大的里表温差,从而导致温度裂缝的产生。为了掌握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分布规律,对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东大街丰字沟景观桥承台进行了研究,利用Midas FEA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承台浇筑后500 h内的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并着重分析了入模温度为10、15、20℃时温度场随时间变化曲线。结果表明:随着入模温度升高,混凝土核心温度、表面温度前期升温速率加快,温度峰值及里表最大温差增大,达到温度峰值的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