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纤检·建设     
《中国纤检》2012,(3):25-25
广州纤检院一科研项目获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2011年12月20日,2011年度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获奖项目在总局网站公示.广州纤检院与中山大学合作的科研项目《纺织品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测定》荣获科技兴检奖二等奖。这是该院继科研项目《固相微萃取技术在生态纺织品检测中的应用》取得2011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后获得的第二个省部级奖项。  相似文献   

2.
《纺织导报》2012,(7):166
6月1—6日,"纺织之光"2012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会在苏州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陈树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奖励办公室主任李金宝、副主任徐新荣,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等出席了此次评审会。  相似文献   

3.
日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发布通船2009年度科技进步奖只受理技术创新类项目的申报,申报项目必须是2004年以来通过地市级以上科委、经贸委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组织鉴定、验收的项目。申报材料包括书面材料和电子文档两部分,具体详情可以登录中国纺织科技网(www.cntextech.org.cn)查询。申报材料和宣传材料应于2009年5月10日前报送到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  相似文献   

4.
高性能工业丝节能加捻制备技术与装备及其产业化纺织面料颜色数字化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两项目,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本次评选,纺织行业有两项成果获得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分别是高性能工业丝节能加捻制备技术与装备及其产业化纺织面料颜色数字化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相似文献   

5.
杨杨  夏俊 《中国纤检》2012,(8):60-61
本文介绍了固相微萃取技术特点以及其在纺织品检测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固相微萃取技术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评估科学技术奖设立以来的实施情况,使该奖项在十四五期间发挥更大的作用有着纺织业诺贝尔奖之誉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自2008年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对该奖项进行资助并冠名以来,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奖励了大批行业优秀科技成果。2008-2019年期间,累计资助奖励评选出科技项目1469个,获奖单位3062家,获奖人11500人次,特别贡献奖(桑麻学者)4名,奖金发放金额达1174万元。  相似文献   

7.
《毛纺科技》2020,(5):32-32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旨在奖励在全国纺织行业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科技成果推广及产业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该奖下设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将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荣誉证书,并择优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将为获奖项目颁发奖金。为做好2020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的申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8.
《非织造布》2013,(3):61-63
科技进步一直是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2012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共评选出一等奖13项,二等奖53项,三等奖105项。据悉,本次获奖项目的数量和整体技术水平都有明显提高,在技术理论、技术原理、关键技术及系统集成方面都有重要的创新。我刊从中选择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有关的获奖项目,陆续刊登,推介给业界。  相似文献   

9.
11月25日,为中国纺织工业奉献智慧与汗水的科技和教育工作者们,又迎来了丰收的好日子——“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教育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上,共有135个项目被授予“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特宽幅织物高精度清洁印花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15个项目荣获一等奖,“JWG1009型自动络筒机”等47个项目获二等奖,“功能性色织大提花织物复合织造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等73个项目获三等奖。  相似文献   

10.
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样品前处理技术,也是一种新的分析技术。该技术与传统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相比,具有简单、快速、高效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检验领域中固相微萃取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原理,然后对该技术在食品安全检验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新型的分析技术,固相微萃取技术经常会应用到样品的前处理环节。与之前使用的前处理技术相比,固相微萃取技术具备高效、快捷、简单的优势,所以在食品检测过程中应用非常广泛。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使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对食品进行检测也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基于此,在本文中就结合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应用原理及操作步骤,探讨了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具体应用,最后总结了固相微萃取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11月29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主办,"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协办的2012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教育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名誉会长杜钰洲、林乃基等领导莅临,共同向获得表彰的科技工作者、企业家、院校教师、学生等表示祝贺。  相似文献   

13.
2020年12月22日,2020年中国纺织大会在山西太原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国纺联”)副会长李陵申在会上作中国纺织行业科技工作报告。他介绍了2020年纺织科技教育奖励工作基本情况,并就下一步纺织科技工作提出要求。他指出,2015—2019年,行业科技成果丰硕,全行业共有13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495项成果获得“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纺织行业正在经历着从传统的生产要素和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过渡的重要时期。鼓励多主体、多层次、多渠道加大研发投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建设良好的创新文化成为了这一时期的关键。"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以下简称"科技奖")作为面向全国纺织行业的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15.
《纺织机械》2014,(9):28-28
<正>"纺织之光"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教育奖励大会11月底在京举行。大会公布了135项2014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纺机行业中多项成果获奖。其中:宜昌经纬纺机有限公司的"K3501C系列高效节能直捻机"、大连华阳化纤科技有限公司和安国市中建无纺布有限公司联合完成的"高强聚酯长丝胎基布产品及其装备开  相似文献   

16.
《纺织科技进展》2014,(4):I0002-I0003
<正>(接上期正文续)连续纺多孔细旦粘胶长丝技术开发主要完成单位:恒天天鹅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完成人:张志宏、李建伟、师春生、杜树新、张红江、谭晓军、林涛、张志涛、田文智、秦喜军项目通过对喷丝头、粘胶细流成形条件、纺丝速度等关键技术的应用及对纺丝粘胶、凝固浴、纺丝、PVA浆液等关键工艺的控制,开发出可纺性良好、产品指标达到一等品水平、染色均匀度大于4级的133.3dtex/120f连续纺多孔细旦粘胶长丝及工艺技术。主要技术内容:1.根据粘胶  相似文献   

17.
《纺织导报》2020,(5):60-60
自2008年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冠名并资助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以来,奖励了大批行业优秀科技成果。据统计,2008—2019年期间,累计资助奖励评选出科技项目1469个、获奖单位3062家,获奖人11500人次,特别贡献奖(桑麻学者)4名。奖金发放金额达1174万元。该项奖励已经成为行业科技领域的权威奖项,在促进纺织强国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纺织科技进展》2014,(1):88-96
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下发的《关于授予201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技术进步奖的决定》(中纺联2013[69]号)文件,2013年共有130项成果获得该项奖励。其中"聚酰亚胺纤维产业化"等14项成果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防护服的多功能设计研发及性能评价"等42项成果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纯莱赛尔高支高密家纺面料生产关键技术开发"等74项成果荣获科技进步三等奖。本刊从2014年第1期开始连续刊出这些项目的介绍,以弘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的科学精神,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纺织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福建省纤维检验局的前身是福建省中心检验所的纤纺室,2004年独立出来成立福建省纤维检验所,2010年改为纤维检验局。经过多年的发展,福建省纤维检验局已经从独立之初的8人发展到现在的147人,检测项目也涵盖了纤维、纺织品、服装及其他相关产品,是国内目前实验室面积最大、设备最先进、配套设施最齐全的纺织服装检测机构之一。  相似文献   

20.
纺织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在纺织行业实施新技术(成果)推广,是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举措。2014年以来,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通过《“纺织之光”年度纺织行业新技术(成果)推广项目目录》《“纺织之光”年度纺织行业新技术(成果)推广项目汇编》的发布以及举办“纺织之光”重点科技成果推广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纺织生产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国纺织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也为供需双方搭建技术合作和交流的平台,对于推进纺织技术创新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